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独家专访“金钟之星”② |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获奖选手访谈
2023-11-02 15:17:22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编者按:10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260余名参赛选手经过42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声乐(民族)、声乐(美声)、二胡、小提琴等4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本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分享学艺经历、比赛心得

 

文 | 纪晨

 

林子豪: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一名林子豪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中,福建师范大学教师、男中音选手林子豪获得声乐(美声)第一名。这也是福建省声乐选手,首次在金钟奖的声乐(美声)比赛中摘得桂冠。

 

林子豪的父亲林希是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母亲也是一名音乐老师。虽然在音乐的环境中长大,但林子豪却没有想过学习声乐,“甚至父亲在家里给学生上课时,我都躲出去,不然钢琴声、唱歌声,很难让我专心做作业。”高三时,一天林子豪放学回家,母亲还没回来,晚饭也没着落,无聊的父子俩面面相觑,林父说,“要不你唱两首歌来听听吧。”于是,父亲弹琴,林子豪演唱。在林子豪看来,这不过是父子俩无聊时的消遣,但在林父眼中,他发现了儿子嗓音上的闪光点,问林子豪,“你考不考虑学声乐?”林子豪依然没当回事,觉得这只是父亲随口一问,并未放在心上。但这之后,父亲常常以“上了一天学了,回家先放松放松,咱们唱会儿歌吧”为由,教他唱歌。在林父的引领下,2006年,林子豪考入福建师范大学,成为父亲名正言顺的学生。不同于很多老师难以跳脱父母的身份来教导子女,林希认为自己对儿子有足够公正客观的了解,林子豪也能谦虚地向父亲学习。

 

本科毕业后,林子豪先后前往意大利罗西尼音乐学院、威尼斯音乐学院深造,2015年获得意大利声乐艺术硕士学位。在欧洲工作两年后,2017年,林子豪选择回国,回到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任教,“可能是我比较恋家吧。”林子豪没有想过去其他城市、其他学校任教,一心只想回到他熟悉的母校。

 

回国后,他曾受意大利斯波莱托歌剧院、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深圳大剧院、深圳音乐厅、北京国际喜歌剧节、法国卡纳克市政府、福建大剧院邀请,在《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艺术家的生涯》《弄臣》《爱之甘醇》《贾尼·斯基基》《卡门》《女人心》《虎门长啸》《与妻书》《鸾峰桥》《船政往事》等歌剧中饰演主要角色。由于多年在欧洲学习、工作,回国后也活跃在歌剧舞台上,直到2021年,林子豪才首次参加金钟奖。虽然进入了最后的决赛,却没有获奖。今年再次参加金钟奖,林子豪的年龄已经到了参赛要求的上限——这是他的最后一次金钟奖比赛了。

 

此次金钟奖,林子豪再次进入决赛。最后一轮比赛,林子豪选择的曲目是《难道这就是难逃的宿命》(选自歌剧《边城》)、《祖国的敌人》(选自歌剧《安德烈·谢尼埃》)。歌剧《边城》的作曲是作曲家印青。《边城》中,翠翠外公的饰演者,最初选定的是歌唱家廖昌永。后来由于疫情原因,廖昌永无法在演出前赶到北京参加排练、演出,首演换成B组演员。当林子豪在决赛演唱《难道这就是难逃的宿命》时,作为此次金钟奖声乐(美声)评委会监审的印青、廖昌永都在台下就座,让林子豪倍感压力。好在他顶住了压力,不仅将作品中原有的情感突出、放大,还自信地诠释出自己的理解。

 

最终,他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获得了金钟奖众评委的肯定。这是福建省声乐选手首次获得金钟奖。在闭幕音乐会上,他以本届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一名的身份,再次演唱了《难道这就是难逃的宿命》。

 

回顾自己的过往,林子豪说,“我很感谢父母对我的培养。现在我已经结婚了,当了爸爸,在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更觉得自己要勇敢,不能退缩。”他很感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这里不仅是他的家、他工作的地方,也是他的后盾,一直在支持他前行。他还特别感谢福建省歌舞剧院和福建大剧院对他的支持,“他们给了我很多歌剧演出的机会和经验,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对于民族歌剧的积累都从这里开始。”关于未来,林子豪很坚定,“我非常喜欢歌剧,通过我的诠释,把不同的角色带给观众,是我觉得最有魅力的事情。”同时,他也希望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也能自己的父亲一样,培养出更多的声乐人才。

 

 

洪振翔:十年磨一剑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二名洪振翔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中,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星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青年教师洪振翔获得第二名。

 

本科和硕士研究生阶段,洪振翔就读于星海音乐学院,师从女中音歌唱家陈晓。2018年,毕业后的洪振翔留校任教。今年,他考上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音乐表演艺术研究(声乐)方向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师从男低音歌唱家刘跃。

 

洪振翔与金钟奖之间可谓有着不解之缘。2009年,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广州举行。当时,还是高中生的洪振翔到现场聆听了一场声乐比赛。“很多选手都特别厉害,我还记得,那一年金钟奖声乐(美声)组金奖得主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方颖。”那时,洪振翔就在心里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考上音乐学院,“等我考上大学也要参加这个比赛。”第八届金钟奖开始报名时,星海音乐学院先在校内举行选拔赛,但刚刚读大一的洪振翔没被选中。终于在2013年,他首次获得了参加金钟奖的机会,但成绩并不理想。之后,在2015年、2017年、2019年、2021年,洪振翔都参加了金钟奖,进入过复赛、半决赛、决赛。2021年,他以0.13分的差距与金钟奖失之交臂。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每一次赛后都进行总结,“我会反复看所有选手的比赛视频,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洪振翔觉得,金钟奖在他心里,如同高峰一样吸引他一直去攀登。“虽然在第十三届金钟奖上留有遗憾,但现在想来,我很庆幸上一届没有获奖,才能激励我更加努力。”过去的两年里,洪振翔一直在向过去的自己发出挑战,对自己声音上的问题进行专项训练、调整。今年7月,洪振翔在2023年“第十七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声乐组中获得了第三名。能够在23个国家的佼佼者中脱颖而出,洪振翔已经完成了蜕变。

 

10月,再次来到成都参加比赛,每一轮演唱的曲目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和搭配的。“每首作品要能够突出我的声音特点,又带有男中音声部的特色。”他在决赛中首先演唱的曲目是“你玷污了我的灵魂”(选自歌剧《假面舞会》),“这首咏叹调,可以说是男中音的试金石,难度极大。演唱者不仅要充分发挥演唱技巧,还要展现对音乐及人物的理解和情绪的把控。”洪振翔形容,这是一个如同双刃剑一般的作品,“表现得好能够博得满堂喝彩;表现不好,可能会让评委、观众感到遗憾。”当他演唱完这首作品,台下观众给予他热烈的反馈,“那一刻,我不觉得自己是在参加比赛,仿佛在开音乐会一般。大约有十几秒的时间,我在台上享受着大家给我的鼓励。但我马上收起这种感动的情绪,投入到下一首作品的演绎中。”

 

洪振翔演唱的另一首作品是“不答应也得答应”(选自歌剧《运河谣》)。“在这首作品中,印青老师把男中音的声部特点和张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非常有戏剧性,但也有一定演唱难度,是一首完全和西方经典歌剧中的大咏叹调一样规格的优秀作品。”当唱完两首作品回到后台,他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能平复自己的心情,眼泪不禁流了下来,“到现场聆听金钟奖决赛的观众,几乎都是业内专业人士,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让我觉得自己十年执着于金钟奖的比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相比之前的其他比赛,他非常在意金钟奖,而在这一刻,在尽情享受了一次全情投入的演出之后,他终于释怀了,仿佛能否得奖都不那么重要了。每一届的进步跟现场观众回馈的掌声成正比,这次他得到的反馈也是他自参赛以来最热烈的一次。

 

当得知自己终于获得了金钟奖,并且排名第二时,洪振翔心里暖暖的。“我用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十年前,我还是一名大学生;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名老师,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来的心愿。感恩陪我一起成长并见证我圆梦的恩师和关心支持我的师长。”关于未来,他希望自己依然能怀揣梦想,带着对音乐虔诚的心,不骄不躁,在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

 

 

张怡:一切准备都是积累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三名张怡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中,中央音乐学院在读博士生张怡获得了第三名。

 

张怡是山东潍坊人,虽然她从小喜爱唱歌,但真正开始学习声乐是在高三时,“先是在潍坊、北京两地‘跑课’,后来就在北京租房子学习。”2013年,张怡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张怡觉得自己是幸运的,“我的声音条件并不算顶尖的,可能我擅长在歌曲中投入情感,有用歌唱倾诉的欲望。”大一、大二时,她跟随女中音歌唱家陆薇学习,从大三开始,跟随旅意男高音歌唱家、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博士生导师谢天学习至今。

 

读书期间,张怡于2018年入选中央音乐学院“BOB”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广州、北京分别举办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同年入选成为国家艺术基金歌剧演唱人才培养项目成员。2020年,她入选成为“深圳声乐季·中国声乐人才培养计划”成员。而在比赛方面,张怡的成绩也颇为亮眼,曾获雷纳托·布鲁松国际声乐大赛(中国赛区)一等奖,获得中央音乐学院第四届全国高等专业院校中国艺术歌曲荣获二等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声乐比赛艺术歌曲组一等奖、歌剧咏叹调组二等奖,在vincerò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赛区)中获得一等奖。今年夏天,张怡在第17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声乐)比赛的第二轮中获得最佳选手奖。“今年上半年主要在筹备‘柴赛’,之后就开始准备金钟奖的比赛了。”

 

张怡曾在第十二届、十三届金钟奖比赛中入围决赛,但都离最后“敲响”金钟差了一点点。尤其是2019年的金钟奖决赛上,她的成绩位列第六名,这让她遗憾了许久。但现在回想起来,张怡觉得,“当时还是自己的演唱不够成熟,各方面都有所欠缺。”最近两年,张怡参与了多部歌剧的演出。2021年,她演出了中央音乐学院制作的歌剧《艺术家的生涯》(饰演咪咪);2023年,演出歌剧《女人心》(饰演费奥迪莉姬)和《唐·帕斯夸莱》(饰演诺丽娜)。在歌剧舞台上的历练,不仅让她在演唱和表演上得到提高,也积累了自信心。

 

第三次参加金钟奖,张怡坦言自己还是很有压力的。“在每一位国内声乐学子心里,金钟奖的分量都太重了。”并且,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出战”,张怡也很怕自己不能为学校争光。让张怡很感动的是,她的主课老师谢天和艺术指导陈曦,一路以来给她非常多的鼓励和帮助。

 

决赛抽签,张怡抽到了1号,虽然内心难免有些慌乱,但这一刻,她觉得一切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仿佛之前的所有准备都为了迎接这一刻——比赛前,中央音乐学院为所有入围学生安排了赛前音乐会,帮助他们打磨作品,“两场音乐会,老师们刚好都安排我第一个出场。”而在成都的金钟奖决赛抽签现场,张怡拿着自己抽到的1号既紧张,又感到庆幸,“幸好我常常第一个出场,也算是经验丰富了。”

 

即便如此,当比赛开始前主持人在台上介绍决赛评委时,在侧台备场的张怡还是有些紧张,“这时,站在我旁边的张国勇老师用特别冷静的声音对我说,‘别紧张,这有什么可紧张的,好好唱。’得到他的鼓励我很感动,真的很谢谢他暖心的鼓励。”最终,张怡凭借稳定的发挥获得了声乐(美声)组第三名的好成绩。

 

获奖后,张怡很激动,“感谢母校的培养,感谢谢天、陈曦两位老师,以及在赛前为我辅导的歌剧艺术指导马可·贝雷依(Marco bellei)老师。”张怡也对金钟奖的主办方表示感激,“每一次参加金钟奖比赛,主办方都把我们照顾得特别好,凡事都考虑得很周到。”金钟奖之后,张怡还要继续参加国际声乐比赛,“获得金钟奖,让我更有动力继续向前。”

 

 

郝菲:工作十年的最好肯定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四名郝菲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决赛中,来自中央歌剧院的女高音郝菲获得了第四名。

 

郝菲出生在北京,小学三年级起跟随男中音朱孟文学习美声,并进入中央电视台的银河合唱团。小学五年级,郝菲考入杨鸿年创办的北京爱乐合唱团,之后一直在“杨团”担任领唱。高一时,在杨鸿年的推荐下,她开始跟随女高音王秋棃学习美声。2008年,她考入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从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迪里拜尔。在校期间,郝菲曾获得第42届贝利尼国际声乐大赛中国选拔赛第一名。

 

2013年,毕业后的郝菲考入中央歌剧院合唱团。经过一年多在合唱团的历练,2015年,中央歌剧院为歌剧《托斯卡》选角时,郝菲获得了饰演“托斯卡”的机会。这次演出后,郝菲的表现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她也从一名合唱团成员成为中央歌剧院的独唱演员。之后她以学习组成员的身份,参加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饰演“布伦希尔德”)、《图兰朵》(饰演“图兰朵”)的排练。

 

工作后,郝菲的生活都围绕着一部部歌剧展开,首次参加金钟奖是两年前。“当时单位发了一个金钟奖即将开始报名的通知,中央歌剧院可以选送选手参加比赛。”郝菲于是就报名了。然而,在歌剧院工作期间,郝菲都是集中学习整部歌剧,很少会针对具体歌曲进行反复打磨。再加上那时她刚刚成为新手妈妈,工作、家庭之余还要备赛,“曲目都是临时准备的,决赛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歌词不要出错。”最终,她在2021年金钟奖决赛中成绩排名第九。

 

今年,郝菲再次获得了参加金钟奖的机会,并通过一轮轮比赛顺利进入决赛。决赛轮选手须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唱,这对歌剧演员来说是非常熟悉且擅长的,“尤其我的嗓音是大号女高音,相比钢琴,和交响乐团合作更能显示出我的优点。”

 

决赛现场,她带来歌剧《安德烈·谢尼埃》中的咏叹调“逝去的妈妈”和《民族复兴》两首作品。今年初,郝菲曾在音乐会上演唱过“逝去的妈妈”。“当时,中央歌剧院的指挥袁丁老师觉得这首作品特别适合我,就力荐音乐会上由我来演唱它。”在袁丁的推荐下,她学习、演唱了“逝去的妈妈”,也觉得这部作品确实非常适合自己,“整首作品都在我特别擅长的音域里,我唱起来很舒服。它的旋律也特别打动我,在演唱时,自己是发自内心地感动。”

 

另一首作品《民族复兴》,是郝菲首次和交响乐团合作。“这首作品由王英志作词,张毅作曲,是他们为迪里拜尔老师专门打造的一首作品。我特别喜欢这首原创作品。无论结果如何,能在金钟奖这么重要的平台上,与交响乐团一起向大家展示自己喜爱的作品,我已经很满足了。”

 

在她看来,走上歌剧舞台后再来参加比赛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和同为选手的学生相比,自己要兼顾工作和家庭,能投入到备赛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近两年,她在莫扎特歌剧《唐璜》中饰演第一女主角“安娜”,在普契尼歌剧《修女》中饰演第一女主角“安杰利卡”。此次直到开赛前两个月,她才开始着手准备曲目。获奖后,郝菲第一个感受是,“太好了,这个成绩没有给中央歌剧院丢脸,也非常感谢迪里拜尔老师多年的栽培。”

 

郝菲坦言,“作为一个北京孩子,从读书到工作,我的每一步都很顺利,感觉自己也没有受到过挫折,一路被老师和单位保护得很好。自从当了妈妈,很大一部分精力被分散,也是从去年起才重新找回歌唱的状态。今年能获得金钟奖,可以说是对我回归舞台的一种肯定,也是送给我工作十年的一份大礼。”未来,郝菲希望能在歌剧舞台上塑造更多人物,把更多作品带给观众。

 

 

梁了凡:人生新篇章的开始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第五名梁了凡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中,由中国音乐学院选送,目前已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梁了凡获得第五名。此次获奖,在梁了凡看来,是对她过往学习生涯的一份肯定。

 

梁了凡出生在北京,小学三年级时学习声乐。从得知有专门学习音乐的学校开始,她就梦想未来有一天能进入这样的学校学习。初三时,梁了凡萌生了考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想法,经过一年的备战,2012年她如愿考入附中并跟随男低音歌唱家阎峰学习声乐。凭借在附中期间优异的表现,2015年,梁了凡保送至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师从男中音歌唱家、教育家宋一。在校期间,她多次获得国家及各项学院奖学金,5年后再次保研。今年上半年,梁了凡完成学业,并通过招聘考入中央歌剧院,进入合唱团工作。梁了凡记得,她首次走进中央歌剧院新落成的剧场时,就格外向往能在这个舞台上歌唱,在这里工作。“我特别喜欢歌剧,也向往能在更多歌剧中饰演不同的角色。”

 

相比学业上的一帆风顺,梁了凡的金钟之路则颇为坎坷。“我大三时第一次参加金钟奖,之后在研究生阶段也参加了比赛。”在此次金钟奖之前,她的最好成绩是2019年第十二届金钟奖,在入围决赛的15位选手中成绩位列第13名。第四次征战金钟奖,梁了凡没有给自己设定目标,“只希望自己每一轮都能把准备的曲目演唱好。”也许正是这份平常心,让她每一轮的发挥都很稳定。

 

决赛阶段需要与交响乐团合作,梁了凡在这方面的经验相对较少,但她觉得只要把自己平时的积累展现出来,正常发挥,评委们可以从选手的演唱中听到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

 

梁了凡为决赛准备的曲目是歌剧《原野》中的“啊!我的虎子哥”和歌剧《麦克白》中的“一点儿血迹”。“‘啊!我的虎子哥’这首咏叹调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演唱难度极高,要求演唱者对节奏的把握更加精准。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当时选这首歌的时候自己也是犹豫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挑战一下自己。”决赛中,最终获得声乐(美声)第三名的张怡也选择了“啊!我的虎子哥”这首作品。虽然两人“撞”歌了,但她们的演唱各有特点。从成绩上看,她们也都得到了评委老师们的肯定。

 

“一点儿血迹”是歌剧《麦克白》中麦克白夫人的最后一首咏叹调。梁了凡介绍,这是她硕士毕业音乐会时演唱的最后一首曲目,也是她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课题。对这首作品她有过深入分析和深度了解,“而且,这首歌戏剧张力极强,可以比较好地展现我的声线。”

 

决赛抽签环节,梁了凡抽到了最后一号,第12号,“当时我腿都软了。”因为根据之前的比赛经验,她知道最后一号备场时间最长,对心理的考验也很大。从决赛抽签到决赛有两天准备时间,经过两天的沉淀,梁了凡迅速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我告诉自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由于是最后一个登台,梁了凡没有听其他选手的演唱,也没有关注其他选手的成绩,专心在后台做上场前的准备。以至于当她演唱结束,现场公布第10号、11号、12号选手成绩后,她只记住了自己的成绩,并不知道自己的成绩排名第几,也不知道是否获奖。直到赛后的评委见面会上,评委们为没有获得金钟奖的选手颁发决赛入围证书时,她才惊讶地发现,“没有念到我的名字!”那么,只有一个可能,她获得了金钟奖。“当时我很意外,也很惊喜,觉得自己的学生生涯圆满了。”

 

的确,在毕业当年,也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得到金钟奖的肯定,不仅为过去学生生涯画上圆满句号,也是她人生新篇章的开始。对于未来,梁了凡没有想得很远,她觉得自己依然要脚踏实地的工作,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活在当下,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一切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