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论文曲谱 > 乐评 > 正文
《剧院魅影》为何无缘深圳?
2015-10-22 15:15:41 发表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假如一生只看一部音乐剧,这部肯定是毕生之选。”这说的就是安德鲁·韦伯的代表作之一《剧院魅影》。最近,这部原版“音乐剧之王”首次踏足华南地区,票房与口碑之火爆造就了“现象级”事件,“魅影”与克里斯汀的绝唱刷爆了众多社交媒体,许多深圳乃至珠三角、长三角的观众甚至越城前往。

  不过,令深圳人艳羡之余又有些许尴尬的是,《剧院魅影》去年底刚刚二度造访香港连演33场,此次又在广州大剧院席开40场,却屡次与邻城的深圳擦肩而过——事实上,不止是《剧院魅影》,不少国际上的一流演出都无缘深圳舞台。

  在多部经典面前,深圳为何望而却步?高端演出市场的难题该如何破解?记者在深入采访了多位国内外资深业内人士后发现,深圳在剧场硬件、运营模式和高端演出市场培育等方面均相互制约,存在诸多困境。

  剧场容量小,可选择余地少

  作为一部诞生了29年的经典音乐剧,《剧院魅影》已经在全球145个城市上演了超过74000多场,获得50多个主要的戏剧奖项。其优美隽永的音乐、曲折动人的剧情、全情投入的演员等成为经典,至今在美国百老汇和英国西区仍是热门剧目,门票需要提前半个月以上预订。

  “《剧院魅影》首要引进难点在技术层面,它对演出场馆硬件设施要求极高,中国大部分剧院都无法完全呈现该剧复杂的舞台效果。”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何鹰告诉记者,该剧此次来穗,光装台就花了20天。

  他说,这也是《剧院魅影》自2004年引进中国后一直无缘北京的原因——虽然北京演出市场发展全国领先,但由于多数剧场落成时间早,硬件设施普遍不达标,国家大剧院又因定位缘故婉拒国外音乐剧演出。直到这次,该剧结束广州演出后将移师新开业的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连演64场,《剧院魅影》才得以首次亮相首都。

  驻团导演菲利普·哥达瓦证实了这一点。他说,《剧院魅影》从地下密室到剧中舞台、从水中划船到宫殿舞会等共有22个场景。剧中让人津津乐道的一幕是歌剧院上空悬挂的水晶吊灯从高空坠落,下降速度达到每秒2.1米,惊险程度被形容为“直接擦过观众头皮”。每到一地演出,剧院屋顶的承重能力和吊杆位置等就成为最关键的考察点,光是这一点就把中国很多剧场排除在外。

  在深圳,剧院硬件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几位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深圳大剧院、保利剧院具备相应的硬件可能,但光是装台的场租就是数百万的成本,以现有剧场的座位数量根本无法消化,最低票价预计接近1000元,这显然不可行。

  深圳市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耿军认为:“深圳目前能演音乐剧的剧场最大不过1500座,常用剧院也就五六个左右,相较北、上、广有极大差距。单从硬件设施来看,的确需要兴建规模更大、设施更现代的综合性剧院。”

  以演唱会市场为例,自深圳湾体育中心投入使用后,深圳的演唱会从年头演到年末,迅速进入井喷期。看来,要深度激活深圳演出市场,首要解决剧场容量和硬件设施的问题。

\

  票房风险高,观众培育尚待时日

  但另外一种观点是,音乐剧的国际巡演版不同于百老汇和西区的驻场演出,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剧场条件进行弹性调配,剧院硬件并非决定性因素。如去年上演该剧的香港亚洲国际博览馆并非标准演出场地,而《剧院魅影》2011年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上演的25周年纪念演出,受场馆所限一些场景是依靠投影完成,丝毫不减魅力。深圳多个剧院均按高标准兴建,稍加改造即可满足要求。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票房压力。”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承接《剧院魅影》是许多演出商的梦想,但在高投入带来的高风险面前都望而却步。此次《剧院魅影》总成本高达6000多万人民币,即使演出104场、每场1800个座位来平摊成本,最高票价仍高达1680元。

  在深圳,从2008年《猫》和《音乐之声》开始,观众接触音乐剧仅7年时间,即使今年初的《人鬼情未了》,最高演出纪录也一直不过8场,远远称不上“火爆”。记者曾听到不少演出商抱怨,一些深圳观众还分不清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别,前几年中文版《妈妈咪呀》演出,不少人依然称其为歌剧,把《茶花女》当成音乐剧的也不在少数。这样的市场认知度,音乐剧和歌剧市场的发展可谓任重而道远。

  耿军坦言,目前深圳演出市场火爆,但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承载不了这么高成本的原版音乐剧。“在国际上,不同于歌剧演出多由当地政府补贴扶持,音乐剧是最为市场化的演出类型,在西方国家占剧场演出总销售额的一半以上,在深圳是必须布局的。引进原版——本土化推中文版——做原创品牌,是三个必经步骤。近年来我们引进了韩国一些轻型音乐剧,也是为了逐步培育高端演出市场。”

  高端演出市场

  需要一支“强心剂”

  如此看来,深圳的高端演出市场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强心剂”,以更快地拓展出一片郁郁葱葱的艺术绿洲。在这一点上,近年发展形势迅猛的邻城广州给深圳人不少启示。

  何鹰告诉记者,此次《剧院魅影》在广州每场上座率均在85%以上,目前单是广州的票房已经突破4000万,这让开始只抱着“持平”预期的他们很是惊喜。究其原因,这与广州大剧院五年来坚持引进高端演出有着莫大关系。

  “此前广州人的文化消费也是倾向于流行文化,广州大剧院成立后开创了央地合作的管理模式,成为中演院线第一家直营剧院。依托中演院线所提供的强大渠道,以中国最大的演出商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为后盾,我们认准了用高端演出培养观众的策略,比如与国外歌剧院联手制作了《托斯卡》、《茶花女》、《卡门》等年度歌剧,吸引和培育了珠三角地区的高雅艺术观众群体。”何鹰认为,最好的演出才能最快地培育市场,在拥有1500万人口、经济基础良好但没有观演习惯的广州,第一阶段培育期是3年。去年32场《妈妈咪呀》场场爆满,今年《剧院魅影》的火爆和接下来《魔笛》、《巴黎圣母院》系列国际高端演出口口相传,正是市场培育工作开始收效。

  但深圳的剧院管理模式则迥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本地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要引进高端演出,比场馆更重要的是剧院的实力。如今深圳每个剧院都自负盈亏,有经营考核指标,一年到头为数不多的几场高端演出多是靠场租收入和商业赞助“倒贴”,在自主引进剧目上自然趋向保守,整体质量不够高,而且单打独斗的经营模式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引导观众审美品位。

  “深圳可以借鉴广州,将剧院定位为高雅艺术的推广阵地,还可以成立艺术委员会对节目进行符合剧院定位的筛选,以保证高端演出的系统性,分步骤、有目标地推广高雅艺术。此外,深圳还要培养有全球视野、能与国际对话的演艺机构。”这位业内人士建议。

  据记者了解,在深圳湾兴建一个新型现代化剧院的计划已经被提上议程。而聚橙网也刚刚与澳大利亚歌剧院签约,以深圳为大本营,采取联合制作的形式大力引进原版音乐剧和歌剧,明年就将推出由国际知名戏剧导演陈士争执导的重磅音乐剧——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也许再过几年,《剧院魅影》这样的遗憾将能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