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年萨克斯演奏家李沛
李沛 青年萨克斯管演奏家。启蒙于中国解放军艺术学院王清泉教授。2012 年跟随中央音乐学院萨克斯管硕士研究生导师杨桐副教授学习至今,目前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
2014 年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拔尖创新人才(BOB 计划)”。
经多年的磨砺,曾多次在国际重要赛事上崭露头角,为国争光。曾获第 6 届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音乐大赛(SIMC)第一名,第 13 届奥地利萨尔茨堡艺术家大奖赛高等组第一名,第 19 届意大利基耶里国际萨克斯管演奏家大赛第二名,第 8 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青年演奏家大赛第二名,第 19 届日本大阪国际音乐大赛(OIMC)管乐部第 3 名。
曾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北京、哈尔滨、郑州、青岛、重庆、深圳等多个城市的多座音乐厅成功举办数十场专场音乐会。曾参加中央音乐学院交响乐团、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的演出。作为特邀萨克斯管演奏家,曾参与 2021-2022 中国爱乐乐团音乐季、2020-2021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季以及包括金钟奖在内的多场巡演,获得一致好评。
在 2021 年由上海交响乐团、环球音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发起的全国首个打破艺术限制的跨界音乐表演秀 — 上海夏季音乐节首届 MISA 推星秀(星推秀)中,获得全国十强的荣誉。
作为一名青年演奏家,同时致力于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弘扬与探索,曾尝试把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首演《京味儿》《惊梦》《秧·戈》《情书Ⅱ》等一批富有中国风味的萨克斯管作品,成为青年一代音乐家中将“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代表人物。
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先生曾评价道:“李沛的精彩演奏让我重新对萨克斯风有了新的印象。”比利时皇家军乐团艺术总监、终身指挥 Alain Crepin 曾评价道:“李沛是中国年轻一代极具发展潜力的璀璨之星。”
2019 年 11 月,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都灵市举行了一场国际管弦乐赛事 — 第 19 届意大 利 基 耶 里 国 际 青 年 演 奏 家 大 赛(The 19thChieri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for Young Performers ),一名来自中国的帅气小伙、萨克斯青年演奏家李沛为祖国和学校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回首十几年的学琴之路,以及在国际上诸多“零的突破”,不得不提及李沛的琴童时代。
一路名师相伴
和大多数琴童一样,李沛的琴童生涯同样源于父母的选择。在那个社会艺术教育如火如荼的年代,孩子学琴之路大都始于父母的选择。但和大多数琴童不一样的是,李沛的父母是在一次不经意间发现了相对冷门的萨克斯管,而且李沛十分着迷于这件乐器。经过商量,父母最终为他选择了这件当时相对冷门的乐器。
“我记得一位叔叔邀请我们一家去看当时的流行歌星高凌风在北京的演唱会,那次现场演出强烈地刺激到了我。我妈妈说,那时候,我每天站在床上拿着杯子模仿歌手在舞台上的感觉。我记得,那时社会上特别流行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的音乐,他的那首《回家》更是点亮了我音乐人生,我们全家人都痴迷上了萨克斯管这件乐器。”李沛回忆道。
上小学后,李沛被学校管乐团选中学习萨克斯管,从此,他的学琴之路正式开始了。在学琴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发现李沛乐感很好,小学班主任也主动告诉李沛的父母,说他经常听到音乐就扭动身体,或许可以在音乐上好好发展。这些更加坚定了李沛的父母培养他学习音乐的信心。
李沛的确很幸运,10 岁时就拜师于解放军军乐团王清泉教授。王教授在国内萨克斯管专业很有名气,他严格的教学也是出了名的,所以成为他的学生,意味着李沛要进行标准化、严格的训练。在王老师严格的教学下,李沛在萨克斯管的演奏上有了大的进步。
“在王老师的教导下,我逐渐进入状态。我妈告诉我,有一次我晚上睡觉时,居然在睡梦中哼唱旋律,正是白天练习的考级曲目《小步舞曲》中的一段旋律。这件小事我至今还记得。我经常跟小琴童们分享这段小故事,如果练琴练到这种地步,才算是刻苦。”李沛说道。
在王老师的严格要求下,琴童时代的努力为李沛的萨克斯演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王老师是军人,总是散发着威严的气质,上课时表情很严肃。我清楚地记得,王老师有一个绝招:如果学生的长音一口气吹不到 50 秒,他就不会上课。类似这样的教学上的绝招,王老师还有很多。每次当我进步的时候,他都会投来鼓励的眼神,对我也充满了更多的期待。王老师使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两年打下的扎实基础让我受益终身。”李沛说。
王老师是李沛的启蒙老师,也是他音乐上的第一个伯乐。在李沛 12 岁的时候,王老师将他推荐给了当时刚回国任教不久的杨桐教授。李沛说,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跟杨老师上课的情景。
“当我打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317 教室的门时,一位身披风衣,脚穿西裤和精致复古的皮鞋,手拿皮包的帅气男士顿时吸引了我所有的注意力,他就是我人生中另一位重要的伯乐 — 杨桐老师。杨老师并没有嫌弃我用的是入门级乐器,而是潜心教我如何通过个人演奏技术的发挥,使乐器的音色富有变化,而且在音准和发音方面要求十分细致和严格。后面我才知道,考专业院校对乐器是有一定标准要求的,好的乐器能给演奏增色,美化演奏,有些考生使用万元级的乐器参加考试,的确是非常有竞争力。”李沛说。
李沛的快速进步跟杨老师的实验性教学有很大关系。李沛说,自己很幸运,小小年纪就遇到了杨老师。杨老师对他的教学十分大胆。虽然李沛当时还只是初中生,但在曲目方面,杨老师以大学本科的高度和难度来要求他,在曲目量和音乐风格掌握方面远远超出了音乐学院附中的教学大纲。杨老师还经常邀请国际专家到学校讲学,举办大师课和音乐会,让李沛深刻感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萨克斯艺术魅力和国际化的交流氛围。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李沛像海绵一样吸收着丰富的艺术养料。
李沛和杨老师
感谢父亲当年的“法西斯”
李沛说,自己从业余琴童到专业学生的身份转变其实是件很自然的事情,正如那句老话:功到自然成。在王清泉老师的严格要求及父母的陪练与监督下,李沛的练琴效率极高,仅用两年时间就掌握了大量的萨克斯管演奏技巧,在考级、重要的军乐盛典活动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李沛用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在专业道路上,陪练是琴童家长必修的一门功课。
“在学琴路上家长的陪伴很重要。我家住在北京的西边,山比较多,周末,父亲常带我背着乐器到山上去练习长音及基本功。记忆中,萨克斯管背在我身上都快比我高了……父亲给我设定了严格的目标:每天必须练琴,没有理由,发烧生病都得练。从此,跟王老师学琴我几乎没落下一堂课,就算是生病,我都会被父亲拽着去上课。当时觉得父亲的做法很‘法西斯’,今天我才悟出来,那是父亲在教我什么是坚持。我自幼瘦小,所以父亲经常带我爬山,在山上吹萨克斯,也是为了锻炼我的肺活量。那时很不理解,经常与他吵架,心情很不愉快,但正是父亲这样日复一日的陪伴,才使得我在艰苦、枯燥的练琴过程中逐步蜕变,最终走上专业之路。”李沛说道。
习惯优秀便是刻苦
众所周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考试难度并不亚于大学本科,甚至竞争更为激烈,这与我国艺术普及水平较高、考生水平逐年提高不无关系。琴童从业余走向专业,就是在日复一日无限循环的演奏中,从量变到质变,最终完成看不见摸不到的转变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能磨炼出专业人才须具备的专业本领。面对抽象的艺术,坚持与自己的较量,不断刷新自己的最好成绩,只有具备坚定的意志,才能最终攀登艺术高峰。李沛的埋头苦练换来了他快速的专业蜕变,进入音乐学院附中不久,他便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国际大赛,他的艺术人生也仿佛“开挂”。
“我是 2013 年考入附中的,是那一届招收的唯一名萨克斯管专业学生。入学后不久,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管乐学科带队赴俄罗斯海参崴参赛。这次比赛让我增长了见识。回国后我又在国家大剧院完成了独奏演出,连续参加多场高端舞台的活动让我的音乐表现一下子成熟了。说起第一次在海参崴的比赛,当时我年龄小,为的是见识一下国际大赛,没想到要拿奖,但在比赛过程中我发挥得不错,最后才有了夺冠的想法。心态的转变使我更加积极认真,最终获得了第二名。在别人眼中,我初出茅庐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当其他选手和评委向我祝贺时,我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是满满的挫败感,与大奖失之交臂反而激励了我,回到学校后我变得更加努力读书、练琴,下决心一定要在国际大赛上夺冠。”李沛说。
应该说,李沛一贯的刻苦努力,与他初学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王清泉老师的严格基础训练,父母的严格陪练,加上杨桐老师的潜心培养,使他养成了凡事都认真的学习态度。
“备考前,我每天练琴不少于 4 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全都跟音乐泡在一起,从事跟音乐相关的事,比如听音乐、练视唱、练钢琴等。有人问我,业余跟专业的转变在哪里,我觉得就是尽可能地克服惰性。来到附中学习,我忽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考生都是来自各地的音乐尖子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不能松懈,每天埋头苦练,恨不得午饭都在琴房里吃面包打发了。”功夫不负苦心人,李沛 13 岁时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
14 岁时,李沛荣获中央音乐学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BOB计划)资助,开启了他走上国际交流的艺术道路。萨克斯管艺术来自西方,学好这件乐器一定要去西方走走看看,只有深入了解萨克斯艺术的起源和背后的文化,才能对萨克斯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不留于表面。
“这期间,杨桐老师曾带我到世界萨克斯管大会学习、发表新作品,如 2015 看到法国、2018 年到克罗地亚,每次都在不同的国家举行。由于年纪小,父母陪伴我到瑞典、意大利、日本等国家参赛,一路行走和比赛,使我获得不少成绩,迅速地成熟起来。我记得,母亲陪我到法国 GAP 大师班去进修,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破例接收未成年学生。回国后,我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中,学习生活十分充实。”李沛说道。
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赛
为古典萨克斯管涂一抹东方色彩
萨克斯艺术起源于西方,中国的萨克斯艺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发展起来。随着国内文化经济的发展及与国际文化的频繁交流,萨克斯艺术在中国迅速崛起,这件乐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从 20 世纪 90 年代的萨克斯经典曲目《回家》开始,中国人对萨克斯这件乐器越来越熟悉。特别是流行音乐带动了萨克斯艺术的社会普及,同时也对高等艺术院校古典萨克斯音乐的人才挖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流行音乐还是古典音乐,萨克斯以其柔美的音色、浪漫的艺术形象被世界各国艺术家幻化出不同的风格。古典萨克斯艺术起源于西方,在西方早已登上大雅之堂,后来传到美洲和欧洲各地,在不同文明之中产生了各种艺术流派,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美国的爵士和布鲁斯等现代音乐风格。李沛说:“萨克斯音乐有不同的风格,每一种我都很喜欢,比如流行音乐让自己放松,古典音乐让我沉浸,走进内心的声音。”
21 世纪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内青年一代演奏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艺术创作上。特别是西洋乐演奏家们,更加积极地运用西方技术与中国音乐语言相结合,创作出富有时代感的作品。
李沛说道:“在挖掘民族音乐语言方面,我在尝试与不同乐器的合作,室内乐是不错的形式。今年我们将会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单簧管、手风琴、古典吉他和萨克斯管这几件乐器将会组合在一起,给大家不一样的音乐体验。此外,这场音乐会上,我还会和古筝合作一首《惊梦》,这是一首纯中国化的新作品,值得期待。我的确很幸运,在大学期间能够和诸多专业的艺术家合作,演出更多新作品,特别是与民族艺术息息相关的作品,将会拓宽我的萨克斯艺术视野,滋养和丰富我的艺术生命。”
由于疫情原因,李沛坦言已经 3 年没到欧洲进修学习了。相比之前每年都要出国游学比赛的游学频率,如今的他有些怀念当时马不停蹄的紧张生活,好在现在有发达的网络,他可以在网络上跟各国教授进行线上交流,但无法达到没有任何隔阂的程度,的确有些遗憾。李沛认为,其实国内的萨克斯教学已经跻身国际主流。主要是国内外的音乐文化氛围有所区别,欧洲人学习音乐其实没有中国人那么刻苦,更多是从文化深层的感受表达艺术。在欧洲多年的游学经历,让李沛深刻感受到欧洲当地政府对文化艺术的重视,尤其是一些欧洲小城,音乐特色和氛围更加吸引人,他很享受那里浓厚的艺术氛围。
如今的李沛还在求学道路上追求,但他的音乐足迹已经遍布各地。作为青年一代萨克斯管演奏家,他不仅肩负传承老一辈艺术家的责任,还要更好地用文艺服务社会,创作出更多歌唱新时代的艺术作品。
大阪国际音乐大赛
琴童寄语
祝愿每位在音乐路上的学童们热爱生活、热爱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