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在音乐中听见风景——访青年作曲家方岽清
2019-03-20 14:14:00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方岽清在港珠澳大桥采风拍摄纪录片《粤港澳大湾区》

 

“为中国当代音乐留下经典作品,我有这个使命感。”

3月13日,方岽清刚刚结束了在内蒙的采风调研,匆匆回京参加文化和旅游部“时代交响”的创作会。在访谈中,似乎感受到他还沉浸在悠扬的“长调中”,此次内蒙之行,著名的安达组合与他进行了深度会面,少数民族那种对音乐的热爱和率真的性情深深打动了他。方岽清的上一部蒙古风格作品《努给日勒》创作于10年前,如今这部作品已经享誉国际,成为中国当代大提琴重奏作品上演率最高的经典之作,就在最近,《努给日勒》由中国大提琴领军人物娜木拉女士,携手著名指挥家陈琳女士以及世界大提琴大师基里尔·罗京、伊戈尔·格芙雷斯等众多大提琴大腕录制了最新版本的黑胶唱片。时隔10年,方岽清创作的下一部作品,将再次把蒙古民族音乐素材、特色代表乐器与大型交响乐有机融合,实现东西方音乐跨越时空的对话。


 

方岽清和中国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女士出席国家大剧院艺术讲堂

 

青年作曲家方岽清的音乐版图遍及世界各地。24岁便摘得第五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和“上海之春”国际作曲比赛第一名两项国家级音乐桂冠。做为入选《中国百年经典音乐典藏系列》最年轻的作曲家,方氏的作品不断上演于意大利罗马喷泉剧院、英国RID·HALL音乐厅、法国阿维尼翁国际戏剧节、苏格兰皇家教堂、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美国ED·LENDRETH HALL音乐厅、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市政音乐厅、北京国家大剧院、人民大会堂等众多国内外著名音乐殿堂和世界各大音乐节。

 

从小“混迹”戏曲舞台

 

1981年,方岽清出生在河北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戏剧家、戏曲音乐家方辰(笔名肖方),河北梆子名剧《钟馗》《哪吒》的创作者,曾担任河北梆子剧院院长。方岽清自幼成长在戏曲大院,从小就“混迹”于排练场与舞台之间,见证了父亲几部重要作品的诞生过程。 “我早期对音乐的一些感性积累,都是在大量接触民族民间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些音乐始终流淌在我血液里。”

 

“没有难度就没有艺术”

 

1995年,方岽清正式接触作曲。那一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面向全国首招初中理论专业,全国仅录取4个名额,竞争非常激烈。方岽清凭借一股少年倔强的性格,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专业,与当今享誉世界的钢琴家郎朗成为同学。14岁的他独自来到北京正式接受古典音乐训练,如饥似渴地学习。

方岽清少年时代离家,他的父亲便保持用毛笔给儿子写家书的习惯,每月一封,从未间断。半文言文式的家书,或关心生活琐事,或谆谆教诲,无论谈及什么,纸上的字都让他感到父亲好像就在身边。每每展开信纸,方岽清总不禁热泪盈眶。


 

方岽清与导师叶小纲主席在一起

2001年,方岽清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现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叶小纲先生。“没有难度,就没有艺术。”叶小纲教导学生用高超的技法表达深刻思想。叶老师的严格和审美高度,深深印刻在方岽清的创作中。在导师身上,方岽清感受到了作为一位职业作曲家的严谨和追求。

2005年,方岽清以戏曲为题材,创作的大提琴曲《手眼身法步》摘得了第五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项“金钟奖”银奖(金奖空缺),并被收录在《中国百年经典音乐典藏系列》中,那时他还在读本科;2006年,他又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绩保送研究生,继续追随叶小纲教授学习。

 

 

西藏经历生死

 

大学期间,方岽清受母亲的影响,迷上摄影。2008年11月,方岽清跟随统战部赴西藏采风,担任随团摄影师。方岽清难掩激动心情,带了很多设备,20公斤的摄影包背了3台相机和7只镜头,在海拔5150米,他的劳累引发了猛烈的高原反应。送进医院时,他已心率衰竭,瞳孔半扩,4位师兄弟把他架上呼吸机。“当时,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活着回来再见父母一面,别留什么遗憾。” 方岽清说,经过这次生死体验,觉得时间变慢,世界变亮,所有感官被放大,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身边发生的一切。在ICU重症监护室躺了7天之后,他才苏醒过来。

“西藏的这次经历,让我体会到了生命的绝望。在我身体刚刚恢复不久后,我的父亲却又住进了 ICU。我在生死的关口挺过来,可父亲没有。当时的我28岁,深刻体会到生命的无常。” 西藏经历和父亲的离去,让方岽清开启了“第二次生命”。他看淡了很多,懂得人生要如何选择。

西藏回来不久,方岽清创作古筝曲《墨客》,这部作品,描写了书法运笔前的心境,研磨、思考、酝酿时候的细节。“重生”之后,他的音乐创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探索庞大的编制与深刻的主题,“只有作品结构体裁庞大起来,音乐的巨大张力才能够承载我想表达的东西。以前创作的作品以小品见长。但是,光有好听的旋律,支撑不了太久,你的格局必须要更高更广。”


 

方岽清2015年在广州交响乐团排练《禅宗三境》

 

2011年,方岽清创作大型诗乐舞剧《亚洲铜·天人合一》,用音乐营造人与自然的对话。这部舞剧做为当年文化部“意大利文化年”重点项目,在意大利罗马喷泉剧院上演时,引发了诸多关注。2015年,他又创作了古筝与大型交响乐队协奏曲《禅宗三境》,将天人之思在抽象的层面铺陈、变幻,同样收获了不俗反响。在创作《禅宗三境》时,他还养成了打坐、喝茶的习惯,生活越来越简单,心态变得更加沉稳,“今天,我们或因大大小小的琐事而烦恼,但是禅的智慧——对人生的通透最终会令我们通向大爱,丢弃微小的自我,放下心中的苦难,才能感受那无尽的光明。”此后,2016年,他重新再现1814年,乐圣贝多芬的经典作品形式,创作了古筝、大提琴、钢琴与交响乐的大型三重协奏曲《侠》,这部作品音乐时长超越50分钟,总谱体量达1000小节,起兴于诗圣杜甫遭遇安史之乱、在归家途中所作的长诗《北征》,是一部汇集东西方音乐激情碰撞的,问鼎世界音乐舞台的大手笔之作。

 

用音符“筑建”港珠澳大桥


 

方岽清在家中创作大型交响组曲《梦桥》

 

2018年10月24日,“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全线贯通,方岽清历时3年创作的大型交响组曲《梦桥》也在零点时刻,在网易云音乐平台正式发布。《梦桥》高清蓝光唱片也正式出版发行。《梦桥》是方岽清为港珠澳大桥而作,形式和品质,也和这个全长55公里,带有人工岛、海底隧道及高速路桥的“超级工程”相似、相通。

接受创作任务后,方岽清多次往返北京和珠海,见证了两端的桥面逐渐向中间延伸,直到主塔“中国结”吊装完成。2016年底,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已全线贯通,方岽清心中的“大桥”也逐渐成型。创作中,方岽清与管理局领导探讨了很多次,曾无数次推翻自己。

2017年6月初,《梦桥》全曲5个乐章终于创作完成,分别是交响序曲《献给岁月》、古筝协奏曲《献给历史》、钢琴协奏曲《献给建设者》、大提琴协奏曲《献给大海》以及一首引子与进行曲《终曲·献给港珠澳》。用3年时间创作1部作品,在80后作曲家是很少见的。“写这部交响乐对我来说是情怀所在,年轻一代作曲家有责任、有使命承担起,创作展现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方岽清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自己也成为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中的一员,用音符筑造了一个交响乐中的超级工程。”

 

摄影的意义在于思考

 

自2012年起,方岽清给自己定下目标,每年创作一部大型作品,出版一张发烧唱片,深度旅行拍摄一个国家。做为摄影家,方岽清十几年旅拍数十个国家,胶片就达上万张。他是徕卡艺术家(中国)高级会员,北京现代国际音乐节特邀摄影师,还取得了世界著名“玛格南”图片社格奥尔基·平卡索夫大师班毕业证书。2017年,佳能影像中心在北京为他举办了《谱写光影》摄影展,获得极大成功。


 

方岽清游走于世界各地旅行与创作

 

“每到一个地方,只有深扎下来,才有可能出片子。”方岽清认为,拍摄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真正拍照的意义只有在旁轴手动相机上才能实现。按下每一次快门,都不是随便的,而是在细细观察后的思考。

“深度行走不同国家之后,你才能了解、接受不同的人和你有不同的看法。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眼界才可能有包容。”旅行不但让方岽清视野开阔,摄影的画面感更潜移默化在音乐创作中。近期,方岽清创作的古筝与大型交响乐协奏曲《与风景的对话》由青年古筝演奏家白洋与中国爱乐乐团录制完成,全曲7个乐章,描绘日本国宝级画家、散文家——东山魁夷大师创作的七幅画作。方岽清真正做到了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音乐中可以听到风景。传统音乐会一定要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远。


 

方岽清在他的唱片录制现场

 

方岽清对设备的痴迷,不仅体现在他的5部徕卡机身和近30只M系统的手动镜头上,还体现在他收藏的2000多张正版唱片上。现在,方岽清还保持每天聆听一张唱片的习惯,不断汲取和学习当今国际主流声音审美风格。“听唱片要有仪式感,不是把唱片放在那当背景音乐,而是心无旁骛地聆听。”方岽清常常对着总谱,聆听完整的作品。


 

方岽清携黑胶唱片《侠》亮相国际音响唱片展

做为资深唱片制作人,方岽清已出版7张CD唱片,2张黑胶LP唱片,其中《清+CELLO》《风·雾·孱·冰·火·炫》《侠》《大国丝路》不断亮相北京、 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并广受热捧,燃爆当代古典发烧圈,并成为世界几大著名音响品牌首选发烧试音碟。2017年,他的大型三重协奏曲《侠》入选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大型客机国际航线空中影音系统,在万米云端,向世界传播。

《音乐周报》记者:卢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