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袁莎古筝访谈实录: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
2021-02-14 16:49:32 发表 | 来源:搜狐

 

       笔者:那先给我们说说你学筝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吧。

       袁莎:我爸爸妈妈特别喜欢民族音乐,先是让我姐姐学弹琵琶,她弹的非常好,当时还拿了浙江省第一名呢。我爸爸觉得民族乐器比较适合女孩子弹,就让我和我妹妹接着后面学。那个时候我才六、七岁,什么都不懂,是爸爸妈妈要学的。

       当时天台没有师资,就到上海去学,我父母用很多方式来锻炼我们姐妹几个,培养我们自力更生的能力。他们最怕女孩子娇气。

       在上海学了一两个学期后,有一个比我现在还年轻的,当时才21岁的老师刘媌,特别喜欢我,可能是因为我小时候比较可爱吧。”她是成都人,不愿意放弃我,就问我爸爸妈妈愿不愿意,想把我带到四川去。我们家在四川也没有朋友和亲人,我爸爸妈妈也考虑来考虑去,最后为我的前途着想,就同意了让她把我带到四川去,在成都学了一年,然后我老师就领着我报考了中央艺术学院附小。

       其实我还是挺顺的啦,因为我学琴一直碰到特别好的老师,特别好的,到哪儿都有人帮助我,所以我特别顺利。

       从十二岁附小保送到附中再保送到大学再保送到研究生,然后就留校了,一路还是很顺利的。”当然要是具体的说起来,也还是有我自己的一些努力啊,也会碰到一些烦恼的事情啊,但总体说起来,我的一生还是挺幸运的,总是碰到好心的人,好心的老师,还有我爸爸妈妈,都特别的好,对于这些,我一直充满着感激,他们确实是给了我很多很多的帮助。

       笔者:埋怨过父母吗?

       袁莎:其实我小时候嘛都是我爸硬要学的,所以谈不上真正的喜欢。但是慢慢长大之后,我确实觉得,越来越喜欢古筝了现在有的人把兴趣和职业摆在一起的时候,一旦兴趣变成职业,就好像很难统一,很难保持很大的兴致。

       但我自己觉得,这么多年来,古筝已经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我对于古筝以外的很多东西没有太多的概念,比如你们说的电脑电器。我的大半生命可能都用在古筝上面了。

       慢慢还是很热爱古筝的。我很喜欢亦舒的书,她有一句话我感触很深: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个地方是一定看得到的。

 

       笔者:你在学筝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瓶颈?

       袁莎:有啊,当然有啊。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我觉得每一个阶段都像是一个台阶,不论是从技巧上讲还是从音乐上讲,都是。

       在这些转折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比如有好多东西弹不下来,曲子越来越难了,你会觉得弹不下来。

       技巧上的东西再难,只要每天练,真的是没有练不下来的东西,只要你肯花时间去练,这是专业方面的事。但是音乐上的一些东西对音乐学院的学生来说,可能会是一些音乐上的事情理解不了。

       怎么说呢,慢慢的你会开始追求一些音乐上的心灵,我在高中的时候去看演奏家演出,我会去感觉一种天然的东西,倒不是说从技巧上,我更会看它有没有给我一种美的感觉。

       乐曲是不是特别美,演奏的是不是特别美,我可能更注重这些,而不是看它具体的技巧怎么样。但一直没有一个这样的曲子能让我觉得顺畅。那会儿我就自己练,慢慢慢慢在找,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境界,反正就是自己一直在努力吧,同样一个曲子,可以弹的更好听,能让欣赏的人有一个更好的感觉。

       这个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反正一直在做,在努力。

       笔者:你现在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袁莎:这个问题很抽象啊。我特别希望古筝能够全世界那什么。别看古筝在国内家喻户晓了,但是很多国家他们不知道有这样一种乐器,只有一些大的国家有,总是说明我们古筝还不是特别普及。

       比如我去葡萄牙演出,他们不知道有这种乐器,但是他们在不知道的情况下非常喜欢,说明古筝有这个潜力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他,只要你推广过去了他就一定会喜欢的。

       因为古筝太美了,只要是美的音乐他们一定会喜欢。古筝本身这个音色就容易讨好人,有很讨巧的一面。

       笔者:我知道有很多洋人来中国学古琴,但是很少学古筝的。

       袁莎:我原来就有一个韩国的一个美国的学生,还有一个加拿大的,新加坡的,人还是挺多的。美国的华人很多,东南亚当然更多。

       笔者:你今后会把精力主要放在什么方面呢?

       袁莎:我希望能够出一些谱子、教材,多搞一些普及的讲座、演出,因为这个目前是最需要的。除了一些纯欣赏的东西之外,还有一些普及性的教学的东西其实很需要。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喜欢我的一些东西,包括一些地方的老师,如果他们能够接受我的东西,我想对他们的教学可能也会有一点帮助。我不知道我能够起到多大作用,但是我会尽我的努力让更多人喜欢古筝,让古筝也越来越规范,只要能起到一点作用我想就知足了。

 

       笔者:如何加深对曲子的理解?怎样才能在弹奏时表现出作品的感情?

       袁莎:比如说古曲,肯定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学有很大的关系。现在的小孩,以及一些成年人,除了掌握谱面上的一些东西之外,最好还要去了解一下这曲子的背景、历史,这样可以帮助你加深对曲子的理解。大概的知道曲子是什么意思,可以让你可以更好的去诠释它。

       到了一定程度后,还是应该适当去看一些书啊唐诗宋词什么的,确实是有帮助的。

       古筝的一些曲目的名字全部是从唐诗宋词中来的,你可以不去详细了解它的意思,但整体的氛围含意,还是需要知道的。就像《出水莲》、《蕉窗夜雨》、《高山流水》这种曲子,读一些传统的东西对你肯定是有帮助的。对于一些新创作的曲子,首先你需要去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是什么,他所想表达的是什么。比如说《临安遗恨》,大家都知道是岳飞,要了解岳飞的大概生平,要理解他狱中的感受。我当年比赛的时候弹到《临安遗恨》,一个《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说,我听你的临安遗恨,如果我不看你弹,我就听,那不像是20岁的小姑娘弹的。有的曲子你虽然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但你毕竟不是岳飞,不可能有他当时的心情,但你可以用你自己的一些生活经历、经验,代入进入,可能是表现的你自己的一种心情,可以出来是一样的效果。他们采访我的时候,就猜测是不是因为这些年我跟家里分隔的很远,不管我怎么顺利,但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肯定也还是有一些想家啊,一些比较难过的时候吧。这种东西可能不多,但肯定会有,在我演奏一些曲子的时候无形当中就代入进去了。《云裳诉》也是。这些曲子有它们自己的意思,但我在演奏的时候,表达的可能就是我自己的情绪。那观众听到这些旋律的时候,他也可以把它理解成为乐曲的意思,把它理解成历史的情节。这都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我在表述的时候,可能我完全是在表述自己的故事,或者是把自己的故事融合进去了。

       笔者:这有一个创作与再创作的过程。弹奏者可以融入自己的感受进行自己的诠释,聆听者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袁莎:对,音乐本该如此。

 

       笔者:韵味是需要技巧来表达的,那么技巧到了,是不是就一定可以表达出韵味?如果让你听一支曲子,但不让你看演奏者,因为眼睛有时候会误导我们,这种情况下,你能对这曲子有所评价吗?然后再让你知道其实这曲子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小小孩子弹的,他的年龄根本跟这个曲子的内涵不相干,以他的年龄根本不可能诠释这个曲子,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评价?韵味与年龄无关吗?

       袁莎:你刚才的第一句话是,韵味主要还是靠技巧来表达的,是对的,但后面一句“技巧到了韵味就一定到”这个我觉得不尽然。韵味,其实挺抽象的,并不仅仅是指左手的吟揉颤滑,而是指这个曲子的意境,或者这个曲子表现的到不到位,可能有这个含义在里面。我觉得音乐的最高境界并不是技巧,而一定是一些乐感,一些音乐上面的处理,到了一定的境界以后,这个时候你的音乐才会打动人。有一些你的内心的情感、感受融入到里面,才有可能打动人,如果说仅仅是纯粹的技巧的话,观众可能听了一时觉得新鲜,但是不太可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弦。我觉得韵味光靠技巧,是不够的。

       笔者:你似乎特别擅长演奏一些凄美、有故事情节的曲子?

       袁莎:(笑)我是喜欢好听的东西。我在学校里经常会接触到一下非常现代的东西,那些可能是代表了一种创新。但是我自己最喜欢的一定要旋律好听,首先这个曲子必须要打动我,然后我才会有兴趣去弹,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把它弹好。一些曲子,它可能很锻炼我的手,但是如果它没有让我很感动的地方,以前做学生的时候、考试的时候,我可能会把它当成作业来完成,但这不是我特别喜欢的。我特别喜欢旋律好听的,有故事情节的,可以让我有自己发挥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