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独家专访“金钟之星”① |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获奖选手访谈
2023-11-01 15:15:57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编者按:10月25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260余名参赛选手经过42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声乐(民族)、声乐(美声)、二胡、小提琴等4个比赛项目的前五名。本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分享学艺经历、比赛心得。

 

 

陈滢竹: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一名陈滢竹

 

文 | 纪晨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中,由天津音乐学院选送、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在读陈滢竹,获得了声乐(民族)比赛第一名。

 

陈滢竹出生在广东省茂名市,父亲是一名音乐教师,耳濡目染下,她从小学习钢琴,并且从五六岁开始,常常登台演出。2015年,陈滢竹考入星海音乐学院,本硕期间师从声乐教育家、女高音歌唱家袁东艳。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业后,她没有停歇,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师从女高音歌唱家雷佳,目前是博士研究生在读,同时也是天津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的外聘教师。

 

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民族)十位金钟奖获奖者中,陈滢竹的年龄最小,今年10月,她刚刚过完26岁生日。声乐比赛不同于器乐比赛,器乐比赛中年龄更小的选手身体素质更好,在比赛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声乐比赛则不同,声乐对于选手们的曲目量、作品成熟度、艺术的理解度都有极高的要求。尤其决赛是和交响乐团合作,因此缺少舞台实践经历、年龄比较小的选手在比赛中相对吃亏。

 

虽然在所有声乐获奖者中年龄最小,但此次已是陈滢竹第三次参加金钟奖了。“从金钟奖落户成都以来,我连续参加了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之前两次金钟奖,陈滢竹都进入了决赛,一次排名第9,一次排名第7。过去的几年里,她参演了国家大剧院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星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通过一部部歌剧作品提升个人能力,同时,也把曲目打磨得更加细致,演绎得更有个人味道。

 

今年上半年,在天津举行的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全国选拔赛上,陈滢竹的成绩位列第一。到了成都,复赛、半决赛,接连两轮比赛,陈滢竹的成绩依然位列声乐(民族)第一,她始终告诉自己,“能够进入决赛就好。”一路成绩排名第一,也让她成为赛场上、网络直播中备受选手、观众关注的选手。“关注我的人多了,自己感觉很有压力,心理上也会有变化。”陈滢竹坦言,因为之前两次自己也进入了决赛,“我害怕大家觉得我没有进步。”然而,比起外界的压力,陈滢竹更清楚自己应该如何面对比赛。所以比赛期间,她尽量不去了解更多比赛信息,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决赛时,她选择的曲目是《边境的小鸟》《荔枝颂》。陈滢竹介绍:“《边境的小鸟》包含花腔技巧,能够展现歌者的技术难度。从我最初学唱这首作品至今,有五六年的时间了,这是一首我很熟悉的曲目,也是一首比较能发挥出我演唱特点的作品。现在我对这首作品的诠释更加游刃有余,也有了自己的风格。”《荔枝颂》更是一首能体现陈滢竹鲜明个人特点的作品,因为这是一首粤语歌曲,是每一位广东人都很熟悉、喜爱的歌曲。“我的家乡茂名,有两千多年种植荔枝的历史,有‘荔枝之乡’之称。”2019年,陈滢竹在茂名荔枝文化形象大使总决赛中获得亚军,成为宣传家乡的形象代言人。“这首作品代表了我对家乡的情怀。”

 

决赛结束后,所有选手马不停蹄地参加了评委见面会,会上评委与进入决赛的选手面对面,指出大家存在的问题。从决赛开始到评委会结束期间,陈滢竹都没有看手机。等到她重新拿起手机时,她收到的微信刷不到头,“显示未看的微信将近七百条。”陈滢竹得知自己获得金钟奖第一名时,内心并没有预想中的激动。闭幕音乐会上,她站在侧台,看到为获奖者准备的奖杯时,却差点落泪。“之前两届,我在朋友圈里、新闻上,看到获奖者们手捧奖杯的照片,我心里很羡慕。”当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俞峰把奖杯交到她的手中,她意识到,这一刻等待了许久。

 

10月21日是陈滢竹的生日,“2019年和2021年的生日也是在成都度过的。”这一次,她生日时比赛还在进行中,她只给自己片刻的放松,然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备赛中。10月24日晚,最终获得金钟奖的陈滢竹,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送给自己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我想,以后每年的生日,我都会想到这个特别的26岁生日。”

 

关于未来,陈滢竹表示,首先她要把学业完成好。也希望自己能在学习之余,通过演唱增加实践经验,把更多作品带给观众。

 

 

袁野:唱好适合自己的曲目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二名袁野

 

文 | 陈茴茴

 

山东省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袁野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中表现出色,一路闯入决赛并最终获得第二名。

 

担任高校声乐教学工作的同时,袁野还在舞台实践中有亮眼成绩,不仅有《大地之子》《人民就是江山》《天地幸福》《轻轻唱起国歌》《新唱包楞调》等歌曲代表作品,还曾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原创歌剧《檀香刑》中饰演女主角,在国家重点扶持剧目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中饰演女主角并全国巡演百余场。谈及此次能够敲响“金钟”获得奖项,袁野认为,无论是演出还是赛场,都要选择并唱好适合自己的曲目,再在这个基础上精益求精。

 

从2019年第一次参加金钟奖开始,袁野已经连续三届站在金钟奖舞台上。她觉得每一次对自己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参加金钟奖需准备各种风格和类型的曲目,这次她为了备赛也早早开始上课、练习和演出实践。早在今年5月金钟奖选拔赛开始前,她就已进入备赛状态。在曲目方面,她坚持选择适合自己嗓音条件、演唱技术、个人风格的曲目,而不是特意选择大众接受度高的,或为追求高分选择难度特别高的。“对于金钟奖的舞台来说,选曲既要适合自己去表现,也要顾虑到评委和观众的感受,而且在配比上要兼顾各种风格,不至于给人带来审美疲劳。”袁野说。

 

从备赛初期开始,袁野每周每隔两天就上一次专业课。她的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洪波在临近比赛前特意从北京飞到成都给她开声、上课,针对她的状态及时帮她进行调整;比赛中还帮她记录每次上场的各种细微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她非常感恩于老师的付出。

 

除了琴房里的上课和练习,老师还经常带着她们几个学生参加各类演出,以演带练。在登上金钟奖舞台之前,袁野已经通过各种各样的演出舞台,把参赛曲目拉练多次。走上舞台的演出实践,对她打磨精进曲目非常有帮助。此前出演歌剧《檀香刑》和演出上百场民族歌剧《沂蒙山》的锻炼,让袁野对交响乐伴奏的歌剧演出模式已极为熟悉,这对她在决赛中与交响乐团合作是一个巨大优势。

 

作为代表山东的选手,很多人期待在比赛中听到袁野演唱歌剧《沂蒙山》选段,出演过该剧女主角的经验也使得剧中选段尤其是歌曲“沂蒙山,永远的爹娘”成为她的优势曲目,她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如何用自己舒适的速度、情感、音色更好地表现这些作品。“评委中的许多老师都有演出歌剧的经验,尤其是王丽达老师,她是演出歌剧《沂蒙山》A组的女主角,对这个作品非常熟悉。”袁野表示,比赛结束后,有评委和喜爱歌剧《沂蒙山》的观众都表示,她现在的表演更稳重、成熟了,一次次表演让她收获了成长。

 

虽然家里人不是专业的音乐工作者,但自身是锡伯族的袁野继承了自己民族载歌载舞的基因,从小受到善于歌舞的祖父母、父母影响。她接触到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对于表达民族民间作品的韵味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袁野的获奖令山东艺术学院师生兴奋不已,她的学生更将老师努力奋斗并最终站到如此高规格舞台的经历激励自己。袁野希望,未来可以将舞台实践与声乐教学相结合,把自己在各种演出舞台,尤其是金钟奖舞台上的经验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分享给更多的学生,帮助他们更快成长。

 

 

张丽:唱好音乐中的人文精神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三名张丽

 

文 | 谷宇飞

 

在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比赛中,张丽荣获了声乐(民族)比赛第三名,这是她第二次参加金钟奖后所斩获的佳绩。在参加本届金钟奖动员会时,她感慨道:“时隔两年再次来到金钟奖,一切都还是这么美好。”

 

张丽是陕西省子长市人,她于2014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陕北民歌特招班”,专修民族声乐演唱方向,师从李亚东副教授。毕业后,她以独唱演员身份顺利入职延安市歌舞剧团。2022年3月至今,她完成了从演员到教师的职业身份转变,现供职于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担任声乐教师。在完成个人事业生涯突破的同时,张丽也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曾于 2021 年参加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并获得全国半决赛入围奖。在今年的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她斩获陕西赛区民族唱法第一名,并最终在决赛中获得第三名。

 

此前,张丽荣获第八届陕西音乐奖民族组一等奖时,她就曾诉说自己的音乐梦想:“希望以后把陕北民歌、陕北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把更好听的、更多的陕北民歌唱给更多的人来听。”因此,在本届金钟奖比赛选曲中,她将陕北民歌及改编曲作为演出重心,尤以复赛曲目《小桃红》、半决赛曲目《老祖先留下个人爱人》和决赛曲目《天爷爷打翻了酒一坛》为代表。

 

在复赛环节,她将《小桃红》演绎得细腻动人,一声声方言叠词,歌唱出陕北信天游民歌的沉郁顿挫与真挚浪漫。在半决赛中,她所演唱的边塞诗谱曲的《别董大》,收获全场热烈喝彩,以半决赛第二名的佳绩晋级决赛。或许是骨子里带着的那股陕西女娃的柔情与豪迈,在演唱时张丽总能将两种艺术气质完美融合在一起,为人们勾勒出黄沙漫漫、大漠孤烟的边塞景致。“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曲终了,能感受到张丽身姿下的铮铮傲骨,以及直击决赛的“敲钟”决心。

 

作为决赛中首位登台的选手,张丽毫不怯场。她身着一袭红衣登台亮相,在管弦乐队的合奏中,歌曲《大宅门》以大戏开幕般前奏缓缓拉开本场巅峰对决的序幕。张丽满怀感激地讲述了自己与《大宅门》之间渊源:“这首曲目是由作曲家赵季平创作的,最早是由我的本科导师李亚东推荐给我的,我非常钟爱这首作品。我在本科时加入的陕北民歌特招班,正是由赵老师为传承和保护陕北民歌而倡议创设的。因缘聚合,能在金钟奖的舞台上为观众献上这首作品,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

 

在演唱《天爷爷打翻了酒一坛》时,张丽有着发自肺腑的真挚解读:“李兴池老师和他的爱人周延新推荐我在决赛环节演唱这首作品,并相信我一定可以出彩地演绎。作为土生土长的延安人,我由衷地能和这首红色歌曲产生共鸣,歌词中的激扬文字,让我联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雄画卷。上台前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放开歌喉,一个人唱出千军万马的气势来,不仅仅是为自己而歌,更是为歌曲背后的人文精神而歌。所以在演唱前,我沉浸在音乐情绪中,并做了一个致敬的手势。这是为了致敬我们的革命前辈,为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而歌。”张丽将对黄土地的深情、对陕北民歌的热爱,融汇到歌声的情感表达中,同时也成功塑造了这部作品,“陕北民歌是我的母语民歌,每次演唱时都让我感受到热血沸腾,仿佛从骨子里发出的声音通过歌声浑然天成地表达出来。”

 

曲中震撼人心的激情、对恩师栽培的感激,以及舞台现场带来的艺术震撼,令张丽在回看演出视频时一度哽咽。得知此次获奖,张丽向一路走来为她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恩师、母校、工作单位表达了感谢,同时她还说道:“感谢陕西省文联、陕西省音协的信任和推荐,让我代表陕西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十年风雨一路走来太不易,正应了那句“十年磨一剑”。新一阶段的路刚刚开始,我会不忘初心,谦虚努力认真学习,继续用心为人民歌唱!”

 

 

庄云龙:时刻拿出最好状态

 

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四名庄云龙

 

文 | 谷宇飞

 

作为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前五名中惟一的男选手,庄云龙在闭幕式音乐会上身着藏蓝色中山装,展现了谦谦君子的风度气派。

 

今年是庄云龙第四次参赛,此前他曾先后参加第十一届、第十二届金钟奖,入围第十三届金钟奖决赛,并获安徽赛区民族唱法第一名。从最初与金钟奖结缘,到如今终得所愿,金钟奖见证了庄云龙多年来的坚守与热爱。

 

对于本次获奖,他表示:“金钟十年,终于圆梦!从2017年的半决赛第30名,到今年决赛第4名,每一届金钟奖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学习、提升和总结的机会。无论是从其他参赛选手身上学习借鉴,还是评委老师的点评总结,对我都是极大的助益。在比赛之外的演出实践里,我也能感受到自己的逐步提升。”

 

决赛环节,庄云龙身着具有民间服饰特色的蓝白礼服登场,这其中倾注了他对金钟奖的重视与用心。他表示:“我是安徽人,之前在大别山区举办演出活动时,发现当地民歌非遗传承人的服饰风格非常别致。于是,我就把心仪的对襟图样发给服装设计师,为本次金钟奖比赛专门定制了一套礼服。”除了演出礼服外,在决赛的选曲环节,他也演唱了安徽巢湖民歌《江南四月车水忙》。乐曲开场如同劳动号子般的歌喉,令人耳目一新,仿佛看到了春季稻田的繁忙农耕景象,令观众心生希冀之感。

 

他演唱的另一首歌曲《清江恋歌》,则是源自湖北土家族民歌曲调,展现了当地的民族风情。对于这首歌曲,庄云龙融入了自己的艺术理解:“我自己的嗓音特点比较偏民族性,这首歌的引子和结尾部分较为悠扬,旋律以高音作为起始,更能凸显出我的歌唱优势,乐曲中段则通过强弱乐句的对比,烘托出较为欢快的氛围。”既是恋歌,曲中的深情自然不必多言。庄云龙在音色处理和情感转换方面,十分注重与乐队各声部的对话与合作。但比起钢琴伴奏,庄云龙与乐队伴奏合作演唱《清江恋歌》的经验不多。因此,赛前他一直刻苦研究乐队总谱,并斟酌如何在富有律动感的乐句中配合恰到好处的肢体语言。“这首歌曲又名《我把幺妹送过河》,描绘的是生动活泼的情感互动,在演唱时我的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三峡地区的风土人情画卷,希望能通过我的表情、声音把曲意传递出去。”

 

在安徽省歌舞剧院歌剧团工作期间,担任声乐演员的庄云龙出演过歌剧《小二黑结婚》《风雪大别山》、音乐剧《有一天》等剧目。这些丰富的舞台实践,塑造了他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他表示:“我们在演出歌剧和音乐剧时,基本上采用现场乐队伴奏,加之多年来的比赛、演出经历,都促使我不断地提升自身艺术素养。

 

对于歌者来说,和乐团合作其实存在一定难度,回想当年初次和乐团合作,今天我的心态已有了很大变化。经过长时间的音乐学习和演出实践,在排演音乐剧、歌剧的过程中,我逐渐形成了比较严谨的艺术标准。演出前功夫要做足,这是我们身为歌唱者必须要做到的事。”

 

谈及本次比赛最令他印象深刻的环节,庄云龙分享了关于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演唱心得:“在半决赛的一个半月前,我定下来要演唱这首曲目。由于要渲染出曲中幽静诗意的氛围美感,我在音量把控和音色打磨上下了一番功夫,这是一次难度不小的挑战。虽然在临场呈现上完成度尚可,但通过观看回放,我觉得仍存在一些提升空间。”

 

如今,庄云龙在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声乐教师,完成了职业演员到人民教师的身份转变,“我其实还比较适应这种变化。艺术学习本就是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琴房练唱最终也是要拿到舞台上见真章的。对我而言,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我也会鼓励学生勇于展示自己。我认为,无论有没有舞台,只要有听众在,就要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来。所以课余时间里,我会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舞台实践中,这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体验。”

 

 

王山:用心琢磨唱出韵味

 

第十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第五名王山

 

文 | 徐丽梅

 

在本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民族)比赛的决赛舞台上,上海音乐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山的表现大气沉稳,她的音色甜润、吐字清晰。《粉墨春秋》苍凉而百转千回的京剧韵味,《燕燕做媒》的轻巧灵动、诙谐幽默,她都拿捏得十分到位,最终不负众望,跻身大奖行列。

 

本届是王山第四次走上金钟奖的舞台,八年的磨炼,也是她一次次战胜自我的经历。她深有感触地说,“感谢导师方琼教授、艺术指导温小蕾副教授以及本次参赛的艺术指导冯熠副教授的悉心指导、陪伴与鼓励。”决赛曲目中,《粉墨春秋》是她第一次参加金钟奖时演唱的作品,这首作品陪伴了她八年的比赛生涯,在演唱时融入了很多人生感悟;《燕燕做媒》是根据沪剧改编的作品,作为在上海学习了十年的学生,她想把一首具有上海特色的作品带到金钟奖的舞台上。

 

最初学习演唱《燕燕做媒》时,王山感到自己戏曲演唱基础比较薄弱,必须向戏曲专业演员学习。“当时我在地图上搜到上海沪剧院的地址,直接打车去了。其实我并不认识院里的演员和老师,就在剧院门口等着,有人出来我就上去问,您是沪剧演员吗?能不能教我?结果正好出来的人是沪剧演员,并且愿意教我《燕燕做媒》这首作品。就这样,我学到了比较地道的沪剧韵腔。”王山笑着说,当然,演唱戏曲跟演唱民族声乐还是有差别的,她借鉴了民族声乐的一些发声方式,把戏曲的味道和民族声乐演唱两者结合起来。在比赛中她演唱的是专业人士改编的普通话版本。王山的苦心没有白费,这首具有浓郁上海地方文化色彩的作品成为加分项。

 

在上音声歌系主任方琼看来,王山突出的优点在于,在舞台上能保持淡定和沉稳,遇到任何事不慌张,能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与经验,王山总是能很快地消化、吸收,老师示范的一招一式,一个亮相、一个眼神,她都会用心体会,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扬光大,“王山有灵气、很聪明,看到别人好的地方她马上学习、调整。”

 

文学底蕴的提升对于理解作品和表现音乐至关重要。作为博士研究生,王山的音乐基础、音乐理论功底比较深厚,视野更开阔。她在第二轮比赛中演唱的《白日飞升》(选自歌剧《再别康桥》)和扬州民歌《一根丝线》,音乐处理特别细腻,博得了所有评委的好感。她的成功演绎得益于文学方面的充分准备——备赛期间,在方琼指导下,王山仔细研读了有关林徽因、徐志摩的书籍,用心揣摩人物的性格;通过观摩歌剧《再别康桥》,对整个剧情和音乐形象、音乐风格的理解与把握更加深刻、到位,因此在决赛舞台上的演唱能打动人心。

 

王山在舞台上的优秀表现,和上音老师们的强化培训密不可分。上音选手普遍的优点在于自身条件与音乐基础好,但是作为一个职业演员的驾驭感,包括驾驭舞台、乐队方面还比较欠缺。因此,上音声歌系针对学生的这些弱点开展了系统训练,通过《康定情歌》《贺绿汀》等大型剧目的排演,以及中国艺术歌曲比赛、各类大师班的全方位锻炼,使学生们快速成长。

 

“最大的对手其实是我自己,八年的磨炼,也是我一次次战胜自我的经历。这次比赛获奖不是终点,艺无止境。”王山表示,经过这次金钟奖比赛的历练,她对传统文化和音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体会,更能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美、中华文化的精深与博大,对自己今后的音乐生涯有着深远影响。她坦言,自己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舞台上演唱与表演的结合、处理作品的细腻度等,希望未来可以学习演唱更多风格、种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