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与青年钢琴演奏家万捷旎聊天
2021-02-22 00:48:00 发表 | 来源:Tatler-info

今天是大年初十

无论你是继续享受着团圆氛围,还是已经开工大吉

我们的「聊天」年味依旧要把十全十美的祝福送给大家!

 

新春佳节期间,红红火火的“窗花”一直都是最传统的“气氛担当”

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另一种同样“很中国”的“花”

 

如果还没有猜到是什么花

那就允许我们先卖个关子

来看看今天的嘉宾是谁吧

 

 

旅德青年钢琴演奏家

德国特罗辛根国立音乐学院专任授课教师

 

 

和年前刚刚做客「聊天」

的李拉非常相似

万捷旎也属于年少成名的

“天赋型选手”

而她的音乐才华

在钢琴的黑白世界中一览无遗——

15岁考入德国慕尼黑

音乐与戏剧学院少年班

次年便被破格录取为

钢琴演奏专业本科学生

20岁时就与

世界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

及克里斯托弗·艾森巴赫同台

如今,有着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

和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

两大学府双术硕士学位

以及德国音乐演奏最高学历

演奏家文凭的万捷旎

足迹遍布多个著名音乐厅

及重要的表演艺术场地

并作为钢琴独奏家

频繁与国内外一流乐团合作

……

 

2020年,万捷旎与墨尔本交响乐团合作演出

 

 

如同指间交叠攀爬着

层峦叠嶂的音阶一般

万捷旎的人生乐章也迎来了

一座座值得骄傲的美妙“高峰”

现在除了演奏家的身份

她也同样乐于授业解惑的过程

希望通过中西方文化

交融和碰撞的尝试

引领更多年轻人爱上古典乐

爱上钢琴这件音乐世界中

最独特的“艺术品”

 

 

本期「聊天」万捷旎就要和我们

分享一朵在西方钢琴曲中

大放异彩的“中国之花”

让我们一起在乐声中

感受它的盛放之美吧~

 

 

Hello!《Tatler尚流》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万捷旎,一位古典音乐从业者。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我在音乐会上演奏过的一些西方音乐家运用中国元素创作的钢琴作品。外国作曲家采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是一种具有文化融合特点的尝试,在两个文化系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觉得我们在努力推广中国音乐、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有义务和责任去重新挖掘这些作品在这个时代的意义。我相信这些从不同视角来解读绚烂中国文化的音符,一定会让你们耳目一新。

 

Q&A

Tatler:作为一个在德国出生的中国女孩,在自幼学琴和整个成长的过程中,同时接收着中德两国的音乐文化熏陶,又有在美国旅居深造的经历,相信你的身上一定有着中西方文化相融合的一些有趣的特质,这些多元的文化特质是如何体现并“和平共处”的呢?

 

万捷旎:我觉得我们这代人是非常幸运且幸福的,有条件、有机会在各个国家学习,接受中西不同形式的音乐教育。其实国内教育方式打下的“底子”要比国外扎实,而西方古典音乐毕竟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欧洲学习古典音乐能受到更加正统规范的音乐训练,并且有一个非常好的音乐氛围,一种全社会对古典音乐发自内心的尊重与热爱,这也是我选择继续在德国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的音乐教育可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声音,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在美国学习的经历也让我开始去思考,是不是能融合一些我自己个人的东西、新的东西在音乐里面,从而形成带有个人特色的音乐风格。

 

不管是在哪里学习音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定是,你要热爱你所做的事,热爱音乐,热爱艺术,不忘初心。

 

万捷旎与指挥家劳伦斯·福斯特Lawrence Foster及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

 

Tatler:如今,在演奏钢琴这项西方古典乐器的同时,你也在做着很多中国音乐推广相关的学术交流工作,你认为文化融合的尝试,在古典乐的创作和推广中有着怎样新的意义呢?

 

万捷旎: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包括纽约爱乐乐团在内的很多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会上,我们都能听到有关中国的音乐作品的演绎,并且越来越多。中国著名指挥家余隆每年会到纽约爱乐指挥新年音乐会,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音乐会不再是仅仅能够吸引华人观众,而是能吸引很多当地的外国人,他们对中国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中国指挥家、音乐家演奏的音乐,有了越来越高的评价。

 

我认为音乐,特别是西方古典音乐,是相当优秀的文化载体。音乐本身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又是西方社会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用西方音乐讲述中国故事,更能够让外国人真实地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为推广中国音乐、传播中国文化做一点贡献。2019年,我构思了一套主题音乐会《琴键丝路——“中外作曲家笔下的中国”万捷旎钢琴独奏音乐会》,并受邀在湖南音乐厅演出,曲目包含18至21世纪间西方音乐家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的钢琴作品以及中国著名当代作曲家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中国作品。

 

近几年,我也有幸多次受邀与国外知名乐团合作中国钢琴协奏曲,包括与皇家苏格兰爱乐乐团合作中国著名作曲家叶小纲的《青芒果香》协奏曲;与墨尔本交响乐团合作演出《黄河》钢琴协奏曲;与耶鲁大学学生们合作改编并演绎钢琴、管风琴及定音鼓版《保卫黄河》以及中国著名作曲家谭盾的《武侠三重奏》等等。

 

万捷旎与著名作曲家、指挥家谭盾同台合作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个系统之间有相似性,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西方音乐家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创作,是一种具有文化融合特点的尝试,在两个不同文化系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但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使命更多地关注和研究这一类的课题,并通过自己的演奏和授课,让更多人知晓和了解这一文化现象。

 

 

还记得刚才的线索吗?

下面马上进入谜题揭晓时刻!

 

Tatler:据说今天你要和读者朋友们分享的正是一首西方作曲家运用中国元素创作的钢琴曲,有何特别,能具体说说吗?

 

万捷旎:今天我要推荐给大家的这首作品是19世纪末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安东·阿连斯基的《4首练习曲》中的第三首作品,我称它为“茉莉花练习曲”。它中间段的主题就是对《茉莉花》旋律的二度创作改编而成的。

 

音乐学家钱仁康先生曾说:西方出版物用乐谱记载中国民歌,大约始于18世纪。民歌在西方流传,西方音乐作品采用中国民歌曲调作为主题,也已经有近两百年的历史。而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就是《茉莉花》。1926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剧《图兰朵》中引用了茉莉花的曲调,将茉莉花与西方音乐风格融为一炉。但其实,更让人惊讶的是,这首广为人知的中国民歌竟然早在1895年就已经被西方作曲家借鉴,并用非常有意思的作曲手法呈现在作品中了。

 

2017年,万捷旎与指挥大师Zubin Mehta(祖宾·梅塔)执棒的上海交响乐团合作

 

其实,西方作曲家运用中国元素创作的作品并不少。这一类作品与时代所联系,更多的是传达一种对于中国的敬意。我也希望通过这次的分享,告诉身边同辈的古典乐从业者、学习音乐的同学们和音乐爱好者们,在我们演奏勃拉姆斯或是马勒的宏大交响曲的同时,千万别忘记,我们的文化同样有着震撼⼈心的⼒量。其实这一类的音乐作品,不仅在国内鲜少有演出机会和研究的可能,甚至连乐谱和资料都很少见。这不得不说是非常大的遗憾,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重新挖掘它们的在这个时代的意义,以及摸索那早就建好通往世界的桥梁。

 

Tatler:这次分享恰逢农历新年,就你自己而言,有什么新年的祈愿,或者说新一年的计划能和我们分享吗?

 

万捷旎: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全世界各地的演出活动都在相继取消,世界各地的很多艺术家也纷纷陷入了经济困境中,但令我感动的是,艺术家们一直在用他们能想到的一切方式,为这个世界、为全球人民继续演奏音乐,继续传播快乐与感动。今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更多的音乐家朋友能重回舞台,给大家带来美好的音乐。我自己也是希望通过一些不同形式的演奏,把好的音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Tatler:最后,以钢琴黑白键中的七个音符为灵感,选一个(或几个)最有寓意的音符,组成一句新春祝福,送给我们的读者朋友们吧。

 

万捷旎: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前不久,我有幸被邀请参加了我的一个好朋友,也是一位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讲座。他当时做了一个实验,想证明音乐是可以表达意义的。他弹了四个音——“mi mi re do”。这四个音即是贝多芬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三乐章的开头,又是春节序曲的开头。同样四个音,每个人联想到的事物都不同。而对于我而言,这首贝多芬是我在疫情期间一直在练的协奏曲,也是我去年毕业回国后弹的第一首新的钢琴协奏曲。每次弹到这个乐章,会让我想起疫情带给我们的沉重心情,但同时也会让我想到每次和家人一起看春晚其乐融融的场景。

 

非常高兴能和读者朋友们分享音乐,也在此祝大家新春快乐,身边所有人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也希望音乐能继续带给你们温暖和美好。

 

 

策划、编辑:Claudie Song

图片、音频、视频素材来自 万捷旎

 

 

沉浸音乐的时光

总是美妙而短暂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

如果你也对

中西方音乐融合的探索

有着自己的看法

或是不同的欣赏角度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观后感

获赞最多的1位幸运鹅

将获得万捷旎送出的

Labubu音乐精灵钢琴三重奏

 

 

祝大家在音乐的世界中

开启十全十美的

全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