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大家 > 正文
鲁道夫·布赫宾德:不敢对商业化说“不”才是坏事
2016-11-02 14:36:2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奥利地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当今最权威的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的诠释者之一。424日,他携手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为我们带来最正宗的德奥经典之声。516日晚21:30,鲁道夫·布赫宾德作客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听音乐》,为你讲述他的音乐人生。


 当代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 

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德奥音乐传统的杰出代言人,也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御用钢琴家。这位古典钢琴巨匠,以其杰出的音乐造诣,完美展现了一位莫扎特、海顿、贝多芬作品最佳诠释者的形象。20164月,鲁道夫·布赫宾德携手蜚声乐坛的德国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于一晚献演三部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以此纪念莫扎特诞生260周年。

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世界十佳管弦乐团之一。作为日耳曼音乐传统在21世纪的最佳继承者,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以近五个世纪的光辉岁月傲然于世,不断浸润和发扬着德国厚重而精深的音乐文化与传统。布赫宾德认为,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是世界上最好的乐团之一,他们的弦乐、铜管和木管乐器非常出色。


鲁道夫·布赫宾德上海演出

音乐会中,鲁道夫·布赫宾德选择的三部钢琴协奏曲可谓各具特色。《d小调第20协奏曲》是莫扎特最具浪漫气质的作品之一,也是其少数的小调作品。而《C大调第21协奏曲》中的行板乐章悠扬婉转、气息宽广,有着莫扎特歌剧咏叹调般的动人魅力。《降B大调第27协奏曲》完成于莫扎特生命中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他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其旋律没有流于表面的沉痛,而是将纯真与阴郁、温婉与忧虑交织融合成最后的心声,被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称为莫扎特的精神遗嘱

布赫宾德认为,和协奏曲相比,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并不是他最出色的曲目。钢琴协奏曲是莫扎特用来炫耀自己精湛技艺的。莫扎特作品在不同的时期弹奏会有不同的感悟。布赫宾德觉得,贝多芬的奏鸣曲和莫扎特的协奏曲听起来有相似之处。莫扎特的协奏曲从K39K595,贝多芬的奏鸣曲从OP.2OP.111,如同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起起落落。

身兼独奏家和指挥家身份的双料大师


鲁道夫·布赫宾德上海演出

近年来,布赫宾德的艺术视野不断拓展,除在钢琴演奏领域建树颇丰外,在指挥台上也彰显出其非凡魅力,成为继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等人后,又一位成功身兼独奏家和指挥家身份的双料大师布赫宾德说,在交响乐排练的时候就必须做很多功课,在演出时,他通过眼睛和嘴唇传递信息,因为他的手没空指挥。

年少成名却选择细水长流


鲁道夫·布赫宾德 Rudolf Buchbinder

布赫宾德1946年出生,5岁时便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录取,成为该院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他9岁首次举办公开音乐会,20岁时在范·克莱本钢琴比赛上获奖。但与许多年少成名的钢琴家不同,布赫宾德并没有急于发展个人职业生涯,而是以细水长流的心态,一步步在艺术的台阶上攀登,堪称国际琴坛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布赫宾德的职业生涯已经超过50年。他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就如同音乐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如同渐强音,它会跌落,然后爬起来,上升,再回落。他说,一步一个脚印很重要,每一步都慢慢地走,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当今最重要、最具洞悉力的贝多芬作品演绎大师之一

 

布赫宾德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被誉为钢琴录音典范的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他在慕尼黑、维也纳、萨尔茨堡等四十多个城市演出过这些作品,他也因此被冠以当今最重要、最具洞悉力的贝多芬作品演绎大师之一的美誉。

 

 

布赫宾德曾说没有人能比贝多芬更聪明。在年轻时,他一首接一首地学习弹奏贝多芬,一直梦想有一天能够演奏完整的32首奏鸣曲。他曾经录制了约瑟夫·海顿的全套钢琴曲目,这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在积累的过程中,学会分乐节和海顿的音乐法则。演奏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布赫宾德都会做很多研究,他认为这些都对他理解贝多芬的32首奏鸣曲有很大作用。35年前,布赫宾德第一次录制了全套32首奏鸣曲。如今他已经录制了三次,并演奏了超过50次的全套奏鸣曲。

比起录音室更偏爱现场录制

 

布赫宾德是国际乐坛最为活跃的钢琴家之一,亦是少数几位录制超过100张专辑的现役钢琴名家。他在世界各大知名唱片公司都曾录制过专辑,其中包括贝多芬奏鸣曲全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全集,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全集。

 

 

最初,布赫宾德第一个大项目是演奏完整的海顿作品,一共18张碟,意味着他要在录音室进行录制。他第一次现场录制,是和尼古拉斯·哈农库特,以及阿姆斯壮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一起演奏两首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在这之后,他再也不想回到录音室了。因为在录音室里没有氛围,录制CD时看不到观众,只能通过想象来感受到一些氛围。布赫宾德认为有最重要的三件事在录音室是无法达到的:自发性、情绪和现场音乐。你不会紧张,在录音室你可以弹奏两次、三次,很多次,然后将它们剪在一起。所以现在他只进行现场录制。

酷爱钻研首版手稿

布赫宾德的保留曲目涉猎极广,除德奥经典之外,他对20世纪的作品也情有独钟。布赫宾德非常注重对各种音乐资料的细致研究,以便其更好地理解作品。他拥有全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35个版本,同时还收集了大量的乐谱手稿、首版手稿以及原始资料。正是这种钻研的心态以及深厚的底蕴,造就了这位当今乐坛少有的大师。

除了弹琴,布赫宾德还非常注重对各种音乐资料的细致研究,他努力想保存一切。核对不同出版社的版本非常有趣,可以审核其中的印刷错误,也可以发现相似点。对他来说,最重要的还是首版。布赫宾德收集的首版,不仅有贝多芬的,还有斯特拉文斯基、乔治·格什温、拉赫玛尼诺夫的。他认为,通过阅读作曲家的书籍,了解他们的人生和感情,可以帮助自己感受音乐。

反对长时间地练琴

谈及演奏上的技巧和激情,布赫宾德提到了自己的偶像是亚莎·海菲兹,因为海菲兹创造了自由节奏。布赫宾德认为,演奏者首先要努力掌握完美的技巧,手指根据演奏者的意愿弹奏,这点很重要。他说,必须掌握自动的技巧,开始真正的音乐艺术,才能完成自己个人的诠释。布赫宾德认为,观众的要求很高,但只是达到观众的标准是不够的,必须有所超越。

除了钢琴之外,布赫宾德也有其他的爱好。他反对长时间地练琴,在整个人生中他都没有长时间练琴的经历。他觉得,每天六小时,注意力非常集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在练琴时保持着和音乐会上同等的热情,半小时之后就已经筋疲力尽了。实际上他一天24小时都在用脑,音乐每时每刻都在他的脑子里。画画,艺术是他最大的爱好,还有文学和电影。他觉得电影配乐非常吸引人,作曲家为电影写配乐时,是完全自由的。

期待与中国音乐家更多交流

鲁道夫·布赫宾德凭借精致、丰满的触键,深入骨髓的奥地利音乐精神,被公认为是维也纳学派硕果仅存的代表,更是继承了弗雷德里希·古尔达、保罗·巴杜拉·斯柯达、约尔格·德穆斯维也纳钢琴三杰衣钵的新时代传人。

作为活跃度极高的当代钢琴大师,布赫宾德曾五次来到中国。46年前,布赫宾德就已经和乐团一起来北京演出。2012年,布赫宾德在上海音乐厅与中国指挥家黄晓同合作演出。他觉得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不仅仅是独奏者。王羽佳,郎朗,都是很棒的钢琴家。上海交响乐团也有着140年的悠久历史和传统。他期待着以其独特的音乐精神,和中国的音乐家们产生更多碰撞。






 

鲁道夫·布赫宾德:不敢对商业化说“不”才是坏事


2016-04-25 10:13:35  文汇报

布赫宾德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他还曾举办过自己的画展。在采访中他说:“我是静不下来的人,画画从某种程度上也会给我音乐灵感。”(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布赫宾德业余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他还曾举办过自己的画展。在采访中他说:“我是静不下来的人,画画从某种程度上也会给我音乐灵感。”(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本报记者 周敏娴
 

为纪念莫扎特诞生260周年,本周日晚,指挥家兼钢琴演奏家鲁道夫·布赫宾德将率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上演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布赫宾德在业内以尊重原谱闻名,作为一名细腻内省的新派演奏家和指挥家,他倾向于在演绎作品前先了解作曲家的作品、生平等等背景材料。“百分百了解原谱是自由演奏的前提。”布赫宾德在接受采访时说,“那些知识就像在你脑中打开一扇门,通过它可以走向任何地方。”

布赫宾德1946年出生,5岁时便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录取,成为该院史上最年轻的学生,9岁举办首场公开音乐会,20岁时在范·克莱本钢琴比赛上获奖。但与许多年少成名的钢琴家不同,布赫宾德被评价为大器晚成,对此他回应说,自己很享受职业生涯缓慢上升的过程。“轰动是不可复制的。”布赫宾德说,让他感到最幸运的是他“从未引起轰动”,“对我来说,艺术的台阶何时会终止,我无意去想,也不愿过早知道。”

布赫宾德说,现在有很多青年音乐家面对职业道路的选择:是潜心钻研,为未来的职业道路做规划;还是抓住眼前利益,尽可能多地实现商业目标。“实际上青年音乐家可以对商业化说‘不,,问题是他们不说。”布赫宾德对此感到忧虑。

近年来,除了钢琴演奏,布赫宾德还在指挥舞台上发光发热,他成为

继克里斯托夫·艾申巴赫、丹尼尔·巴伦博伊姆等人后,又一位身兼独奏家、指挥家身份的“双料大师”。由他担任指挥的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经过了466个春秋洗礼,是贝多芬与理查·施特劳斯心中的最佳乐团,也曾被瓦格纳称为“安菲翁魔琴”的乐史传奇,2007年,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荣获“欧洲文化基金会世界音乐遗产保护奖”的交响乐团。布赫宾德与德累斯顿的缘分始于2010年,在那一年的音乐季中,布赫宾德与德累斯顿密切合作,并且成为德累斯顿史上首位驻团艺术家。

传说中“不爱练琴”的布赫宾德透露了一个秘密:其实自己24小时都在“练琴”,用大脑———“每天一醒来,音乐就流淌在我脑海中”。他不提倡每天长时间坐在钢琴前练习,“不要过分消耗你和钢琴相处的时间,应当让每一分钟都物尽其用,而且,你有一辈子时间可以弹琴。”

对于国内众多学琴的孩子们,布赫宾德也有话想说,“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对的老师”。他觉得一个好的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颇为深远。“我的孩子在学校里最喜欢的课程是历史,因为历史老师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第二学期换了老师之后,我的孩子就对历史完全失去兴趣。学音乐也一样。”布赫宾德建议,比起一对一的课程,小范围的大师班更有益于孩子学习钢琴,不仅是因为几个孩子一起上课氛围相对轻松,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在公众场合演奏的经验。







 

不愿意引起轰动的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


\
 



  2012年2月25日晚上,上海音乐厅将迎来一位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Rudolf Buchbinder),他将与指挥家黄晓同合作完成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可是据笔者了解,部分上海乐迷对他的熟悉程度有限 。所以我想借下面的篇幅介绍一下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

  如果说五岁能演奏已经是个不简单的孩子的话,那么五岁能进音乐学院深造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但布赫宾德就是这样一位神童,他五岁时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录取,成为该院史上最年轻的学生。他九岁举办了自己的第一场公开音乐会,十二岁就进入了布鲁诺.赛德霍夫(Bruno Seidlhofer)的大师班,当时班里的同学中还有弗里德里希.古尔达。二十岁时,他在贝多芬与范. 克莱本钢琴比赛上过关斩将,得到了两个第一的桂冠。他也喜欢室内乐,合作者包括小提琴家约瑟夫.苏克和大提琴家亚诺斯.斯塔克。

  录音方面,ORFEO,EMI和日本天龙公司都出版过他的唱片。今年已经六十多岁的布赫宾德在国际上被誉为是一位诠释德奥作品的专家,尤其对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造诣颇深。

  让人惊讶的是,布赫宾德的爱好非常广泛,除了收集众多版本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唱片之外,他会在业余孜孜不倦地作画,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画坛乐坛双面手。他办过自己的画展,宣称风格属于独一无二的“幻想写实主义”,而最欣赏的画家莫过于荷兰人希罗尼穆斯.博斯与西班牙大师毕加索了。
  
 布赫宾德利用时间的能力相当惊人,自称能在一个白天做二十四小时的事情,因为“左手在做一桩,右手在做另一桩。”这在钢琴演奏上的体现恰恰是双手(以及双脚在踏板上)绝对的独立性。一旦他的学生在演奏时做出某种无意识的连带动作,布赫宾德立即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并批评。

  对于同行中习以为常的“一天练琴六个小时甚至更多”,布赫宾德则嗤之以鼻:“我才无法集中精力呆在钢琴边六个小时呢,只有在自己能融入一件乐器的时候我才会坐到它的边上。要练就要像一场音乐会般聚精会神地练。这样一来半个小时就已筋疲力竭了。我才不愿意呆坐在那里,做操练手指的运动。这样还不如读一本书去呢。”

  关于钢琴的选择,他最钟爱的是那具有明亮色彩的大三角钢琴。理由倒有点玄妙:因为只有洪亮的大钢琴才能发出真正的,勾魂摄魄的,极弱的弱奏。一架声音本来就哑暗的小钢琴是无法做到真正持续的弱奏的。

   谈到他所认为的最幸福的事情,竟然是”自己从来就没有引起过轰动“。因为在布赫宾德看来,一个钢琴家,尤其是年轻钢琴家,若是名震四方,那是再危险不过的事情了。他的理由是:辉煌不会来第二次。巅峰之后可能就是下坡路,不如老老实实,一步步地在艺术的台阶上登高远眺。细水长流,永无终止的进步才是一个艺术家应该享有的乐趣。台阶何时会终止,是他不愿意过早知道的事情。这么看来,布赫宾德真是一位低调而内蕴深厚的大师。明年2月,这位“不愿意引起轰动”的奥地利钢琴家会不会在上海乐迷中触发新的感动,我们拭目以待。







 

奥地利钢琴家布赫宾德:成名太早对音乐家是危险的




钢琴家布赫宾德携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来沪

布赫宾德携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昨晚沪上献演“全场莫扎特”。
1
布赫宾德携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昨晚沪上献演“全场莫扎特”。

  与许多年少成名的钢琴家不同,现年70岁的奥地利钢琴家鲁道夫·布赫宾德是国际琴坛“大器晚成”的代表。他被誉为诠释德奥作品的专家,尤擅海顿、贝多芬、莫扎特作品的诠释,以精致丰满的触键和入骨的奥地利音乐精神,被公认为“维也纳学派”硕果仅存的代表。

  4月24日,布赫宾德以钢琴和指挥的双重身份,携德国古典音乐“活化石”——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登台上交音乐厅,带来了“全场莫扎特”。他也是继艾申巴赫、巴伦博伊姆、阿什肯纳齐等人后,又一位身兼钢琴家、指挥家身份的“双料大师”。

  演出前,布赫宾德和早报记者谈了谈他对“年少成名”与“大器晚成”的看法。

  布赫宾德出生于捷克,幼年随父母移居维也纳,5岁即被维也纳音乐学院取录,成为该校有史以来年纪最小入读的学生。指挥家祖宾·梅塔对他有一个特别的评价,“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然而却保留着普通人的影子,一个罕见的结合体。”

  而布赫宾德本人认为最幸福的事,却是“自己从来就没有引起过轰动”。“很幸运的是,我的职业生涯没有惊世骇俗的突然出名,因为一旦出现火箭一样的急速上升,日后很难再复制这样的轰动。”布赫宾德形容,他的职业生涯一直是个缓慢上升的过程,这个上升过程会持续到他死去,他现在唯一好奇的,是这个缓慢上升的空间最后会走到哪一步。

  在他看来,成名太早对音乐家来说是危险的,尤其对指挥家来说,“30-35岁就拥有了所有东西,六十岁时该怎么办?”布赫宾德感慨,早年的录音公司会还为音乐家考虑更长远的未来,为他们做职业生涯规划,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都有明晰的标准。现在的公司并不这么想。他们只为明天考虑,希望创造一个又一个轰动的故事,用轰动性来持续名气,“许多青年音乐家因此被误用,没有很好地被开发。他们本来可以说‘不’,但没有人说‘不’。”

  中国是学钢琴的大国,有了郎朗的成功先例,家长们更希望借音乐望子成龙。作为一个专业从业者,布赫宾德对此又有什么建议?

  “父母要发现孩子的天赋在哪里,而不是自以为是,忽略孩子的兴趣点。”布赫宾德以自己上普通类学校的儿子举例说,他最有兴趣的课是历史,这完全基于历史老师的影响,老师换了,儿子对历史的兴趣也荡然无存,“归根到底,家长要给孩子找个好老师。如果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沟通和相互理解,没法成功。”

  再比如,琴童学琴初始最易遇到怎么控制手的问题。好老师会说,你把手摔在桌上,摔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更多老师会沿用一套教科书式的说法:手蜷起来要像握了一颗苹果,手背要稳到能横放一支笔,弹琴时笔不能掉,“你一旦在这样的条件下弹琴,很快你就废掉了。弹琴应该让自己的手越自由越舒服越好。”

  “最重要的是,你要学会怎么去学习。”布赫宾德的观点是,琴永远不要练太多,也不是练得多就能成功,因为没人能在六个小时里完全集中精神。在没有音乐会的日子里,他几乎不练琴,而是二十四小时都靠大脑练习。完全靠时间去堆砌的练琴方式,对他来说并不可取。

  “如果要练琴,就要像在音乐会上一样全身心投入,不然你练的只是手,而忽略了其他音乐素养。”在他看来,弹钢琴某种程度上就像极限运动员,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只有三十年,他们不断用突破极限消耗自己,太过操练弹琴的手,也只会更快地把人消耗掉。

  布赫宾德前后三次录制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最早一次在35年前,最后一次是一年半前。他说,年轻时看东西的视角很狭隘,思维也不够开放。随着时间流逝,他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诠释也在发生变化。

  “知识储备足够丰富,你才能变得更自由,你知道得越多,就如同在脑海中打开了一扇门。” 布赫宾德如此总结弹琴经验,“就像建房子,地基足够扎实,你才能在上面建造任何想要的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