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大家 > 正文
琴路独行——记古琴演奏家李祥霆
2016-02-02 01:14:05 发表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957年,吉林省辽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只身来到北京,求学于当时琴坛领袖査阜西。自此,从受古琴音乐感召的少年到著名古琴家,李祥霆先生的艺术道路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创造精神。
 
 李祥霆,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伏羲琴院院长、中艺伏羲古琴文化中心理事长。精于琴、箫、诗、书、画,善于即兴演奏、即兴吟唱,学术研究与专业教学交相辉映。已出版有古琴独奏专辑唱片近30种,学术专著《古琴综议》等4种及诗集《醉琴斋诗选》。
 
 先生受教于査阜西、吴景略二先生,在传承恩师们的精髓同时,细心研习管平湖先生的录音。曾有学生问李先生琴风属何派,李先生回答:査貌吴神管气象。并作诗曰:“三峰至伟査吴管,铸我琴心万里程。”有前辈大师们的导引,李先生主动汲取传统古琴文化精神,并立志改变长期存在的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印象。李先生的古琴演奏,以其高超的演奏技巧、过人的音乐感悟、深厚的传统根基、雅致的细节处理、精妙的情感表达,在众多古琴演奏者中独领风骚。
 
 1989年至1991年,先生赴伦敦大学从事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完成了《古琴即兴研究》一文。这项研究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恢复,更从美学角度提升了古琴音乐的语义境界,给“古琴音乐进入人心”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的途径。先生的古琴音乐会,往往会在后半场进行观众命题的即兴古琴演奏。这种“与君言语入琴声”的以人为本的温情和充满灵性的艺术表演,与“高山流水遇知音”形成相对的场景。
 
 李祥霆先生深谙琴与诗书画等诸多艺术形态之间的呼应,明白只有诗情画意滋养的古琴音乐才能展现古琴艺术的精粹。于是先生在自己的“醉琴斋”内,吹箫吟诗作画写字读书思考交替进行。在一次音乐会即兴演奏中,先生的箫声以灵巧装饰后的长音,划破长空,继而以悠扬婉转典雅醇厚的叙述,准确表现命题,深入听众心灵,在剧场内开启了无限的听觉思维。早年先生习练素描,又随溥雪斋先生、潘素女士学习国画。几十年不懈的习练,先生的书法作品坚守严谨传统,却不掩“风骨烂漫、天真纵逸”之态。先生先后在伦敦大学综合美术馆和福州画院成功举办个人书画展。先生素有雅兴,吟诵不绝,《醉琴斋诗选》欣然而成。李先生的古琴艺术是这样被传统文化“富养”着!
 
 “只要是有利于古琴发展和传播的事,我都可以做。”先生总会这样说。据先生自己粗略估计,在国外以及港澳台已经举办50多场个人音乐会,国内也有不止20场。先生认为古琴可以“涵天地之所有,秉古今之所怀”,其艺术本质是真诚、善良、美好。因此他提出自己的“琴道”说,阐明了古琴的至真境界:“宣情理性、至善至真、美合天地、妙亘古今。”





古琴大热却很神秘,带着读者的“十万个为什么”,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当今“古琴第一人”,探寻古琴的前世今生——

李祥霆:让古琴成为内心的歌唱

 

④《七律·酒狂》·诗词、书法
①李祥霆在星海音乐厅演奏
②《寒山绿萼》·水墨
⑤《高山流水入梦频》·青绿山水 胥斌 摄
④《七律·酒狂》·诗词、书法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红雨

如今古琴的粉丝是越来越多了,星海音乐厅22日晚的《流水幽兰》古琴演奏会门票早就告罄。演奏家一上来也不演奏,一口气讲了十来分钟,然后每首乐曲前面还要讲上一段!台下观众满满,却十分“遵守纪律”,安安静静听音乐家将古琴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这位怀着对古琴非凡的热爱、生生将一场音乐会变成了教学堂的音乐家,不但能说会弹还能诗善画,就是有着“古琴第一人”之称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带着对古琴的“十万个为什么”,记者日前采访了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就古琴的技艺、内涵、流派、普及、养生等内容,李祥霆先生为记者逐一进行了讲解。

  积淀厚

 最古老的成熟乐器

 问:古琴在3000多年前就出现了,无疑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但是说到它的成熟,这体现在哪里呢?

  李:说它成熟,首先体现在文化上。古琴是古代文人贵族的文化,有高、深、远、神四个特点,所谓“古琴四节”,高贵、深沉、悠远、神圣,有着丰富的历史性、文学性和哲理性。古琴从商周出现开始,音乐、文献、名家、技艺积淀都非常丰富。

 问:在音乐会上听到您弹琴的时候,《流水》波光潋滟,《幽兰》高洁淡雅,《酒狂》意气风发……似乎都历历在目。古琴看上去只有简单的几根弦,为何有着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李:我们所说古琴艺术成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留存至今,仍然能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予以全方位的艺术表现——所谓琴乐之境,涵天地之所有。

 古琴的技艺特别丰富。别的乐器只有高低、轻重、长短和快慢的变化,但古琴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有刚柔、浓淡、虚实、方圆和断续的手法变化,这是西方古典音乐所没有的。因此,古琴既能表现优雅、淡远,也能表现欢乐、跳跃等情感。而其他乐器,比如箫,表现欢快就不大可能。

 问:那天音乐会上,古琴虽然低回婉转,却感到时时能够拨动人的心弦,不像很多乐器仅是悦耳,这是为何?

 李:这也是古琴的一大特色。在所有其他乐器中,都是用强音表现刚,用弱音表现柔,表现浓淡也是如此。在古琴里,当然可以这样表现,但是也可相反:用强音表现柔,用弱音表现刚,所谓“以柔为刚、柔中带刚”,通过左手的变化就可以做到。而这种手法使古琴有更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更容易进入人的内心,表达情感的神韵。

 无流派

 不如个人风格重要

 问:您的演奏似乎和岭南派有较大区别,据说琴有九派,您如何评价岭南派?如何看待琴的流派?

 李: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各派的曲目、演奏风格难以交流,所以形成流派。清末交通比较方便,各派交流增多,就没那么强调流派了。现在的交流这么充分,还有哪派的曲子、风格是别人不知道的?还有哪群人是坚持只弹一个流派的曲目、曲风的?渐渐就没有那么分明了。我觉得,充分发展的艺术应该是以个人风格为特征的。岭南派虽然古代没有记载,但却是近年来的重要流派之一。

 问:在音乐会上,您在弹每一首乐曲之前,都会介绍这个乐曲是用哪位先生的版本,哪位先生的风格。那么请问,您的流派传承是怎样的呢?

 李:我的琴艺是査阜西先生打下的基础,以吴景略先生的风格为主体,管平湖先生对我有重大的影响。对我来说,査阜西先生就像是泰山,庄严崇高;吴景略先生就像是黄山,雄伟秀丽、神采飞扬;管平湖先生就像是华山,古朴凝重。如果真的要说我有什么派别的话,那我就是三峰派吧! 

 问:音乐会上观众出题“雨打芭蕉”,前一天古琴雅集上观众出题“龙舟水”,您都进行了即兴演奏。能够即兴演奏的音乐家并不是很多,请问您是如何做到的?

 李:即兴演奏也不是那么困难。我在国外演出的时候,有观众现场出题是旧金山机场、狐狸追天鹅。这时就先要确定,狐狸形象是狡猾,天鹅形象是优美,找到“追逐”的旋律,然后通过音乐手法进行连接。而旧金山机场则是一种平和恢宏的形象。

 即兴演奏是思想的流动,情感的连接,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实际上,古琴是有即兴演奏传统的。古代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他跟钟子期弹奏的“高山流水”,就是即兴演奏。

 易学习

 高而可攀并非神秘

 问:听上去,古琴手法这么丰富,是不是很难学呢?

 李:真不难。在别的音乐里,经典曲目的思想性、深刻性与其难度是成正比的。但是古琴的经典曲目,思想性、艺术性高,难度却不一定高。比如说《阳关三叠》,普通人练习两三个月就可以弹。古琴开始要寻找音位,似乎难一点,但指法、曲目都不复杂,不像钢琴,音位虽然确定,但曲子会越来越难。因此,古代大多数文人都可以此遣怀。

 问:那么,普通人要练习多久才能弹得自如?

 李:古琴的这个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而可攀、深而可测、神而可解的。普通人一般每周上45分钟的课,每日练习一小时,坚持半年就能够学会《秋风词》、《阳关三叠 》、《平沙落雁 》、《酒狂》等名曲。所以我说,古琴只要是喜欢就能学会,入迷就能学好,发疯就能学精!

 问:但不同的人弹出来音色差别非常大。怎么样才能弹得更有韵味呢?

 李:决定古琴音色有五大因素:琴、方法、功夫、修养、环境。要想弹得好,首先音准、节奏要正规、流畅,情感诠释要准确、有神采,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就能够让古琴成为内心的歌唱。平时,还要多听各种音乐,多接触诗书画等艺术,不能够只听古琴。艺术都是相通的,比如弹琴就可以借用诗歌意境。

 古琴热

 娃娃抓起有助传承

 问: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古琴,请问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有些古琴老师自身水平也不高,却什么人都教。

 李: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时媒体报道就只有一句话。但2007年开始热起来,估计现在全国大约有60万人在学弹古琴。因为之前多年不受重视,师资无法满足这么大的需要。但不用担心,古琴在音乐上非常成熟,这个良莠不齐的阶段是必需的,有了庞大广泛的基础,才能培养出顶尖的人才。

 古琴热的原因不外乎是因为生活宽裕了,人们不仅仅只需要娱乐。古琴有3000多年的丰厚积淀,能够符合无论是自我修养、沟通交流还是养生长寿的需求。

 问:交流?有人说古琴是用来修身养性,只是弹给自己听的。

 李:这是误解。古琴有“宣情理性”的功能。“理性”即是指自我修养,而所谓“宣情”就是指与人沟通。如果只是弹给自己听,那么何来高山流水觅知音之说?

 另外,古琴有它独特的养生功能。弹古琴需要看谱、需要左右手同时操作。左右手的工作量和复杂度是差不多的,不像琵琶、二胡或者小提琴,工作量主要集中在右手上。这样能够让左右脑子同时运转起来,艺术、智慧、情感缺一不可。因此,我觉得,弹古琴的人不容易得老年痴呆症,颐养身心,有利于长寿。

 另外,2003年古琴《元曲古韵》曾经被用于治疗非典,颇有疗效。现在已经进入音乐治疗的研究阶段。

 问: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您对古琴普及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呢?

 李:我认为,古琴其实应该从娃娃抓起,成为每个人的基础修养。从小我们就学唐诗宋词,但是古琴却没有进入中小学教程。其实入门非常简单,一张光盘就可以完成——《流水》、《秋风词》、《幽兰》、《阳关三叠》、《平沙落雁》……录上四五首,让孩子们从小听、从头学,这对古城古琴的传承有着最大的作用。
 

 嘉宾简介

 李祥霆,满族,古琴演奏家、中心音乐学院教授,吉林辽源人。李祥霆熔虞山吴门、泛川等派风格于一炉,强调根据曲意而确定表现手法,其琴风流畅秀丽,大静大动,如长江奔雷,似孤岭松涛,特点鲜明,自成一家,并擅长即兴弹奏。经过二十余年的教学和社会实践,李祥霆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为中国古琴界的代表人物。他曾在英国伦敦大学任教,教授古琴和洞箫,在欧洲还成立了“欧洲琴社”。他的学生多达百余人,除大陆和港澳地区外,还遍及德、英、法、意、日等国,堪称“桃李满天下”。

 

(《李祥霆:让古琴成为内心的歌唱》由金羊网为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