·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大家 > 正文
周强:大山深处走出来的歌唱家
2017-06-05 11:02:32 发表 | 来源:重庆晨报

“摸鱼儿,打水仗,童年在牛背上短笛回荡。采石、挑担、插秧、割麦、山歌把辛劳点卤成豆花的清香。茅屋的炊烟把乡情越拉越长,故乡的溪水总在梦中浅吟低唱。”已过不惑之年的周强除了哼上几嗓子的歌曲外,还会把自己对于儿时故乡的思念写成诗的形式记录下来。

“这是我这辈子再也回不去的时光,也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回忆。”说这话的时候,周强闭着眼睛,嘴角微笑着,仿佛时光已经回到了过去。

一个有故事的唱歌人

1972年,周强出生于合川,一个偏远闭塞离县城一百里以外的小山村里。

“那时村里面有个大喇叭,每天中午会放音乐,我就习惯跟着哼哼唱唱。”提起自己的童年时光,周强很欣慰,因为恰恰是那时候自家茅草屋后的高音喇叭,让自己感受到了音乐的魅力。

1989年,初中毕业的周强顶替父亲到重庆棉纺四厂成了一名车间工人。1990年,热爱唱歌的周强参加了乡里组织的一次歌唱比赛。在比赛中,他遇到了自己音乐道路上的启蒙老师——合川师范学校的黄文庆老师。

1991年,周强报考了四川音乐学院,却因为文化成绩的一分之差而落榜。第二年,在黄老师的鼓励下,周强前往上海,参加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招生考试。

1992年8月,周强接到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8月28日,周强前往北京求学。

师从金铁霖,勤学苦练受肯定

周强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成为金铁霖的门生。

“野路子”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学习的周强被其他同学甩下一大截。第一次期末考试,周强就排名全系的末尾。由于有浓重的方言,他常常被同学嘲笑。形体、表演、台词课更是让周强倍感压力,甚至沮丧。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周强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自学。通过勤学苦练,逐渐克服了发音等方面的障碍,受到了金铁霖老师的肯定。

1997年本科毕业,周强选择了留校,他成为了那一届毕业生中唯一取得留校任教资格的学生。

感悟乡音乡情

1997年夏,周强在台湾台南表演了《好久没到这方来》和《槐花几时开》两首歌曲。表演结束后,一位80多岁老人被搀扶着来到后台,老人泪流满面,激动地紧紧握住周强的手,“我是四川的,我是四川的,我好多年没听到这种乡音了。”这件事对周强感悟很深。

“乡音、乡情、特殊的环境,会让人更有状态。”3年前,周强接拍了歌剧《回家》。这部歌剧讲述的是台湾老兵罗旺篼,历尽艰辛重返大陆回家探亲的感人故事。周强不仅需要通过歌声,还要依靠表演,向观众传递思乡情感。

想把重庆唱给世界听

周强致力于声乐教学,还被选为十大优秀教师。他所教的学生,还为母校捧回了全国青年歌手大赛优秀奖、北京青年歌手大赛一等奖等。

2004年,周强出版了自己的首张个人专辑,金铁霖为专辑作序。专辑里收录了《我的重庆》、《三峡船夫曲》等多首反映三峡精神、带有浓郁巴渝特色的歌曲。

2005年,周强掏出数万元请来乐坛朋友,创作了《祝福三峡》。“我希望用我的歌声,把《祝福三峡》唱响,让全世界真正地看到家乡的风采。”

2011年,周强回到了故乡重庆筹备自己的演唱会。他说,希望将家乡文化承载到自己的作品中,传播出去。

“我现在闲来会自己写诗。”周强说:“这里面满满的都是我自己对家乡的回忆。每次我唱到家乡,儿时的记忆、家乡的山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令我感慨万分。因为是家乡养育了我,才有了我的今天。”

文/图 本报记者 平索茜

周强,44岁,重庆合川人,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男高音歌唱家。1992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学习声乐,毕业后留校任教。

重庆晨报:听说你闲来无事会写诗?
 

周强:是的,我已经到了不惑之年,有时候会想家,想自己小时候的那些故事,包括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日子。对我来说,那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所以,我希望能用笔把那种感觉记录下来。

重庆晨报:你能给我们分享一段你写的诗吗?

周强:可以呀。摸鱼儿,打水仗,童年在牛背上短笛回荡。采石、挑担、插秧、割麦、山歌把辛劳点卤成豆花的清香。茅屋的炊烟把乡情越拉越长,故乡的溪水总在梦中浅吟低唱。

重庆晨报:除了诗,你还唱过很多关于重庆的歌曲。

周强:是的,家乡重庆在我的心里一直有股说不出的感觉。也许是因为我在外面久了,重庆就不仅仅是家乡,反而是心里最脆弱的那部分,就像乡愁一样。比方说,《天下大足》、《神奇的大足》、《石工号子》、《龙舟号子》都让我对家乡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