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获奖选手王山:用心琢磨唱出韵味
2023-11-01 15:29:46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编者按:10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260余名参赛选手经过42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声乐(民族)、声乐(美声)、二胡、小提琴等4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本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分享学艺经历、比赛心得。

 

王山:用心琢磨唱出韵味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五名王山

 

文 | 徐丽梅

 

在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的决赛舞台上,上海音乐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山的表现大气沉稳,她的音色甜润、吐字清晰。《粉墨春秋》苍凉而百转千回的京剧韵味,《燕燕做媒》的轻巧灵动、诙谐幽默,她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最终不负众望,跻身大奖行列。

 

本届是王山第四次走上金钟奖的舞台,八年的磨炼,也是她一次次战胜自我的经历。她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导师方琼教授、艺术指导温小蕾副教授以及本次参赛的艺术指导冯熠副教授的悉心指导、陪伴与鼓励。”决赛曲目中,《粉墨春秋》是她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时演唱的作品,这首作品陪伴了她八年的比赛生涯,在演唱时融入了很多人生感悟;《燕燕做媒》是根据沪剧改编的作品,作为在上海学习了十年的学生,她想把一首具有上海特色的作品带到金钟奖的舞台上。

 

最初学习演唱《燕燕做媒》时,王山感到自己戏曲演唱基础比较薄弱,必须向戏曲专业演员学习。“当时我在地图上搜到上海沪剧院的地址,直接打车去了。其实我并不认识院里的演员和老师,就在剧院门口等着,有人出来我就上去问,您是沪剧演员吗?能不能教我?结果正好出来的人是沪剧演员,并且愿意教我《燕燕做媒》这首作品。就这样,我学到了比较地道的沪剧韵腔。”王山笑着说,当然,演唱戏曲跟演唱民族声乐还是有差别的,她借鉴了民族声乐的一些发声方式,把戏曲的味道和民族声乐演唱两者结合起来。在比赛中她演唱的是专业人士改编的普通话版本。王山的苦心没有白费,这首具有浓郁上海地方文化色彩的作品成为加分项。

 

在上音声歌系主任方琼看来,王山突出的优点在于,在舞台上能保持淡定和沉稳,遇到任何事不慌张,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与经验,王山总是能很快地消化、吸收,老师示范的一招一式,一个亮相、一个眼神,她都会用心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扬光大,“王山有灵气、很聪明,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她马上学习、调整。”

 

文学底蕴的提升对于理解作品和表现音乐至关重要。作为博士研究生,王山的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功底比较深厚,视野更开阔。她在第二轮比赛中演唱的《白日飞升》(选自歌剧《再别康桥》)和扬州民歌《一根丝线》,音乐处理特别细腻,博得了所有评委的好感。她的成功演绎得益于文学方面的充分准备——备赛期间,在方琼指导下,王山仔细研读了有关林徽因、徐志摩的书籍,用心揣摩人物的性格;通过观摩歌剧《再别康桥》,对整个剧情和音乐形象、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深刻、到位,因此在决赛舞台上的演唱能打动人心。

 

王山在舞台上的优秀表现,和上音老师们的强化培训密不可分。上音选手普遍的优点在于自身条件与音乐基础好,但是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驾驭感,包括驾驭舞台、乐队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上音声歌系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开展了系统训练,通过《康定情歌》《贺绿汀》等大型剧目的排演,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比赛、各类大师班的全方位锻炼,使学生们快速成长。

 

“最大的对手其实是我自己,八年的磨炼,也是我一次次战胜自我的经历。这次比赛获奖不是终点,艺无止境。”王山表示,经过这次金钟奖比赛的历练,她对传统文化和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更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中华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对自己今后的音乐生涯有着深远影响。她坦言,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舞台上演唱与表演的结合、处理作品的细腻度等,希望未来可以学习演唱更多风格、种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