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大家 > 正文
坚守传统艺术底蕴——访著名唢呐演奏家牛建党
2015-10-08 08:01:56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坚守传统艺术底蕴 探寻多元发展脉络——访著名唢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乐队副队长、唢呐声部首席,牛建党
 
\
  他的演奏,格调风雅变幻,唢呐在他的手中既豪放刚烈,又柔婉凄美;他的乐器,制作推陈出新,低音唢呐的研制大大填补了民族管弦乐队中低音管乐声部的不足,加键唢呐的尝试更是推进了唢呐加键化发展的进程!他,就是著名唢呐演奏家、中央民族乐团乐队副队长、唢呐声部首席,牛建党先生。
  他先后随团出访德国、奥地利、法国、美国、荷兰、埃及、希腊、匈牙利、捷克、俄罗斯、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还参与录制大量电影、电视剧的主题曲与插曲,更在著名导演林兆华执导、著名作曲家郝维亚担纲作曲的音乐话剧《说客》中,独自包揽了所有民族管乐器的演奏,整部话剧的核心音乐全部由唢呐、笛子、笙、管、箫、埙等民族乐器完成,并在剧中还担任领唱任务,被誉为:“一位全能的演奏家”。


\

 
  幻变,唢呐音乐表现的拓展

  2014年12月20日,龚琳娜、老锣夫妇受香港中乐团之邀于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了《忐忑之后》音乐会。此次音乐会中,牛建党先生首演了老锣为其“量身定做”的唢呐协奏曲《易水歌》获得了圆满成功。在音乐会中,他用精湛、细腻地唢呐演奏技艺将“高渐离击筑,荆轲引吭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返”的苍凉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演奏赢得了现场听众的一致好评。在牛建党先生看来,观众的好评不仅是对他唢呐演奏技艺的肯定,更是对他二十多年来对于唢呐研发与制作成果的认可,因为这首乐曲融汇了他多年来对于唢呐艺术的执着与追求。谈及《易水歌》这首唢呐协奏曲,牛建党先生表示,无论是在创作上,亦或是演奏上,老锣与他都进行了大胆地尝试与改进。在创作中,老锣不仅根据牛建党先生的演奏特点为其量身打造属于他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而且加入了人声演唱,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这也是第一首唢呐与人声相结合的协奏曲。在他看来,一件乐器的表现力必须是多元化的,以往唢呐给听众留下的印象是高亢、嘹亮,适合表现热烈、欢快、激昂的音乐情绪,而《易水歌》所蕴含的情绪是凄婉、悲凉的。为此,牛建党先生根据《易水歌》的表达形式,结合自己的演奏特点融入了新的想法,决定尝试对唢呐的音色进行调整,于是,为了“易水歌”的演出,亲自制作了一支中音唢呐,使其表现得柔美、平和,更加适合于室内乐的演奏。也正因为他的尝试,才改变了现场观众对以往唢呐演奏的形象与音乐表达形式,拓宽了它的表现力,他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

\
  改革,唢呐乐器性能的提升

  牛建党先生既是舞台上光彩夺目的演奏家,同时又是心灵手巧的乐器制作者。对于牛建党先生而言,音乐是他的理想,而研发、制作出更好的唢呐是他毕生的事业。
  自中央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牛建党先生从事唢呐演奏的同时,也投身于唢呐乐器制作与研发的实践之中。二十余年的时间里,他不仅在唢呐演奏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还成立了自己的唢呐工作室与唢呐制作工厂,积极为民族乐器——唢呐家族增添新的成员。他先后研制并完善了低音加键唢呐、中音加键唢呐等。他的付出,将唢呐声部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大大的填补了民族乐队低音管乐的空白。谈起研发、制作唢呐的初衷,牛建党先生说:"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的编制形成之前,中国的民族音乐多是以高音乐器为主,且未有有低音乐器声部,更谈不上低音唢呐了。一直以来,为了满足民族管弦乐队的需求,不少唢呐制作师傅都在进行乐器改革,始终不尽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与音乐演奏家分家所致。乐器制作人不会演奏,会制作乐器的演奏家又很少有。对比西方小提琴乐器,许多小提琴制作师本身就是演奏小提琴的高手,怀着一份责任,他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的想法,决心亲身投身于乐器制作,从乐器制作与乐器演奏结合的角度进一步来发展我们的民族乐器,特别是唢呐!"
  然而,光鲜亮丽的表面的背后,总会充斥着奋斗的艰难。唢呐是一件既有灵魂又有智慧的乐器,想要赋予它生命,不仅需要如:声学、美学、物理、机械制造、材料学等学科知识的支撑,还应具备演奏、制造、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细究、探索。当然,还有很多现实的问题也等着他自己去面对,设备、优质专业材料、工艺等等。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做刀、备料、研制、试奏的艰辛过程中,让他体会到了乐器制作的真正内涵。也让他实现了乐器制作与音乐演奏的完美统一!每当一件乐器从他手中诞生,且演奏称心如意时,他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情感!在他看来,唢呐演奏的成功,也许会让听众感受到唢呐无穷的艺术魅力,但在乐器制作上,能提升乐器表现性能,并推动乐器的发展,所收获的效用则是无法估量的!

\
  传承,唢呐艺术发展的源泉

  谈及起民族乐器的改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由刘天华等诸位民族音乐改革家,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乐器改革的序幕。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音乐人开始对传统民族乐器进行大量的探索和改革,掀起空前乐器改革的浪潮,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民族乐器的改革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因为很多的改革乐器由于制作工艺和设计理念的不足,严重影响着演奏者的艺术表现。
  对于现阶段乐器改革的成果很多,但真正投入使用的少之又少这一问题,牛建党先生结合多年乐器研发、制作所积累的经验,坦言了自己的心声:“乐器改革的重点在于改,而非革”。乐器改革首先需要注重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一直工作于第一线,因此,能及时的发现问题,针对乐器所进行的改革也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从实际出发去解决、弥补问题;其次,对乐器改革要抱有正确的理念与出发点,且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审视。乐器改革是改良一件乐器,不是革命一件乐器,更不是发明一件乐器;再者,一定要立足于传统,绝不能破坏掉乐器原本的性能、特点和表现力。他所研制的低音唢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的改革是立足于传统,且结合了唢呐乐器本身具备的音域、音色,以及演奏技法,并未削弱其表现力,反而在性能与表现力上进行了拓展与丰富。总而言之,民族乐器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的同时绝不能丧失中国传统音乐的思维,而是让优秀的民族乐器得到更好的传承!
  在采访最后,牛建党先生表示:唢呐艺术的发展、繁盛单凭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众多爱好者,乐器制作人,音乐人的共同支持和努力。只有演奏家、作曲者、制作人将乐器特质、作曲技法与创新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进而去改善唢呐略显薄弱的现状,才能提升唢呐的艺术境界,使之在世界音乐之林中吐露清雅芳华!(文/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