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初愈,如蒙特赦,劫后余生,天命坎坷,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心安处是音乐。日短夜长,去日苦多,苦中作乐,生日快乐,没心没肺,且行且歌,不要相忘于江湖,现场来相濡以沫!
周云蓬“天命之年”生日音乐会将于12月14日在北京举行。与其说这是一场演出,不如说是一个生日party——大病初愈的周云蓬不仅邀请马条、钟立风、山谷里的居民&小娟助阵,更期待与歌迷在现场“相濡以沫”。
从盲人影院到瓦尔登湖
在中国民谣音乐的创作话语从象牙塔内走向民间的过程中,周云蓬似乎不自觉地被赋予了一种身份,成了一名承前启后的传递者。他传递的,正是大学生身上的诗意与文采。
周云蓬九岁时失明,他回忆最后的视觉印象是大象用鼻子吹口琴。显然他其实记住了更多,他了解世间的形状、色彩、明暗,再把它们准确地呈现在诗和歌里。
20世纪80年代末,诗歌热逐渐退潮。物质追求带来的疲劳最适合用大众娱乐来缓解,诗人与理想主义者携手退场。周云蓬却是逆潮流而上的少数派,诗歌、音乐依然牢牢占据着他精神世界的高地。周云蓬的人生经历确实比大多数人丰富、精彩,而拥有更多也害怕失去更多的我们,反倒成了“倒在路旁的清醒人”。
国际盲人节周云蓬聊眼盲
2004年,周云蓬发行了首张专辑《沉默如谜的呼吸》。在《盲人影院》这首自传性作品里,他冷静地把自己的经历描述成一场奇遇式的公路电影,像一个奉行着黑塞的哲学、行脚修行的诗人,浪漫轻松,甚至让生活中的谨慎者觉得不可思议。最后,他回到影院,听完了自己的故事。
现代诗总是在周云蓬的作品中频频露面。在专辑《清炒苦瓜》(2008年)中,他翻唱了好友、音乐人张慧生作曲的作品《九月》,歌词来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派代表诗人海子的同名经典。令人遗憾的是,作品的词曲作者均以决绝的方式离开了让他们悲观的世界,而常以乐观态度看待命运的周云蓬则以自己的风格将歌曲表达出来,唱出一个绝美、悲凉的壮阔世界。
在专辑《牛羊下山》(2010年)中,老周干脆回到唐朝跟李白举杯,探访了杜甫的茅屋。一口气为好几首古诗词谱曲演唱,让这张专辑充满了古典文学气质。在这张专辑的最后,他更加入了获得乐迷追捧的作品《不会说话的爱情》,用自己绝妙的灵感呼应古人。
很长一段时间,周云蓬在云南缓慢地生活,犹如一位隐居高人。2022年,他发表了专辑《瓦尔登湖》,距离上一张专辑《四月旧州》已过去八年。有人抱怨这期间的等待过于漫长,但在老周看来,他找到了自己的瓦尔登湖,在心中的静谧之所从容生活着,不紧不慢地打磨着自己的作品。
瓦尔登湖,周云蓬 - 瓦尔登湖
散文集《瓦尔登湖》的作者亨利·梭罗曾这样表述:“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们身体内的生命像活动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无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用双脚丈量过山河湖海的周云蓬,应该也得到了这样的从容和智慧。
(摘自《光阴如火 只唱一生——中国当代民谣小史》,郭小寒著)
"华语流行音乐坊"系列丛书(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