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青年筝家李宜洺:传承传统文化筝弦之美
2016-10-31 11:08:27 发表 | 来源:网易娱乐
 



按弦、拨弦,举手投足间,大气沉稳,真挚自然,行云流水般美妙的音符随着纤纤素手,在颤动的琴弦上轻轻划过,散发出浓浓的传统文化的芬芳。青年古筝演奏家李宜洺,将对音乐的热爱与对中华文化的钟情融为一炉,渗透在教学与生活的点滴之中,演奏在古筝的乐曲之间。

邂逅古筝 感恩良师

4岁开始学习电子琴,而第一次接触古筝是在她10岁的时候,极美的音色、典雅的外形使李宜洺对古筝一见钟情。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刻苦的努力,她顺利考入西安音乐学院民乐系,开始了正规的古筝专业学习,在这里她度过了附中及本科十年的学习时光,先后师从于尹群、魏军、周延甲和雷华老师。这几位老师在她的古筝学习之路上起着不尽相同却都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说启蒙老师尹群重在激发她的学习兴趣与培养信心,那么魏军老师则使她对陕西筝派的风格、韵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领悟。雷华老师教会了她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周延甲先生更多地在为人处世、如何学艺、发扬文化传统的方面给予了李宜洺启迪与营养。不愿意在筝途止步不前的李宜洺在200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并成为当届唯一一名公费古筝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周望教授,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2009年4月,她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个人硕士毕业音乐会,为自己的硕士研究生阶段画上了圆满句号。

植根传统  悉心教学

一直以来梦想着成为一名老师的李宜洺,毕业后正式进入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工作,成为民乐系古筝讲师。她带领学生成立“蘭筝”乐团,并举办了多场古筝重奏音乐会,获得业内一致好评。在教学方法方面,李宜洺有着自己独特的心得与见解。“现在的学生思想更加开放、无拘无束,但是难以耐得住寂寞去认真练琴,同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因此演奏出来的曲子往往缺少意境之美和音韵之美,灵性不足。”她分析道,“现在的教学方式大多关注演奏技术、音色音准、对曲子的理解等方面,而对横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的涉及力度不够。”

针对涉世不深的青年学生们,李宜洺认为应当植根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追求真善美。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多听一些其他中国传统乐器的经典曲目,比如北方的秦腔、南方的丝竹等。在不同的乐器之间领略或悲壮、或婉约、或阳刚、或阴柔的不同美感,与古筝演奏融会贯通。第二,多涉猎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宋词,其在长短句变换间营造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对音乐意境的把握有很大的帮助。第三,要从中国传统美学中汲取养分,阅读《二十四诗品》、《溪山琴况》等美学典籍,明晰的审美理念对领略古筝的美和雅有很大的作用。第四,学习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佛。阅读《大学》、《老子》等书籍能够陶冶性情,让心灵更加柔软、释然、从容,成为一个豁达乐观、自信开朗的人,弹出空灵、真挚、虔诚的音乐。

流水不腐  宜动宜静

摩羯座的李宜洺,在教学上十分理性,在生活中也是宜动宜静。她喜欢阅读儒、释、道等方面的书籍,注重修身养性;同时更喜山水田园,希望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体会天人合一的境界。如今已经成为母亲的她,更能体会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待与盼望,也更能从母亲的角色去审视和教育、引导自己的学生,规划他们的未来。同时,她也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接触《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典籍,接受文化熏陶。经常奔波于两地的她,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喜欢不断变幻新的环境、接触不同的人,坚信外动内静,流水不腐,保持一个充满新鲜感的心态十分重要。

如今,李宜洺追求自然而然、直抒胸臆、摒弃矫揉造作的音质音色。希望音乐能够回归大众、回归自然,用自然的方式呈现音符,带给听众。同时她不再把古筝当作生活的全部,业余时间里,她喜欢去体会不一样生活,聆听晨钟暮鼓的声音与美好。



网易娱乐8月29日报道 ) 







 李宜洺,青年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硕士,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古筝讲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秦筝学会及北国筝会会员。从艺期间,曾受邀至香港大会堂、韩国首尔大剧院、新加坡城市剧院、南洋艺术学院、南洋理工大学与国立大学等地进行独奏、室内乐演出;并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告诉你》、《风华国乐》及各类大型盛典晚会中做精彩演出。曾获香港“首届国际古筝大赛”金奖、中央电视台CCTV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非传统组合类”优秀奖、辽宁省高等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展演金奖等多个奖项。
 1983年底出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自幼学习钢琴。
1994年起在西安音乐学院附中及本科,渡过了十年古筝专业学习时光,期间曾先后师从于尹群、魏军、雷华老师及周延甲先生。
 2005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并成为当届唯一一名公费古筝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周望教授。
 2009年4月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硕士毕业音乐会,发行的首张DVD专辑《云起时---李宜洺古筝新作品音乐会》被收录“中国最具影响力青年演奏家系列”,其硕士论文《承“歌呼呜呜”,兴陕西筝派----周延甲筝乐创作道路的追求及启示》也被《乐府新声》、《秦筝》等期刊联载,随后曾在杭州、大连、金华等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
 教学期间曾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古筝学习讲座及担任赛事评委,其学生曾荣获“金色年华全国优秀人才展示活动”专业金奖、第二届辽宁省民族器乐大赛古筝专业银奖、第二届香港“国际古筝比赛”专业银奖、全国“蒲公英”青少年器乐大赛金奖等奖项,从而多次被评为古筝优秀辅导教师。
 
 
 华音:笔者了解到,很多家长在考虑想让自己的孩子学习某种乐器以此来培养兴趣爱好时,都会对孩子的手型产生过质疑,因其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以至于家长会经常询问老师自己孩子的手型是否适合学习乐器,您小的时候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吗?学习古筝乐器的演奏,对于手指的长度有要求吗?手型的大小、手指的长短与学习乐器之间是否真正的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呢?类似这样的看法,算不算做业外大众对于学习乐器的误区所在呢?
 
 李宜洺:关于手型这一问题,我小时候也有亲身经历。那时候人们的普遍观点认为:手指越长,学琴越容易,演奏也就越顺利。我小时候曾学习电子琴与钢琴,恰好我的手指比起同龄人要长一些,大家也就顺理成章的认为我从键盘乐器改到古筝乐器是不成问题的。然而,随着这十几年的深入学习,我发现其实不然。从我的亲身体会中,我发现,并不是手型越长对于演奏乐器越有利,以自己为例,我的手指较长却并不是最出色的手型,太长的手型离弦距离高,不易于触弦,而相对手指短的手型离弦距离近,易于快速触弦。因此,我认为手指长度适中,小巧灵活,会比较有优势,演奏起来也就更加轻松灵便。综上所述,从我的观点看来,手指是与乐器接触最亲密的肢体,人们对手型的关注自古以来就有,学习演奏乐器的人应当都有所经历。
 我认为学习古筝对手指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从历史时间的角度考究思辨,古筝乐器的技术在与时具进,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技术亦在不断发展。古筝从传统的乐器形式发展至现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王中山与赵曼琴两位先生创编的快速指序出来后,演奏古筝的技术层面发生很大变革,这一变革,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于手型的传统看法。由此可见,就如同人生与浩渺的宇宙一样,事物无不在变化之中,没有永恒的优势与劣势。也许人们之前认为手指较长的人在演奏古筝等乐器方面会有优势。但是就如王中山与赵曼琴两位先生的手指,特别是王中山先生的手指,就较为短小灵活,因此,两者之间并无特殊关联。另外,古筝不同于键盘乐器音阶八度距离较远,它只有五声,少了一个发声隙,因此大大缩短了它的八度距离,不需要较长的手指就能演奏的惟妙惟肖。在我看来,学习古筝对手指的长度并没有特别严苛的要求,这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学习它的机会。
 对于手型的关注,这一想法是正确的。然而,将手型的大小、手指的长短与学习乐器优劣势之间划上必然的联系,我想这就是人们的误区所在了。我认为两方面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学习一件乐器,关键在于学习者的热忱、对音乐的感悟,以及其对于练习的坚持与努力,这些才是学习乐器的关键。手型的大小与手指的长短这些客观因素,不能作为主宰学习者学习乐器的必然因素。
 
 华音:在您小时候,受母亲的熏陶,自幼喜爱音乐,那么请问,您的母亲也是从事器乐演奏职业的吗?母亲在您小时候的生活中,经常会在家中播放何种类型的音乐呢?您在接触古筝乐器之前,更偏向于喜欢民族与西洋,哪种音乐形式呢?在您儿时第一次见到、听到古筝这件传统的民族乐器时,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也许是您的母亲十分热爱音乐,可以说无论是从家族性的传承上,还是对于您以后迈入音乐学院以古筝演奏作为专业上的支持,这无外乎都为您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这样的吗?这样的因素似乎也成为了许多家庭中有所顾忌的地方,很多孩子有十分具有音乐天赋,但孩子的家长总是认为自己没有从事音乐职业,或对音乐、艺术一无所知,他们固执的认为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对音乐有过高的天赋,对于这样的看法,您持怎样的态度呢?
 
 李宜洺:我的父母都不是从事音乐相关职业的。我的母亲在法院任职,我的父亲在政府部门做公务员。他们虽不精通音乐,但是他们对音乐非常热爱。我的母亲自小喜欢手风琴,在闲暇时间,她也喜欢唱歌,也弹奏过民族乐器。因为当时父母家中生活条件不高,他们无法实现对音乐的梦想,只能将梦想停留在简单的追寻与纯粹的热爱之上。都说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我认为孩子亦是父母梦想与希望的延续。母亲把她的对音乐的梦想与期望延续在我身上,从小注重对我的音乐培养。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情是在我小时候,家中的积蓄刚好够添加一台洗衣机,而母亲毅然选择将置备洗衣机的钱为我买一台电子琴,那是我的第一件启蒙乐器——一台白色的电子琴,我对它非常喜爱。母亲说衣服还可以换用手洗,而孩子的前途是不能用其他途径换来的。直至今天,母亲的话依然响在耳畔,我每每回忆起来都热泪盈眶。
 在我儿时,家庭条件较为普通,不如现今网络、电视以及磁带、光盘发展得如此迅速。但也正因如此,母亲在我儿时对我的音乐启蒙是令我至今回忆起来都涌起不尽的感动与亲切的。母亲并未刻意的去播放过一些音乐,而是用一些简单而亲切的形式,唤醒我对音乐的感知,她会经常在我耳畔吟唱好听的歌曲,或是带着我一起哼唱儿歌,通过唱歌的形式加强我对音乐的喜爱。加之我学习电子琴时,母亲也会在电子琴上弹奏一些歌曲给我听。可以说,我儿时对音乐的记忆是简单而美好、幸福而亲切的。
    我儿时更加偏向于西洋音乐。最初我是希望向我非常热爱的电子琴方向发展。我四岁时学习电子琴,中间简单的接触过一段时间的钢琴,电子琴的音色比较多,还有丰富的伴奏音乐搭配着迥异的旋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演奏形式。但是当我选择专业时,由于不同于现在有专门的电子音乐系,当时的电子琴还算不上比较正式的乐器,而钢琴学习人数较多,加之母亲当时在电视上观看过民族乐器的演奏,认为古筝乐器的演奏非常优雅动人,考虑过诸种因素以后,我选择学习古筝这件民族乐器。自此,我与古筝结下不解之缘,踏上了民族乐器的学习旅途。
    那是我在十岁时,小学刚刚毕业,父母决定让我到正规的音乐学院学习乐器。实际上从这时开始才是我第一次接触古筝乐器。最初结识古筝,我认为古筝的音色极美,特别动听,外形优美典雅也很吸引我,让我一见钟情,非常喜爱。
我非常认可上述说法。我在音乐道路上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培养。正是因为父母对音乐的热爱,他们将这种喜爱与梦想注入并延续在我身上,换言之,就是我的音乐道路源自父母的传承。在我看来,我所取得的每一滴进步都与父母的支持息息相关,父母的支持与培养为我在之后音乐道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深厚的基础,让我有了更大的空间去不断学习,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取得更进一步的成绩。
    我认为孩子的音乐天赋与父母从事的工作并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与父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关系甚为密切。即使父母不从事音乐的相关专业,正如我的父母一样,但是他们有意识的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仍然可以发掘出孩子在音乐方面的潜力与天赋。而如果父母由于自身的喜好忽视对孩子音乐方向的培养,那么可能会隐藏并抑制了孩子对音乐的向往。例如父母对于音乐一无所知,也没有对音乐的梦想和意识,那么可能会在无形之中抑制孩子对于音乐方面的感知与兴趣,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情况,例如有些孩子非常喜欢音乐,他会自己在音乐之路上找寻、摸索,并不断前进。相反,如果父母本身并未从事相关工作,但是注重对于孩子音乐方向的培养,孩子的天赋也会被自然而然的发掘出来。
 
 华音:在您先后追随于尹群、魏军、雷华老师及周延甲先生学习古筝后,可以说在这些老师们的倾力帮助、指导下,使您原有的演奏水平、能力与对作品风格的理解、把握都得到了基础之上较大幅度的提高,这些老师分别在您的演奏上主要传授或强调于哪些理念呢?随着自己的业务专业不断进步,且对古筝演奏越来越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因素也促使您将决定考入音乐学府,继而深造。在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之前,除了当时正在教授您的老师外,自己曾最向往、最憧憬与国内哪位著名古筝艺术家去学习古筝演奏呢?您是崇拜于这位艺术家的演奏风格,还是个人的人格魅力呢?
 
 李宜洺:我的启蒙老师是古筝演奏家尹群老师,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师,对我古筝方面的学习影响很大。尹群老师对我的教导是全方位的,通过他的教导,我全面认识了古筝,在跟随她学习的三年之中,我从零基础学习到达到九级的水平,成长得非常迅速。由于兴趣使然,以及我之前电子琴的基础,我学习古筝的进度非常快,尹群老师也很看好我。魏军老师是在陕西筝派非常有建树的一位老师,他笔下著有大量极具参考价值的古筝方面的学术论文,并创作出大量古筝作品。我跟随魏老师学习,对陕西筝派以及秦筝的风格、韵味有了深入的认识与体悟。周延甲先生是我在高中阶段穿插着跟随学习的一位老师,在跟随他学习的过程中,我对于秦筝艺术有了更加细腻而深入的学习,且周延甲老师对我之后的人生道路选择带来了很大帮助。雷华老师是我大学时的专业课导师,她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留在西安音乐学院教学。雷华老师在古筝技法方法,如触弦的角度等以及对音色的要求与认知上,让我有了不一样的领会。总而言之,我的点滴成长与这些老师们的教导是分不开的,我非常感谢他们。
    我最向往、最憧憬追随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周望老师学习。其实,对周望老师的了解要感谢周延甲老师,因为他们是父女关系。同时也是周延甲先生将我引荐给周望老师继续学习古筝演奏的。周望老师作为陕西筝派的传人,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从大的方面说,周望老师的演奏,无论是陕西筝派的作品还是其他作品,她对于音乐、音色的处理都是非常细腻的。从小的方面来讲,我个人对陕西筝派的感情比较深,而周望老师又是陕西筝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因此我非常喜欢周望老师,更加期望能够追随她学习。
    我更加崇尚周望老师的为人,也即是她的人格魅力。周望老师的师德与为人,在业内众所周之。她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艺术家、教育家,不单在专业演奏方面非常出色,那细腻的处理与把握令我非常歆羡,更加在做人及教学方面给我很大感触,令我非常敬佩,并值得我学习。
 
 华音:2005年,您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并成为当届唯一一名公费古筝硕士研究生,师从著名古筝教育家、演奏家周望教授。我们想知道,周望老师的教学理念与演奏风格是否会与之前的老师产生冲突呢?您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成绩是怎样的呢?众所周知,在音乐学院中每项专业的人才倍出,且专业可以说个个优异,那么在您附中这些年的学习历程中,您经常会有竞争的压力存在吗?
 
 李宜洺:周望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演奏风格,较之我以往的学习的确有些许冲突。中央音乐学院真可谓全国一流的音乐学院,我明显感觉到,周望老师,以及这里的所有老师,他们的教学都更加系统化与规范化。其实,严格来讲这并不是冲突,而是一种不同的教学体系。周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从手型到触弦的角度再到每首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的要求都非常细致严谨,许多在我之前学习古筝的过程当中所不曾留意过的方面,周望老师的处理都非常细致化。
 通过我不断的努力与积累,从总体来讲我对自己的成绩还是相对满意的。不同于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一路走来的学生,我是一名跨校生。当时在西安音乐学院我还是比较有自信的,但是,当我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后,我的确感觉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通过更多的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感受,不单是在古筝这一领域,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学习与感悟。就现在而言,我依旧选择沉着稳健的不断拓展、学习与提高。
 我认为是竞争与压力并存大的。中央音乐学院是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每一天每一秒的时间大家都在跑道上奔跑、角逐,来自对手的压力,以及来自学习的压力都是非常大的。然而令我感到最有的压力还是毕业时的一场音乐会,这是我在这三年之中始终存在的精神压力。虽然当时作为总分第一名入学,但来到这里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过去的成绩都已成为过去,时间的车轮在不断将人生翻向新的篇章,我们不应长久的睡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优秀的人实在太多了,我们仍应当不断的努力,多学习、多感悟,不断提高自己。
 
 
 华音:自您迈入音乐学院附中起,一直到大学本科毕业都始终跟随中央音乐学院著名古筝艺术家周望教授习筝,周望老师在教学上与生活上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去对待她的学生们呢?周望老师作为陕西筝派的传承人,一直活跃于国内外乐坛中,自周望老师1979年录制首张代表专辑《秦桑曲》后,可以说为陕西流派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平日的课程中,结合您自身经历来看,周望老师是否也主要传承于陕西筝派的演奏技术、演奏风格与代表性作品呢?在这几年的学习中,您对陕西筝派又有着怎样的见解呢?笔者闻,有些同专业学科的教师或学生,认为周望老师在教学及演奏中过于保守,甚至扼守成规,而对待这样的评论,您持怎样的态度与观点去反驳她们呢?
 
 李宜洺:周望老师留给我的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她对待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细心,一视同仁。一位老师对一些学生非常关心是很容易办到的,但是周望老师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关心都细致入微。不论学生们的个人背景如何、家庭条件如何,以及专业学习的程度高低,她都一样的平易近人,发自内心的关怀每一位同学,并注重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以我个人来说,周望老师在这几年中对我的帮助很大,例如今年举办的首届全国古筝大师班,周望老师是主讲,她我与于秋璇两人一起担任副主讲;再如,周望老师应中国歌剧舞剧院考级委员会之约编著《古筝考级教程》,让我担任她的副主编,参与教材的编写。周望老师在如此之多的机会下注重对我的培养,令我非常敬佩、感谢她。
  在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学氛围中,周望老师的教学是非常全面的,她对各个派别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不光是在秦派,在潮州筝派等其他派别上都具有较高造诣。陕西筝派对演奏者的要求相对较高,针对陕西筝派,周望老师在课堂上对于演奏风格、技术技巧都会有更加细腻深入的讲解。
 通过这几年的跟随周望老师学习,我对陕西筝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承“歌呼呜呜”,兴陕西筝派----周延甲筝乐创作道路的追求及启示》就是对于陕西筝派的探寻与研究。通过学习与钻研我发现,陕西筝派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筝派,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由来是源自周延甲先生在五六十年代,根据当地三大戏曲音乐剧中秦腔、碗碗腔、迷糊音乐,汲取它们的音乐素材,用古筝的语言来创编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这也导致后来有些人质疑陕西筝派并非传统筝派,但通过我的研究,我认为它依旧算为一个传统筝派,它的背景是有着几百年传承的戏曲剧种,因此,其灵魂、其音乐实质依旧是回归传统的。
    这样的观点我曾经听到过。我较为了解周望老师的演奏,其实,她对现代作品的处理与把握也是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的。例如,拿我的音乐会来讲。我的音乐会除有一首传统作品《禅院钟声》以外,其余作品全部都是最新创作的,这些作品周望老师都帮我细致处理过且想法非常新颖。周望老师虽注重传统,讲求基础扎实稳健,但她的教学决不死板。在她看来,古筝艺术若没有传统的积淀,何言创新与突破,而脱离了传统的作品,也会使得大家一头雾水,难以明了,但一旦有了根基与基础,那么今后的发挥与演奏也就变得自如了。这一点周望老师把握的分寸非常好,她既把传统的教学内容传授给我们,又引导我们对新作品不断地探寻,她要求学生必须将各个筝派把握住,了解透,特别是左手的韵味要把握住,把精髓抓住。如果周望老师认为学生对于这些基础内容的所学到位了,她同样会鼓励学生去弹一些新作品、现代作品。因此,关于周望老师在教学及演奏中过于保守,甚至扼守成规的评论,是极为肤浅,极为不负责任的。
 
 华音:笔者了解到,很多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在完成学业时并未直接考取研究生文凭,而是迈向社会,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而我们想知道,以她们精湛的演奏技术为什么不直接计划考研,继而获得更高的学位或更能证明自己水平能力的凭证呢?您是出于什么原因,决定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的研究生呢?如今,社会非常重视文凭,那么您是否也是因为将来工作的需要,才会考取研究生文凭呢?您认为文凭与能力真的可以相提并论吗?那么在工作中后,您认为自己都积累下了怎样的“财富”?
 
 李宜洺:我认为高学位只是一个凭证,它并不是人们证明自己水平能力的必由之路,是否考研归结于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性格。也许更多想要在今后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会选择考取研究生,因为现在一些大专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会强调研究生学历的文凭。而一些想要从事演奏职业的学生,她们的职业或许对高学历文凭的要求并不多。一些本科学生有较强的专业演奏技术,作为一名演奏者并非需要研究生文凭,而更多的是求得对舞台的熟悉程度,积累舞台经验。另一方面是性格原因。有些人喜欢安静,希望虔心修学,不断完善自己,这些人适合继续读书。有些人喜欢展现自己,有表演的欲望,这些人适合踏上舞台,找寻自己。两种不同的道路可供选择。但我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怎样的选择,只要是适合自己,坚持努力的走下去,最终都会达到成功。
    我从小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将我之所学不断延续下去,让知识的河流长久奔腾不息,流芳千古,惠及众人。由于教师的职业理想需要高学历作为支撑,因此我选择考取研究生,这也是支持我一直考研的动力。另外,我自己认为自己的学习潜力很大,仍有更多的地方可以挖掘。因此我不想止步不前、停止学习、放弃继续向前奔跑的脚步去参加工作,而是想要继续不断的学习。而中央音乐学院在古筝教学方面非常出色,教学水平较高,在全国称得上是佼佼者,非常具有权威性,这是我选择中央音乐学院的原因。同时,这里有很多名师,如周望、李萌等老师,她们在全国的知名度都很高,我也希望能够跟随她们学习。因此,基于上述原因,我决定考取中央音乐学院古筝演奏的研究生。
  我在上述提到,考取研究生是考虑到将来的职业需要,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位点亮他人的老师,那么研究生的学历会让我与这一梦想更加靠近。但是出于工作的考虑这部分原因占据比较小的方面。更多的因素依旧如我之前所说,我不愿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我想要更加深入的理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既然从小就选择了这个乐器,在西安从十岁到二十岁有了将近十年的学习,如果有条件接受更加专业化与理论化的教育,却不再精进的学习,半途而废,那么这不是我的追求,也会令我一生都遗憾。
    正如我之前所说,我认为能力与文凭应当辩证的看。文凭只是一张凭证,它并不能充分的代表一个人的水平与能力。很多没有文凭的人,他们的能力仍然是卓越超群的。也有很多具有高学历文凭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相对较低,只能说能力到了一定程度,会有取得相应文凭的机会,但是没有拿到文凭并不能说明一个人没有能力。只要一个人保持一种持久的不断学习的能力,那么我认为这样的人会走得更远,达到更高的高度。
    从09年至今,我在沈阳音乐学院从事本科教学工作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我已经送走了三届大四的学生。可以说,我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等各个方面在这几年中,均有大幅度的提高。我每年都在经历着送老迎新,不断送走即将毕业的老学生,并迎接新的即将入学的学生,每天的教学工作与生活都充满着变化与朝气,这些变化让我不断保持着对这门职业的新鲜感,而积极向上的朝气让我永远充满活力、激情去迎接每一天的挑战,包括帮学生们准备考试作品等工作,让我自身也获得不断的提高,都说“教学相长”,我认为的确如此。这几年教学经验的积累,让我对于每一首作品的理解在不断的翻新、加深,我对于作品的把握及对于音乐的理解,也不断有了新的认识、体悟。这些经验和不断递进的新的理解感悟都是我人生之中最为宝贵的财富。
 
 华音:2009年4月,您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成功举办硕士毕业音乐会,能否透露给我们,关于本次音乐会的一些小插曲呢?主要想通过本次音乐会向在场的领导、老师、嘉宾、家人以及广大热爱古筝艺术、民族音乐的乐迷朋友们分别传达着您怎样的思想与理念呢?同年发行的首张DVD专辑《云起时---李宜洺古筝新作品音乐会》被收录“中国最具影响力青年演奏家系列”,我们想知道,您为什么将这张专辑起名为“云起时”呢?又蕴含着怎样的意义?
 
 李宜洺:这场音乐会从总体来讲非常顺利,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我在现场的切身感受,那是一种在紧张中圆满完成的心情。同时,全新的作品与紧迫的时间带给我的压力也让我印象深刻。这场音乐会中,除一首《禅院钟声》外,其余全部都是新作品,新作品的作者方岽清与方建两位作曲家,他们平时非常忙碌,基本上这些新作品都是在临音乐会举办的一两个月之内才完全将完整的乐谱交给我,这就使得我个人练习的时间非常紧张,与大、小乐队之间的合作时间也是非常紧张的。因此在音乐会之前,我总是感觉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音乐会也是在仓促、紧张的筹备过程中进行的,演出之前我还曾有一些担心,但现场的气氛浓烈,演出过程顺畅,整场音乐会在圆满中落下帷幕,让我的心情难以言表,也令我记忆犹新。在此,我要感谢在这场音乐会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
 我愿借助此音乐会向大家传达一种思想,即:古筝乐器应当植根于传统,并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融入新鲜元素,不断向前蓬勃发展。在整场音乐会之中,我演奏了传统作品与新作品。我希望通过传统作品强调大家对与传统音乐的重视,传统乐曲是几百年遗留下的精粹,我们应继承传统,植根于传统,这样古筝本质与灵魂才不致丢失。而与此同时,我想通过诸多新作品传达一种不断创新的精神,在依循传统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大众需要,随着大众审美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也应当向大家呈现出更多新、好作品。我们要保持这源源不断的创新精神,大胆的想象,使得传统音乐在融合新元素后以其顽强的活力与生命力经久不衰,长久流传下去。
  《云起时》是我整场音乐会中最喜欢的一部作品,也是大家反映较好的一部作品。我想通过引用“云起时”的专辑命名,将《云起时》当作一个主打的作品进行宣传。另外,“云起时”这三个简单的字组合起来非常有意境,构成一幅美丽纯洁的图画,一朵温厚的白云在淡蓝色天空的映衬下,不断上升,缓缓蒸腾,画面柔和美好,大气而有涵养,给人一种缓慢中向上的感觉。一股力量隐约其中,禅意的道出人生的心境。我认为人生亦如这三个字一样,在不断的积蓄力量,不露锋芒地含蓄中不断向上,不断升华,化为一朵最纯美的白云,凝结成独具傲骨的气质,向前不断迈进。当然,这也是我人生的理想状态。
 
 
统筹/编辑:李直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