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经叛道”还是“不落窠臼”?
青年作曲家王斐南——是像她自己的人
记者 孟园
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的《想象的沸点———王斐南跨界作品音乐会》暨首届北京国际电影音乐节闭幕式“年度青年作曲家计划”于去年底完美落幕。此次音乐会中收录的八首作品均来自王斐南近五年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跨界作品,包括《双鱼独角戏》、《倾城》、《别吵醒鬼娃》、《第八宫》、《图腾狼》等。仅听一首首曲名就足以让观众的思维在几个不同的世界中跳跃游走了。作为北京国际电影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王斐南的音乐足够丰富到让观众见识到一场别开生面的“舞台上的电影”。在这场音乐会上,她既是音乐的发源地,又是作品灵魂的起舞者和咏唱诗人。
这位全能唱作人曾在自己独立制作的音乐录影带《大气层斑马》担任全部创作、编曲、键盘和演唱。她的作品融合多元风格,横跨多重领域,包括先锋古典、实验流行、电子摇滚、剧场、视觉等,流 行音乐作品体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融合了北欧电子、英伦轻摇、灵魂乐、民谣以及中国传统音乐等。如此丰富的运用才使得她的音乐有别于单一化的风格发展,而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是因为野性不羁而离经叛道还是不安于存在的窠臼之中呢?
沸腾的想象 导演“舞台上的电影”
作品音乐会以“想象的沸点”为主题,开场的一曲《旧港独角戏》,是一部室内乐加入人声的作品。中英参半的台词旨在向先锋派文学致敬。歌词中有“带着马面具的男孩、双鱼时代、蕨类植物、皮包骨的小羊、向西伯利亚的狼挥手、变成珊瑚的牙齿……”看似毫无关联的意象,却在王斐南个性的想象中出现在同一个作品里。音乐会的两个月前,此作品在丹麦皇家音乐学院受邀上演,也取得了震撼效果。
“从听觉中激发出来的视觉效果”一直贯穿在整场音乐会中。为纽约百老汇的乐团创作的《别吵醒鬼娃》,以万圣节为题,给听者带来了心惊肉跳的感觉,现场演奏家们都带上面具,背景中播放了惊悚片的选段,在视觉上观众就已经读懂了音乐语言的一半;在作品《第八宫》中,大提琴与它的演奏者犹如“双人舞”般在对话,电子音乐又与双人舞者互动,表现内心隐秘而不为人知的东西在思索下达到了一种“狂轰乱炸”的状态;双打击乐与古琴作品《图腾狼》,舞台上摆着架子鼓、马林巴、云锣以及锅碗瓢盆,古琴的文雅在趣味性的怂恿下,也被接上地气儿了……
这场音乐会称得上是青年音乐家的“明星阵容”,汇聚了国内外音乐界的领军者。在音乐会的结尾,王斐南非常感谢这次难得的机会和众多好友的贡献与支持,希望通过这场音乐会结识优秀青年导演一起创作更精彩的作品。这场概念化、风格化的现场影视大餐,让观众在音乐中体会到了别开生面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仿佛是一场长长的预告片锦集,鬼怪灵异、写实武侠、文艺小清新都在其中。
开放派思维 专业化却不单一化
王斐南本科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著名作曲家叶小纲教授,她在美国的发展正是基于留美归来的叶教授为她在技法和思维上打下的基础。“来到美国,我的创作更大胆了!”《旧港独角戏》就是创作于耶鲁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时期,由她自己和来自英美瑞典的好友创作的文字,配合音乐犹如采用了蒙太奇的非凡剪辑手法,已然踏入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境地里。耶鲁开放的环境打开了她的视野,让她更大胆地尝试。王斐南说,“在耶鲁,教授把我们当作作曲家和同行来对待,大大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同学之间的交流也非常直言不讳,真心实意地批评和建议会让彼此激发出新的灵感。她在美国也获得了作曲家陈怡周龙夫妇的很多启发和帮助。
王斐南的才能并不仅限于作曲,她同样充当了歌者和人声表演者,与多角色身份的作曲家刘索拉有相似之处。她对于作品趣味和人文性的思考又与作曲家谭盾不谋而合。2014 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演了她的作品《虚无与达达》,深受谭盾的赞赏。席间,王斐南与谭盾探讨到“20世纪前的作曲家大多表演自己的作品,20 世纪后作曲家和表演者的概念分裂了,21世纪应该把两者再融合起来。作曲家若能够自己来诠释,是对音乐整体的升华。”
实验性的继续 民族却无需刻意
作为海归音乐家的代表,谈到音乐中的民族性,王斐南已经有了从容而深入的思考,“民族性,不用刻意强调,现在大家说到中国音乐常是从一个片面的角度去讲,其实民族五声调式已被世界通用,而我们应更多从文化意识和哲学的角度去表现中国文化。比如《虚无与达达》表面听不出中国元素,但它的内涵和流线性的展开,起承转合中有道教的东西。”她还认为民族乐器也极有开发潜质,例如琵琶这种很古老的乐器,演奏起来却可以很现代,在《倾城》中琵琶俨然成为一个打击乐器。她认为民乐有丰富的表现力,但是要跳出既定的模式,跟时代接轨。
“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而音乐作品又何尝不是?北京电影音乐节的闭幕式音乐会中的曲目既是她对音乐创作的体验,也是紧紧围绕她的生活与思考展开的。她是双鱼座的女生,在表演《双鱼独角戏》;上升星座在“第八宫”———天蝎座……每一首乐曲里都有她精心的设计,“精品意识”是她从头到尾都坚守的信念,每部作品都具有值得细细品味的生命力。舞台下的王斐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大大的眼睛有些像王菲的轮廓,不张扬的美,犹如不小心坠入凡间的天使,有些难以捉摸。她自信而低调、优雅也调皮、魅惑也天真,这些矛盾的元素在她身上浑然一体,似乎可以说明那些“怪诞”想法的来源。
王斐南目前往返于纽约波士顿和北京进行工作学习与生活,在近两年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真正的电影音乐上做些尝试。目前,她正在创作深圳交响乐团委约的大型协奏曲,她给这部作品起了一个“鸟城之画”的名字,依旧是她不走寻常路的思维产物。她坚信:任何新的艺术都会带有前人的痕迹,但真正具有最终价值的是那些饱含个人风格和独创精神的作品。她想做的不是模仿,而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发掘自己内心特有的声音。我们常常会借用很多已经足够熟知的人物或形象来类比新知,只是试图更加形象生动的呈现新知,而当新知独树一帜的时候,她便就是她。无论她的音乐是离经叛道还是不落窠臼,王斐南就是最像自己的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