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青年音乐家 > 正文
张璐为琴所感:古琴让我拥有一颗淡然强大的心
2016-05-01 20:33: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提起古琴,相信大众对之并不陌生,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古琴承载的历史与富含的神韵,被大众所尊崇与珍视,但同时也令大众对古琴艺术产生了一定的隔膜,继而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古琴艺术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古琴学习者、从业者的人数少之又少。那么,在古琴新秀张璐的眼中,古琴与她有着怎样的“感情纠葛”呢?“对于自小学习古琴演奏的我来说,古琴虽庄严却不肃穆,别具一格而不孤芳自傲,它给予我更多的是一种朋友一样的感情,会像伙伴一样与我一同演奏,而不会让我对它产生任何畏惧之情。” 
    改弦易辙 为琴所感 
    张璐自十一岁起学习古琴,时至今日,她与古琴相伴已度过了近十个春秋了。回忆起第一次近距离听到古琴的声音、触摸到古琴时的情景,张璐用了“感动”与“感染”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我从小学习的乐器是古筝,直到五年级时经由介绍,我有幸见到了著名古琴演奏家赵家珍老师,并在赵老师家中第一次近距离的见到了古琴、听到了古琴的声音,素雅、大方的外观,厚重、沉稳的音色,给人以与众不同的清新感与经过历史沉淀的岁月感,仅仅一眼我就被古琴的气质所感染、所吸引,而后开始跟随赵家珍老师学习古琴演奏。刚开始学习古琴时,我对古琴的了解也不是很透彻,但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深入,让我从更多的角度,及更广的深度逐渐熟悉了古琴,感知到了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记者所知,不少学习者在刚刚学习乐器演奏时,兴趣十分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枯燥的基本功练习,让他们渐渐失去了最初的好奇与兴趣,久而久之更是将乐器学习当作是一种负担。就承载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古琴而言,其音色并非给人以唯美的第一印象,曲目大多年代久远,且曲谱更是晦涩难懂,可以说比任何一件民族乐器入门都难,那么对于儿时习琴的张璐又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细数原因的话,是自己的毅力、父母的坚持、老师的鼓励帮助我一路走到今天。无论是学习古琴,或是其它民族乐器都会经历由新鲜到枯燥的过程,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学习古琴第一道关卡就是指法,从右手的勾挑到左手的吟挠,单调的指法练习不仅会磨灭我学习的兴趣,更让我的手指磨出了坑、磨出了泡,我也时不时会产生枯燥与懈怠的心理,但是我又不想放弃,所以一直坚持;当我打退堂鼓的时候,我的父母也会不断鼓励我、开解我,帮助我度过难关;另外,学习古琴时,赵家珍老师也会时常带领我们学生参加一些活动,聆听其他演奏者的演奏,感受古琴音乐,在这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之下,随着自己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平稳的度过这段枯燥、懈怠的过渡时期,之后的学习也变得更为轻松、顺畅。” 
    坚守传统 发展求变 
    古话常讲:古琴知音难求,而现如今大众对古琴艺术产生了一定的隔膜,在他们看来古琴的乐曲很难听懂,即便安稳下一曲听罢,也无法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一场不良的循环,使古琴艺术逐渐离开了大众的视野,退出了大众的舞台。在这种紧迫感之下,一部分琴家坚持尊重古琴历史,也有一部分琴家产生了一定的反思与调整,主张迎合时代的欣赏口味与标准。当记者问及张璐作为一名专业古琴学习者,面对古琴的传承,是如何来看待坚守与变化时,她告诉记者:“我觉得坚守与变化是同等重要的,尊重古琴的历史,保留古琴优秀的传统演奏技法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古琴要想在当代能够有所发展,获得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必须紧跟时代的脚步。古人所遗留的经验与技巧确实十分有用,但仅凭这些来重新复兴古琴文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只是我们前进的基础。所以说古琴事业自身的发展离不开时代的变化,合理的创新会给予古琴更多的新鲜血液,使其更加富有活力,同时也不会破坏前人留下的这块文化瑰宝。” 谈及古琴应该怎样来适应当下时代的需要时,张璐也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前人留下的古琴文化应该得到后人的传承与发扬,但一成不变也会使古琴的发展停滞不前,也要适时地加入其它音乐元素,辅助古琴更好的发展,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抛弃古琴的传统手法与韵律,而是在此基础上衍生出适合古琴的演奏技法与演奏风格。从八十年代开始,音乐学院中就有不少老师及学生在进行以古琴为主要乐器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以至流行音乐所融合的演奏形式,像赵家珍老师演奏的古琴与箫合作的作品《琴箫引》,龚一老师创作的富于西域风情的《春风》,以及唐建平老师创作的古琴协奏曲《云水》,都取得了非常大的反响,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其创新并未改变古琴传统的韵味与风格,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古琴以新的形式展现给大众,起到了推动古琴发展的作用。”

    由琴而衍 爱好古风 
    在记者看来,自幼学习民族音乐的人,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一丝古典情结。与古琴相伴近十载的张璐,又有着怎样的情结与感悟呢?“学习古琴十年来,让我感悟最深刻的不仅仅是古琴本身,更是其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在我看来,古琴是一门能够深化、广化自己学识的一门艺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同时涉及了其它许多门类的学问,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文明中典雅、高洁的文化,以及蕴含着隽永、豪迈的古典诗词,清新、雄奇的国画。习琴之余,我选择了学习国画,并希望以此达到琴与画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学习国画时,我逐渐发现国画的运笔技巧与古琴韵律存有一定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我理解古琴演奏作品,比如学习梅花的画法可以有助于我对古谱《梅花三弄》的理解,包括我去欣赏赵佶的《听琴图》、顾恺之的《斫琴图》等国画的用笔、线条、韵味与风格时,确实可以很好地帮助我更好地体会到古琴的古韵。这些都是我习琴之后才慢慢体会、感悟到的,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正是从学习了古琴之后才让我有了一个由量到质的理解变化。同时,古琴的音色中正而平和,可以理解为淡泊,不疾不徐,在它的熏陶下,我的性情变得更加沉稳,在做人做事上面也受益匪浅。” 现如今,张璐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本科二年级,谈到她对自己的未来怀有怎样的期望时,她非常直白地告诉记者,“虽然我自己对未来没有进行过精心的规划,但我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古琴,更不会抛弃古琴,古琴将成为我未来一切学习与生活最核心的内容。” 但随着学习进度的不断深入,让我从更多的角度,更广的深度逐渐熟悉了古琴,感知到古琴深厚的文化底蕴,古琴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中典雅、高洁的文化,其中更蕴含着隽永、豪迈的古典诗词,清新、雄奇的国画,换言之,学习古琴演奏的同时,也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为直观、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我看来,古琴带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使我增加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淀,我觉得古琴用声音描绘的图景特别丰富多样,比如有一些琴曲是描述古代名著情节的;有一些琴曲是表现古代山川风貌的;还有的则是像《广陵散》这样叙述古代人物事迹,并充满“纷披灿烂、戈矛纵横”杀伐之音的不朽作品,这些都是我习琴之后才慢慢体会、感悟到的,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也正是从学习了古琴之后才让我有了一个由量到质的理解变化,同时,古琴的音色中正而平和,可以理解为淡泊,不疾不徐,在它的熏陶下,我的性情变得更加沉稳,在做人做事上面也受益匪浅。我觉得古琴是一门能够深化、广化自己学识的一门艺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同时涉及了其它许多门类的学问,而从古至今,琴与画一直都是结伴而行,因此,习琴之余,我选择了学习国画,并希望以此达到琴与画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在学习国画时,我逐渐发现国画的运笔技巧与古琴韵律存有一定关系,可以更好地帮助我理解古琴演奏作品,比如学习梅花的画法可以有助于我对古谱《梅花三弄》的理解,包括我去欣赏赵佶的《听琴图》、顾恺之的《斫琴图》等国画的用笔、线条、韵味与风格时,确实可以很好地帮助我更好地体会到古琴的古韵。




相关链接:

青年古琴演奏家張璐個人古琴音樂會圓滿舉行



4月16日晚,青年古琴演奏家張璐個人古琴音樂劇場在耘劇場圓滿舉行。演出曲目豐富多變,風格各異,涵蓋傳統古琴名曲與創作曲目,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意蘊與西方元素、先鋒與實驗。
 
原標題:青年古琴演奏家張璐個人古琴音樂會圓滿舉行

  4月16日晚,青年古琴演奏家張璐個人古琴音樂劇場在耘劇場圓滿舉行。該音樂會以“緘”為主題,將六首曲目裝進信封,以文化故事講述和演奏互相穿插的方式,呈現了一場文化情景式古琴音樂劇場。

  演出曲目豐富多變,風格各異,涵蓋傳統古琴名曲與創作曲目,融合了傳統與現代、東方意蘊與西方元素、先鋒與實驗。新雅樂代表琴歌《詩經·國風·二子乘舟》首先拉開演出序幕,中國古典音樂歌唱家哈輝與洞簫演奏家喻曉慶與張璐合作發聲,血濃於水的兄弟親情隨歌聲與音樂彌散開來,動容全場﹔隨后是張璐古琴獨奏《廣陵散》和《碣石調·幽蘭》,為父報仇未果的悲壯與空谷幽蘭的聲微志遠,盡訴時代流轉下人類共通的情感﹔《空城引》和《泣露·微雨·傷離別》兩首曲目為創作曲目,融合古琴、琵琶、鋼琴、人聲等多個東西方元素,充滿了實驗性與先鋒性﹔最后一曲《流水》古琴獨奏,用不舍晝夜的流逝致敬古琴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創新,也向來到現場聽信的人們告別。返場環節,先鋒大提琴藝術家宋昭與張璐為大家即興為大家進行演奏,大提琴的深沉與古琴的空靈此起彼伏,相互呼應,讓我們看到了古琴寬廣的包容性與未來的無限可能。

  這場音樂會志在創新傳統古琴音樂會的固定模式,增強文化性與戲劇性,將高高在上的王者之樂“古琴”拉到與觀眾最近的距離,真實的呈現它本來的樣子。

  節目單

  《詩經·國風·二子乘舟》

  歌者:哈輝 洞簫:喻曉慶 古琴:張璐

  《廣陵散》

  古琴:張璐

  《碣石調·幽蘭》

  古琴:張璐

  《空城引》

  古琴:張璐 琵琶:李勝男

  《泣露·微雨·傷離別》

  古琴:張璐 鋼琴:鹿堯 人聲:王碩璇 李尚謙

  《流水》

  古琴: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