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印芝访谈 | “没想到我与钢琴的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
2017-10-01 09:58:00 发表 | 来源:比高

 

印芝,青年钢琴演奏家,波士顿大学钢琴演奏博士,曾就读于美国皮博蒂音乐学院、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在她年轻的音乐生涯中,曾凭借过硬的实力斩获多个国际大奖,演出足迹遍布莫斯科音乐学院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厅、莫斯科爱乐协会室内乐厅、美国国务院等多个著名音乐场所。

“一位才华横溢的年轻钢琴家...她的演绎敏感细腻,风格精准”——世界级钢琴大师邓泰山曾如此评价印芝的演奏。

2017年秋天,印芝刚刚结束了自己在美国的两场音乐会,接下来的两个月则会在国内进行演出。在开始更繁忙的演出计划前,印芝到达欧洲度假。而比高电影城也抓住了这次时机和美丽的印芝博士进行了一次隔空对话,邀请她来和我们聊聊关于钢琴、音乐和演奏会的事儿。



 

(比=比高,芝=印芝)

比:可以跟我们说说你是怎么和钢琴结缘的吗?

芝:不像很多同行朋友出生在音乐世家,我家里没有一个人是从事音乐工作的,所以将近7岁才开始学习钢琴,这对于专业的钢琴演奏者来说起步有点晚了(通常4-5岁是理想年龄)。但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喜欢唱歌。上了小学一年级,我在音乐课上看到老师弹钢琴,就对它着迷了,黑白琴键发出的声音如此美妙....然后回家就和爸爸妈妈说我要学琴,没想到与钢琴的缘分一结,就是一辈子。

比:所以爸爸妈妈还是很支持你学钢琴的。

芝:是的。在90年代初的时候要买一架钢琴,还有钢琴课的学费是一笔很大的开销,包括一路走来十几年在国外的留学费用......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和一直以来的支持。

比:你获得过莫斯科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的红本毕业证,听说这本证之前只颁发给最优秀的俄罗斯学生,中间的过程一定很艰辛吧?可以跟我们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吗?

芝:俄罗斯教育部颁发的毕业证分红本和蓝本,这是他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蓝本就是普通毕业证,红本则是最高等荣誉的象征,几乎是要求在校期间修的每一门课保证在5分或者5-(5分相当于美国的A),俄罗斯人都很少能够以全5分的成绩毕业的。而俄语又是一门很难掌握的语言,所以这个要求对于我们外国人来说难度又增加了。我们要用俄语学习音乐史、音乐理论、哲学等文化课,而作为音乐院校,专业课考试也要保证每次拿5分。

我所就读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对于考试的评分又是极为苛刻的。拿我们钢琴系举例,作为人数最多的一个系,我们每次期末考试就要考三天,每次的评委会由10-12位老师组成,三天结束后再由评委会主席统一全系将近60位老师的意见进行评分,评审过程就像国际钢琴比赛一样。而且评委会里面经常会坐着像Sergei Dorensky, Vera Gornostaeva这种神一样级别的教授,所以压力真的不小。除了钢琴专业考试,还有室内乐、艺术指导等等,每一门课每学期都是经历这样严格的考试评分过程。到最后一年,这几门课还要参加最后一关,俄罗斯称为“国家考试”(State Exam),必须保证全5分,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我在校期间所有功课都是5或者5-,从来没有拿过一个4分,所以最后毕业的时候我是唯一一个用全优的成绩拿红色毕业证的人。

比:这实在是太严格了!所以在拿到证书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芝:这是我人生中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当我从院长手中接过毕业证的时候,内心是百感交集的,因为那么多年背后的付出,一个人在莫斯科经历的种种,只有自己心里知道。


 

 

比:后来你又被美国皮博蒂音乐学院的高额奖学金录取,还在波士顿大学攻获了博士学位,可以和我们说说美国的钢琴教育或者说音乐氛围和俄罗斯有什么不同吗?

芝:我去了美国以后的两位导师都是俄罗斯人,所以我一直是接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育。美国不像俄罗斯和中国有那么多专业的音乐学院附中,他们大多是在普通中学学习,周末上钢琴课。高中毕业的时候可能会同时报考哈佛、耶鲁大学和专业的音乐学院,同时录取的情况下当然都会去哈佛。所以美国的孩子文化课和素质教育都不耽误。

说到音乐氛围的话,美国会更包容全世界各个体系流派的音乐,和其它国家的音乐家交流会更多,也有很多创新的演奏形式。除了能经常听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音乐会,每年还有大大小小几百个古典音乐的音乐节,给学生、年轻的音乐家很好的演出平台和向大师学习的机会。

比:现在作为职业的钢琴家,你在表演的时候还会紧张吗?

芝:会。我问过好几个钢琴大师上台会不会紧张,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因为现场演奏的不确定因素太多了,多多少少都会紧张兴奋。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弹错音忘谱都是正常的,只能努力做到把错误降到最低。一首曲子往往需要上百遍上千遍的练习,练得越多上台的把握性才越大。


 

 

比:最喜欢的一位钢琴家是?最想和哪位音乐家(或乐团)合作哪部作品?

芝:喜欢的钢琴家太多了,国外的大师喜欢霍洛维茨、李赫特、阿格里奇、基辛等等,国内的钢琴家里喜欢郎朗、王羽佳、陈萨。

合作的话,应该是想回到俄罗斯,然后和捷杰耶夫的马林斯基剧院乐团演拉赫玛尼诺夫或者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

比:那有最喜欢的流行音乐人吗?不弹琴的时候,会听什么音乐?

芝:我非常喜欢听流行音乐,也喜欢唱歌。孙燕姿、王菲、张惠妹、王力宏、周杰伦、陈奕迅......喜欢的歌手太多了,哈哈。除了流行音乐,也会听一些曲风安静、欢快或者小清新的音乐。摇滚重金属应该是唯一还没有解锁的领域......

比:哈哈,有机会的话还是非常想听听你唱歌呢。现在我们来聊聊“印象的声音”吧。

钢琴演奏+动态油画,这样带有视觉元素的独奏会你有经历过吗?

芝:多媒体音乐会的形式其实近二十年来还算是蛮盛行的,因为古典音乐也在与时俱进,想打破传统的表演形式,除了听觉,还要加入视觉上的效果,让观众对一部作品可以有更直观的感受。我自己在2010年的时候在常州保利大剧院举办过一场多媒体音乐会,当时就在舞台上放了一块大屏幕,播放音乐相关的画面、文字介绍,还有演奏时手指的细节画面。我在美国的时候也写过一篇关于多媒体音乐会的论文,所以其实我和多媒体音乐会还是蛮有缘分的。

比:那你觉得这次演出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对于在电影院里演奏,你有什么期待吗?

芝:因为在电影院里开音乐会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所以还是很期待的。我觉得电影院的大小面积很适合多媒体音乐会和演奏印象派的音乐,有些场地过大的剧院音乐厅反而效果不会有那么好。加上比高电影城里的专业电影荧幕,这是其它音乐厅无法比拟的。这次演出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就是动态油画和现场钢琴演奏的结合了。上个月我看了一小段比高团队制作的动态油画,非常期待。就像今年很火的一部电影《Loving Vincent》(至爱梵高)呈现的手法一样,用更生动形象的动态来展现一幅幅经典的印象派油画。

 

比:再和我们说说你理解的印象主义吧。

芝:印象派的绘画和音乐是紧密结合,一同发展的。当时的画家、音乐家、文学家经常聚在巴黎,互相交流激发彼此的灵感。这些绘画和音乐作品最注重的就是对色彩的表现。 印象派绘画讲究对光影的捕捉,同样在音乐里我们要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和声的变化。印象派的音乐通常是比较安静细腻的,和俄罗斯大气蓬勃的音乐风格相比,印象派就是温婉而又浪漫的小家碧玉。

这次音乐会的曲目都是最经典的印象派作品,每一首都很动听很有意境,很适合放下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去仔细聆听寻找内心深处那一片净土。要说这次我最喜欢的曲目可能是德彪西的《Reverie》(冥想曲),宁静舒缓的旋律配上层层变化的和声,让人感觉像是心灵被洗涤了一样。这首曲子还是去年非常火的美剧《西部世界》里最常出现的插曲。
 


 

比:《西部世界》我也有看,那段钢琴曲真是挺精妙的,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机会在自家影城里听现场版呢。

现在国内的钢琴教育越来越普及了,但练琴的过程肯定是枯燥繁琐的,有什么好的建议给家长和孩子们吗?

芝:是的,学习任何东西的过程都不容易,贵在坚持,所以家长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过于苛刻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但是过于松懈孩子又很难坚持。不过大多数孩子都是不喜欢练琴的,所以家长的适度逼迫很必要。

其实练琴只是学习音乐的一部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多带孩子去听音乐会,看芭蕾舞剧,儿童音乐剧,或者在家多听CD。另外让孩子多了解一些音乐的基本常识也是很必要的,可以讲些钢琴家的励志故事来鼓励孩子。可能相比较练琴很多孩子更喜欢绘画,其实艺术都是相通的,可以引导孩子在音乐里也发挥想象的空间,听音乐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各种画面,努力感受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比:最后,和我们聊聊你这次旅行吧,有去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芝:我现在在巴黎度假,特别巧这段时间接受你们的采访,因为我们这次“印象的声音”演奏的都是法国作曲家的作品,所以也算是给我们的音乐会找一些灵感。上周在阿姆斯特丹参观了梵高博物馆和荷兰国家博物馆,看了很多印象派的油画,这几天在巴黎也是追寻这些印象派艺术家的足迹,去了蒙马特和左岸,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梵高、雷诺阿、马蒂斯、萨蒂、德彪西生活过的地方。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