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新闻 > 正文
潮语歌曲《天顶一粒星》走红背后:传承创新交融,突破地域限制
2021-09-17 01:40:00 发表 | 来源:南方日报

书斋祠堂可能是很多潮汕老一辈童年回忆里温暖的存在。

近日一首潮语歌曲《天顶一粒星》意外在朋友圈走红。这首歌是以潮汕著名同名童谣改编而成。

“井边种瓜,小巷花棚,花下是时乜人家,好像是个旧书斋。”随着中山大学东校园合唱团悠悠吟唱,人们仿佛被带入潮汕文化的旧时光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中山大学东校园合唱团
 

9月16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对话中山大学东校园合唱团指挥郑理、潮语歌曲《天顶一粒星》作词家李立群、作曲家郑伊洋。

郑理告诉记者,这首歌曲走红的背后承载了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潮汕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潮汕音乐人对于传统文化推广的思考,突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共鸣。

谈歌曲缘起:童年回忆成为创作动力

南方日报、南方+:潮汕有一首童谣,名为《天顶一粒星》,与你们的歌曲同名,当时是基于什么机缘巧合而创作这首潮语歌?

李立群:《天顶一粒星》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天顶一粒星,地下开书斋。书斋门,未曾开,阿奴哭爱食油锥………”内容有点无厘头,但感觉好听又好玩,很自然就会背了,留在幼小的心灵,成了童年的一种背景音乐。

我家旧院子里的东南角在清末时期就曾专设了一个书斋供读书之用。后来虽然改为住房使用,但当年的花畦、石阶、门框和主要建筑格局还在,我们仍然称之为书斋,称通往书斋的那个门为书斋门。每当走到书斋门,总会下意识地想到这首歌谣。

加上从小对书斋和传统文人士大夫有莫名的向往。在进行潮语歌曲创作之时,我就希望用母语潮汕话来将这种情怀展现

从创作角度来说,我创作潮语歌曲的时候多采用先有曲后填词的方法。用潮语填词难度数倍于用国语。反之用潮语歌词来谱曲,难度也跟填词差不多。这首《天顶一粒星》就是采用歌词来谱曲的,这是我与郑伊洋第一次合作潮语歌曲,经过不断磨合,最终才有这个成品。

李立群
 

郑伊洋:我是2013年星海音乐学院硕士毕业后,2014年就被引进到今汕头文化广电旅游与体育局直属单位汕头市艺术研究室工作,回到家乡,我就一直很想写关于潮汕特色的歌曲,所以在2014年底我开始构思了我的第一首潮语歌曲《月灯谣》。随后我就陆续写了好几首潮语歌曲。李立群老师给了我很多词,《天顶一粒星》就是其中一首。

它趣味而充满市井气息,让我回想起我的儿时生活。一开始几句就是娓娓道来的感觉,所以我在写旋律的时候也很顺利就一气呵成,把独唱版写出来了。

有缘的是,2015年陈霖老师带领的雅南青年合唱团成立了,团体除了演唱国内外一些经典、流行曲目,同时也有推广潮汕文化的理念,所以我和雅南合唱团在理念上应该说是一拍即合,在陈霖老师的邀请下我加入了雅南,陆续给雅南写了一些潮汕题材的合唱曲。之后,我就把天顶一粒星改编成了合唱曲。

谈歌曲:方言歌曲也可突破地域限制

南方日报、南方+:你们觉得这首歌的特色在哪里?

李立群:这首歌词有点叙事性,在对一种具有古典意味的儒雅生活进行回忆、描述的同时,也表现出一丝失落与怀念。那一句“天顶一粒星”既成为童真远去的象征,又象征着只要记得这些童年的歌谣,我们的童真就不会完全失去,无论相隔多么遥远,总还保留一丝联系。

实际上,相对于英文歌曲,其它语言的歌曲都类似于方言歌,潮语歌曲是方言中的方言。语种和地域会有限制,但这个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我们考虑的是尽可能把内心所感所想真实地表达出来。合唱团这次的演出,让这首歌从某个方面突破了作品自身传播的界限。

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地域题材只要在不可替代的特色上发掘出人性美的亮点,就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越过语言沟壑,照射到更远更广的地方。


 

郑伊洋
 

郑伊洋:这首《天顶一粒星》歌名和我们小时候听到的童谣名字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它从思乡的角度情景化地描述了一位潮人、一位游子想念亲人,想念家乡,想念这位教他演唱童谣天顶一粒星的先生,趣味而温馨。

在改编的时候,我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潮语歌曲能有新的色彩,能被当下青年人乃至更多人接受,那么创作手法就比较重要,所以我在保留传统潮汕方言吟诵的基础韵律上,融合了一些流行歌曲的句法以及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手法,使得它比较亲切清新。

潮语声调是八个声调,还得基本保留它的声调,要不然潮汕群众会听不懂。但又为了使它呈现出丰富的和声色彩,所以有时偶尔几个音得迁就下旋律。

而我对于潮语合唱的风格构想,就是它一定是要比较典雅,优美,古朴,最好能时尚,又要接地气,这样才符合潮汕传统文化本身的特点。后来很多合唱团,包括中山大学学生合唱团(东校园)等都演唱了很多首这一类歌曲,而他们的演绎也很成功。潮汕文化源远流长,潮汕方言源自古代中原汉语,所以它还有待研究、传承与创新。

谈走红:潮汕文化引发人们共鸣

南方日报、南方+:这首歌曲不是第一次演绎,为何近期再次走红?

郑理:上传到视频号上的《天顶一粒星》视频是两年前我带领中山大学学生合唱团(东校园),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的时候录制的。

在来到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全职工作之前,我在中山大学工作,负责行政工作的同时参与合唱团的业务指导工作。在中大学习、工作的15年里,我见证了合唱团的发展,合唱团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我是一个标准的理科生,2006年从广西考入中山大学的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入学后我就加入了合唱团,在合唱团从男低、钢琴伴奏、学生指挥一直成长到指导老师。可以说,我只是误打误撞进了团,硬着头皮成为钢琴伴奏,机缘巧合做了指挥。

2019年初,中山大学东校园合唱团获得广东省教育厅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的支持,要举办两场合唱专场音乐会,我们就将巡演范围定在了潮汕地区。当时我们的演出目录上好的作品不少,但是缺少有潮汕特色的歌曲。《天顶一粒星》是很适合学生合唱的一首作品,我当时就决定把这首歌作为我们潮汕巡演的主打。

这个选曲得到了团内潮汕学生的一致认同,他们也肩负起教会其他团员潮汕话发音的重任。同一个学期,我们在星海音乐厅举办专场演出,这首歌曲也被列入了歌单,网上传播的视频就是这场音乐会的实况。


 

郑理

南方日报、南方+:你不是潮汕人,那为什么会遇上潮汕人?擦出了什么火花呢?

郑理:虽然不是潮汕人,但是身边很多潮汕朋友,譬如汕头市雅南青年合唱团的艺术总监陈霖老师、韩山师范学院的合唱指挥陈楠老师。我跟他们都是因为合唱而结缘。跟陈霖老师认识是在天津大学观摩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时候,天津大学北洋合唱团的任宝平教授介绍我俩认识。陈霖老师是一位特别有干劲的合唱指挥,他当时想在汕头打造一个青年合唱团,也就是现在雅南青年合唱团。

因为我俩都是在广东工作,而且我正好在带着大学合唱团,在业务沟通的过程中,大家就渐渐熟络了起来。陈霖老师多次以白粥、牛肉丸等美食为诱惑,邀请我过来雅南排练、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和雅南的朋友熟识了起来,也会关注他们的作品,尤其是用母语潮汕话演唱的合唱作品。

今年3月,我从中山大学离职前往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全职工作,出于对合唱的热爱以及教学的需要,就开通了一个微信视频号叫做“爱合唱的龙猫仔”,上面有分享一些以前演唱视频、排练的反思以及工作日常。

本周二陈霖老师再次以白粥为诱惑邀请我到雅南看看,我当天落地揭阳潮汕机场的时候,距离乘坐班车还有一个多小时的候车时间,就脑袋一热,打开电脑索性把当年的“天顶一粒星”视频加上字幕上传到视频号上,没想到这几天会有这么大的转发量。

我想,这首歌曲传播的背后应该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潮汕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潮汕音乐人对于传统文化推广的思考,而我和合唱团只是受潮汕传统文化影响的一群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潮语音乐作品涌现。

【记者】沈丛升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