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达》《弄臣》《茶花女》《假面舞会》《麦克白》《命运之力》……4月11日晚,“纪念威尔第诞辰210周年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上演,享誉国际的女高音歌唱家孙秀苇,携手浙音特聘教授、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著名钢琴家罗曼·克鲁莫夫等名家,与浙音歌剧学院的学生们共同带来了一场威尔第的歌剧盛宴。这是孙秀苇于今年3月正式受聘为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艺术总监后的首场歌剧作品音乐会。
作为长期旅居意大利的中国歌剧艺术家,孙秀苇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大歌剧院,曾连获国际顶级歌剧赛事6项金奖,塑造了“蝴蝶夫人”等经典舞台形象。如今,她全身心的扑在了歌剧学院的工作上。
4月12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谈及工作重心从舞台转到教学,孙秀苇表示,“我在歌剧舞台上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希望把自己的经验全都拿出来帮助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让更多年轻的中国歌唱家站到世界的舞台上。“
演出现场 师生同台共唱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茶花女》《弄臣》《阿依达》《奥塞罗》等26部歌剧,作品的戏剧性以及音乐叙事能力,成就了意大利歌剧新的历史高峰,被誉为“歌剧之王”。
“对于歌唱家来讲,威尔第可以说是最顶级的音乐家了。”正因为这个原因,孙秀苇选择了威尔第的作品作为自己上任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艺术总监的首场音乐会的内容,在音乐会上系统展示了威尔第一生中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佳作。 “我的第一部戏唱的就是威尔第的《茶花女》,所以对威尔第特别有感情。”虽然这么多年,孙秀苇在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中饰演的“巧巧桑”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蝴蝶夫人”,但实际上,她唱过的威尔第的歌剧也特别多,《阿提拉》《游吟诗人》《阿依达》《麦克白》《茶花女》等作品几乎唱了个遍。
担任艺术总监 需要慧眼挖掘学生的潜质
在来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之前,孙秀苇曾相继在中国音乐学院、北大歌剧研究院担任过研究生导师,但像这样浙音这次将工作重心从舞台转移到歌剧人才培养上,还是第一次。
“当时就是王瑞院长的一通电话,我就下定决心来做这件事情了。我甚至都没到学校,不知道是什么工作环境,就答应了这件事。因为院长对歌剧真的是热爱,而且大力支持,他的很多话都说到了我心坎上。”多年的表演和教学工作,让孙秀苇关注到了一些问题。“现在有些从本科毕业,甚至研究生毕业的学生,一到舞台上表演,不知道该怎么动,很僵硬,虽然唱的很好,但表演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歌剧学院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据孙秀苇介绍,近年来,浙江音乐学院成立了包括歌剧学院在内的“五大学院”新型表演人才教学平台,探索打破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需求的壁垒。“浙江音乐学院歌剧学院的存在就像是在学校和歌剧院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桥梁。通过一部部实实在在剧目的锻炼,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在实践中了解歌剧工作都需要哪些能力,带着这样的经验再到歌剧院工作的话,成长的速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我的任务就是从学生中间选择最适合走歌剧这条路的苗子,用毕生的经验和资源帮助他们站在歌剧的舞台上。这份工作对我来讲特别的有意义。”
打好基础终身学习 帮助学生登上世界舞台
在旅意的十几年间,孙秀苇几乎唱遍了欧洲所有的歌剧院。回国后,孙秀苇又在国家大剧院塑造了数不清的角色,《图兰朵》《托斯卡》《假面舞会》《漂泊的荷兰人》《诺尔玛》《纳布科》《骆驼祥子》等多部中外歌剧中都能找到她的身影。
这么多年,孙秀苇一直没有停止教学。谈到现在的学生和多年前有什么不同时,孙秀苇感慨道,“现在的学习条件真是太好了。想看谁的演出,有大量的资料可以学习。而且很多学生都是从国外学了很多年回国的,在外面听过、看过、学过,是见过世面的,所以歌剧教育整体是往前走的,现在教他们需要更开阔的视野。”
为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孙秀苇计划在下学期开启歌剧《爱之甘醇》的排演工作,并邀请了曾执导过国家大剧院版《军中女郎》《唐·帕斯夸莱》等歌剧的意大利导演皮埃尔·弗朗切斯科·马埃斯特里尼执导。“我们计划有两组演员,一组是在校内的学生中间选拔,另外一组演员计划全球招生,希望有志于学习这部戏的演员们都来报名。” 孙秀苇表示,“跟世界一流的导演合作,这个学习机会太难得了,将会是学生们宝贵的财富。歌剧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各方力量通力配合。我要做的就是尽我所能去帮助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让他们打好基础,不走弯路,尽早的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