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获得第29届意大利波尔恰“Città di Porcia” 国际小号大赛的第三名之后,郭翔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成为第一位在国际顶级小号大赛上获奖的中国人。他在小号领域的天赋使其在这个长期由欧洲人“统治”的铜管天下里受到认可,并成为芬兰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终身小号。
郭翔
郭翔1994年出生于青岛。自幼跟随青岛海信交响乐团首席小号常东生先生学习小号,2007年以专业第一名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师从朱光副教授。
毕业后赴芬兰西贝柳斯音乐学院和德国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深造,分别师从赫尔辛基爱乐乐团首席小号Pasi Pirinen教授和德国著名小号演奏家、教育家,前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以及NDR交响乐团小号首席,前German Brass成员Hannes Läubin教授。2021年以满分专业成绩从慕尼黑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深造Meisterklasse大师班文凭(博士),成为学院有史以来首位小号专业的博士生。
2015年,年仅20岁的郭翔经过严格的层层选拔成功成为芬兰国家歌剧院管弦乐团的小号首席,并在两年后获得终身小号职位,也成为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一流乐团拥有终身职位的中国青年小号演奏家。此外,郭翔还多次受邀以客席小号或客席小号首席身份与其他欧洲乐团合作。
在前几篇推送里,我们着重介绍了郭老师在音乐道路上取得的成就。而在此篇中,我们将同各位分享郭老师在追求音乐的道路上的所思所想。
Q:
小号是不是铜管乐器里面最难的一个了?到底有多难?
小号和圆号应该并驾齐驱吧,但小号难在它可能是所有乐器中最“诚实”的,任何一个小失误或者瑕疵都比其他乐器明显刺耳许多,逃不过听者的耳朵。而铜管乐器本身就很难控制,对气息、技巧、体力与音乐性的结合有很高的要求。应该说对于天赋的需求上,小号相比其他乐器都要
Q:
小号这么难,你为什么选择了小号这门乐器呢?
这个原因挺有趣的,小学管乐团报名时我唯一知道的乐器是萨克斯,但是名额已经满了。正好小号缺人,乐团的指挥老师看了看我的嘴和牙没什么问题,就让我去学小号了,我甚至一开始还有点失望,哈哈哈。所以我其实好像是被小号“选择”了,我一直很感谢把我引向小号这条路的那位刘老师。
Q:
大家对于小号这门乐器再熟悉不过了,但公众对小号似乎存在着某种误区,你认为小号的魅力到底有哪些?
对我来说小号的魅力来自于它具有多样性的气质与迷人的音色。很多人印象里的小号大概就是国歌,军队里的号角,或者是交响乐里辉煌的色彩,这些都只是小号的魅力里的一部分。它还可以表达很多不同的风格与性格,比如浪漫、悲伤、深沉、欢快、轻松甚至搞笑等等,在各个时期小号的音乐特点都不一样。因为铜管乐器的特性,加上小号的音色和音域十分接近于人声,它相当于是演奏者的另一副嗓子,表达出的音乐可以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而且它也是颜值非常高的一种乐器,种类繁多,历史悠久,不同种类的小号的音色和所适合表达的音乐都不同。另外除了古典音乐,在爵士、拉丁等不同音乐体系中小号也是重要的独具一格的乐器。小号还有太多魅力值得被人发现。
Q:
很多赴海外深造的青年艺术家,大都会经历一个类似的过程,就是演奏方法的改变,尤其是管乐类的留学生,往往会经历一个更加彻底的改变。你也经历
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六年的学习为我打好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和音乐基础,也建立了专业的概念。我在国内跟朱光老师学习的时候他刚从国外回来,很多先进的理念与系统的方法他都对学生们毫无保留,所以出国之后老师们都说我的底子打得不错,不需要在技术上或演奏方法上改变。包括视唱练耳的训练也使我出国后这方面的学习轻松了一些。
在西贝柳斯音乐学院的学习大概是我的演奏技巧、音乐知识和练习方法更加成熟的阶段。Pasi教授对于我综合能力上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并且那里的环境也让人可以在专注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也慢慢学习了如何与外国人相处,我现在为人处事的风格可能多少也受了一些北欧文化的影响。
而在慕尼黑与Hannes的学习,让我提升了整体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审美,很难用一两句话描述。我们上课的时候会有的一种特别的默契。还有他最常对我们说的关于音乐处理的一句话就是:Less is More. 而且我也体会到了德国人对于音乐传统高度尊重的态度。对比西贝柳斯和慕尼黑两所学校的风格的话,西贝柳斯氛围更轻松更自由,慕尼黑更严谨竞争性更强。除此之外我也有与许多其他不同国家的老师们学习,每个人都对我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
Q:
亚洲人在小号领域里,似乎形成不了类似在钢琴、小提琴上的技术优势,小号大概不是那种很努力就可以克服技术的乐器吧?
确实对于小号或者铜管乐器来说,我们亚洲人在技巧上可能都还没有自己的优势。因为对于这类乐器来说,很多技巧问题不只是需要努力,而是需要良好的音乐性和从音乐的角度出发去练习和克服的,这也是所有欧洲的老师所推崇的理念。而天赋则决定了它的上限。此外,我们需要做的不只是学习乐器本身,还需要更多
Q:
你最期待演奏的作品是什么?
太多了,只要没演过的作品我都很期待,尤其是大家不太常听到的作品。除了国内听众比较熟悉的海顿、胡梅尔、阿鲁秋年之外,我很想分享更多国内不常甚至从没有上演过的小号作品。过去的一百年间,经典的小号作品非常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表现上,这些现代和当代作品都将小号推上了新高。
Q:
最后,可否给学生和家长分享一下你的练琴诀窍和建议?
铜管没有办法像钢琴等乐器,十个小时在琴房,我们哪怕想也做不到,最多一天也就五个小时,高效率的合理的分配这四五个小时是最关键的。方式方法上,亚洲或者中国的学生,很容易把基本功和乐曲分开,而我们更多地恰恰是需要把这两件事情当作一件事情来对待,这两方面是相互成就的,无论声音上还是音乐上。另外,我们要时刻保持上台表演的状态,有一句很有名的话:Never Practice, Always Perform。有的人会有一些急于求成,会找捷径,很多东西是需要慢慢打磨的,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