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凤水的安庆,自古人杰地灵,涌现出了如张廷玉、邓石如、程长庚、陈独秀、张恨水、朱光潜、赵朴初、邓稼先、严凤英、海子等一批批文化、科学名家。
来自安徽安庆的朱灏雅,从小耳濡目染,她的艺术之路也带上了富于个性、勇于尝试、开拓包容的元素。
初踏筝途,立规立矩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典型好学生’。”提起学习道路时,灏雅笑着这样说,“最早学书法,到老师家试课,一脸不情愿;过了两年,又让报古筝班,教室就在楼下,心里更是一千个不愿意,总觉得自己不‘自由’了,没法在课下快乐玩耍了,所以最开始学东西就是单纯的不情愿。”
学琴需要日常练习,父亲定下了一台琴放在家里,待到基本入门、可以自行练习后,上完古筝课的日子里,小灏雅每天就在家练琴。老师规定了每天得练多久,那时灏雅还小,就和写作业一样做,也没有什么偷懒的心思。“只有一次——我记得很清楚——下午五点多,我爸叫我练琴。那会儿正是播一个儿童手工节目的时段,我特想看完节目再练——这又不算偷懒,时间也不少你的。可是我爸不同意,非让我去练琴,就是不松口,我于是很生气,练了半小时闷琴,心里一直想着‘今天电视节目我没看上’。”但这件事让小灏雅明白,那是一个原则、一根红线,到什么点必须去做什么事,不能被自己的欲望所左右。想玩可以,必须先把正事做好。
现在回想起学琴打基础的时候,灏雅说最要感谢父母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有意无意给孩子灌输过“放弃”的概念,就是非常自然地走好学习的过程。不仅灏雅学琴,学书法、学外语、学武术等等都是同理。有的家长会和孩子说,这个你行不行呀,学不学得会,太难就算了;或者看孩子觉得枯燥无聊、懒得练,也算了。还有的家长虽然嘴上不说“算了”,但会说,我先不买琴,在老师那先上几堂课看看,小孩能坚持下来再买琴,这种实际行为也会给孩子透露出‘不学了也没什么’的信号。其实这对于小孩习惯、信心的养成都是不利的。而灏雅的父母从没有说过额外的话,灏雅按部就班地学,每天练习如同吃饭喝水一般平常、自然,直到现在。
(小灏雅在第二十二届安徽省小音乐家艺术节上)
学音乐的孩子,上台的机会一般多些。学了一年多,老师就鼓励小灏雅参加演出。第一次古筝演出,就独自去到外地,节目是和几位小伙伴合奏《渔舟唱晚》。“小孩子可能也没什么怯场的概念,有观众看着说不定还兴奋。但我印象中的第一次上台演奏和台下最大的区别是,我听不见其他人的琴声。”这时,舞台上随机应变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可以用余光看别人,通过手型动作知道曲子到了哪里;也可以在一些气口、段与段的空隙中接上,等等。
灏雅说,也许从那时起,自己随机应变、灵活调整的能力就无意中锻炼了起来,也从上台的经历里树立了一个舞台原则:只要人在舞台上,演出的完成就是头等大事。不论是日常的练功,还是台上遇到临时状况悄悄处理好,都是为这个宗旨服务。
良好舞台习惯和音乐品味的养成,灏雅说一定要感谢她的恩师们,是老师们为她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对她的提问耐心解答,演出前兢兢业业地排练指导,这些在给予她莫大帮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她的人格,告诉她一个好的老师、好的工作者、好的态度和精神是什么样子。“良师益友,相伴一生。我的成长,因为遇见了好的老师,而幸运非常。”
绽放光芒,乐伴青春
琴龄越练越长,音乐逐渐成为灏雅生活的一部分。在中小学时代,每遇到才艺比赛、文艺演出,灏雅都会参加,一有活动老师们也会想起她。“当时的想法很朴素,只是觉得‘学了就用’,既然学这个,那就多上台玩玩呗,也是锻炼锻炼自己。父母也很支持我——只要不耽误学习时间,但他们也不是以拿奖为导向。他们给了我一个比较宽松的家庭氛围。”
在初高中时,学习是主业,但是学累了需要换换脑子,或者心情不好需要排解排解的时候,灏雅就会钻进书房,弹几首曲子“偷偷生活的懒”。“很多年以后,我和我爸聊天,他说他很羡慕我要调节情绪的时候可以弹弹琴,而他们有时候只能闷在心里。当时的我非常震惊,一方面我爸一直是乐呵呵、宽厚大度的形象,在小孩子心里压根不知道大人也有不那么开心的时候;另一方面是我觉得习以为常的一种技能、一种生活方式,可能在他人眼里会是一种幸运、一种羡慕。”从那之后,她和筝的交融仿佛更深了一些。
就在这种“上台纯玩”“弹琴调节”的松弛氛围下,长期保持着年级第一成绩的灏雅,参加了两届全市新年音乐会,领奏学校元旦晚会,参与录制了中央电视台城市形象宣传片,还在市里的少儿才艺大赛以绝对优势拿到了第一名。
(灏雅少年时代演出、义演照)
这时的灏雅,也开始发挥自己的特长,做一些公益爱心性质的活动,在古筝公益课上担任示范演奏,参加敬老义演,还在高考后第一时间,作为安庆广电艺术团成员单位代表,参加了中华骨髓库的公益演出。所有的这些活动,带给了她美好的记忆,也形成了她对文化传播的最初印象。
有的放矢,学无止境
上大学后可以说是灏雅古筝发展的“新高峰”。课余,她有更多更为自由的时间,这时候也是逐渐摸索发展的好机会。
首先,在兴趣的驱动下,灏雅开始看一些古筝名家的演奏资料,老一辈的、中青辈的,他们代表了古筝艺术发展的过去(来源)和现在(前沿),能让灏雅直观地体会到古筝发展的来龙去脉。
其次,活动机会的增多,让灏雅有更多可能去实践自己的一些发现和想法。一些大型活动丰富了她的履历,不断开拓着她的眼界、丰厚着她的经验、增强着她的底气。高端平台的交流,也使她有更多机会接触天南海北的古筝从业者,对行业目前的状况——专业学院里的、社会上的、海外的,都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中央电视总台录制公益爱心晚会)
(在安庆古城七夕节着汉服演出)
再次,对于从前学习的一些遗憾,比如对某些新技法的不熟甚至空白、曲库的单薄单一,灏雅进行了针对性的弥补和修正。“我接触到一些前沿的技法,也接触到一些新写的专业曲目,有些前卫的技法、曲目刷新了我的三观,促使我思考这件乐器多样的可能,破除了我对于古筝的一些stereotype。”
最后,因为本身对理论很感兴趣,灏雅开始阅读关于古筝、古筝教育的论文文章,不断增进知识水平。“比如像《华乐大典·古筝卷》,几本非常厚的书,收录了关于古筝方方面面的论文,对我帮助非常大。当然,音乐表演更偏向于舞台实践,听到一个方法或者理论很有道理,最终还是要去弹一弹演一演,才能真正切身理解。”
(与中国音乐金钟奖获得者、古筝演奏家丁雪儿老师合影)
在整个交流的过程,灏雅要感谢所有教导过自己的人。“授人一句是恩师”,所有这些人和事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她,并且将在未来的筝途上,长久地带给她良好的影响。
学优则师,传道授业
今天的灏雅,已经有教学和舞台辅导的经验。这种经验最初可以追溯到她小时候上课,老师让她帮忙看堂点评,那时的小灏雅觉得自己水平尚浅,诚惶诚恐。后来,遇到古筝同学同好,大家就凑在一起交流心得,有时说说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别人也觉得很有道理。再后来,假期里灏雅去给筝韵乐坊老师们帮忙,指导琴童练琴,短期内接触了不少学生,积累了一些讲解指导的经验。
(在安庆筝韵乐坊指导练琴)
现在,已经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学生希望跟着灏雅学习古筝。在线线下,各地学生考级的通过率一直是100%。她也经常和全国各地的老师们交换经验,不断学习,希望能把课讲得更好。
“我觉得也挺有意思,教学和纯自己学琴有不小差别。我一直认为做一个好老师,不仅要‘肚内有货’,还要能‘倒得出来’,缺一不可。遇到不同性格、不同资质的学生,顺应他们的特点去教学,重要的是‘让对方明白’。”
鉴于此,在2020年生日前夕,灏雅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共同认证的“全国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等级证书”,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体悟教学之道。
以筝载道,任重道远
古筝是中国的古筝,古筝行业的中国市场是非常繁荣的。但在未来,古筝必将走向世界。对文化现象颇感兴趣的灏雅,正在思考“以筝载道”的具体做法,用中国的古筝作为媒介,尝试完成本族文化的传承、交流、推广。
中国文化正在复兴崛起,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之林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前段时间大热的一个视频里,一位外国小伙演奏着《春到湘江》(古筝十级考级曲目),证明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乐器正在走向世界,为更多的人所认识、接触和喜爱。
灏雅曾看过一场演出,是一位古筝演奏家与西乐团合作,演出交响乐版《渔舟唱晚》。有人评论,如果演奏中乐、传播中国文化,为什么要加上一些西化的段落和伴奏,“不伦不类”,损了它的“中国味儿”?对于这种观点,灏雅不能完全赞同。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东西文化在表达和内涵上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照搬面对国人的演出形式,外国人有可能无法理解,他/她很可能因此没有兴趣进一步了解。保留中国文化的内核和特征元素,适当改编,更符合外国人的认知,使他们容易理解、乐于了解,最后自愿充当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未尝不可。
“而且,当下是一个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常态。任何前无古人的想法,只要合法合理,我们都可以去尝试把它实现。在这种尝试中,我们以民族载体去展现外族文化,可以赢得对方的理解和赞叹。
“对我们自身,在这种融合的基础上我们也拓宽了自己的表现力,开发了民族文化的潜力。就古筝来说,实现这些外国作品常常需要人工定弦,有的为了特殊效果,还需要加进一些像拍击琴体等特别的技法,这是只演奏中国作品很难接触到的,也是一个开发脑力、开发想象力的过程。”灏雅曾演出过古筝版《克罗地亚狂想曲》、《加州旅馆》、Rolling in the Deep等作品,从调式调性、定弦,到演奏手法、演出服装,都给了她全新的体验,所以对这一点有着切身的体会。
(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带给灏雅不一样的视角)
灏雅也学西乐,她用小提琴举了个文化交融的例子:“小提琴是西方乐器吧?但《梁祝》是不是一听就是浓厚的中国味,讲的中国故事呢?《梁祝》在那个年代让很多中国人接触到了西方文化,知道了小提琴这个东西。但《梁祝》去到外国,人家一听,用我们的乐器演奏中国故事,还挺好,他们也会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的。”
“不要怕,不要抗拒,不要限定”是她对文化交流与融合试验给出的小tips,“就让世界看到中华民乐的特色,以及无限可能。”
最后,灏雅引了一段她非常喜欢的一位演奏家的评论作结:“站在时代路口,中国的文化早已不仅仅是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它属于全世界。让世界接受国乐,自身要够优秀,时刻凭实力说话。”下一步,灏雅计划在搞好学业的基础上,继续扎实提高古筝技术,通过学习交流,继续加深认识,以备未来之需。
衷心祝愿灏雅以筝载道,走向更高远的未来!
为促进古筝艺术事业的发展,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教育和演奏水平的普及与提高,发掘新一代才华横溢的古筝艺术家,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让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
艺术简介
朱灏雅,自幼习筝,启蒙、受教于安庆筝韵乐坊杨益云、许俊恩师,曾受丁雪儿等古筝名家教导。获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共同认证全国音乐教师资格,安徽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她的演奏,被中国著名古筝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副教授苏畅老师评为“自如、流畅、有气势,未来可期”。
以筝载道,心怀社会,以筝心筝艺投身公益、传播文化。
主要荣誉艺术经历:
2010年1月 全市新年音乐会古筝领奏、合奏
2010年5月 第二十二届安徽省小音乐家艺术节古筝合奏
2011年1月 “渔舟唱晚”许俊师生音乐会古筝合奏
2012年1月 古筝公益教学公开课古筝示范演奏
2012年6月 录制中央电视台城市形象宣传片“山水宜城·人文安庆”
2012年8月 “筝响宜城”大型音乐会古筝领奏、合奏
2014年1月 全市新春音乐会古筝领奏、合奏
2014年5月 “安庆碧桂园”杯第三届全市少儿才艺大赛城区赛区第一名
2017年6月 参加“送你一团火”敬老服务,表演古筝独奏
2018年8月 代表市广电艺术团成员单位参加中华骨髓库公益演出,接受市电视台采访
2019年8月 “风华筝茂”古筝音乐会古筝独奏,接受市电视台采访
2019年10月 “百人国乐盛世弦歌”大型国乐推广活动古筝独奏
2019年10月 “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文化惠民演出古筝领奏
2019年12月 录制中央电视总台“同一个心愿·母亲水窖·大型公益爱心盛典晚会”,被授予“爱心使者”荣誉称号
2020年5月 “中国古筝日·全国优秀古筝节目展演”古筝独奏
2020年8月 安庆古城七夕“情定千年 三生有幸”《孔雀东南飞》大型演出古筝部演奏
2020年12月 德国爱乐音乐大赛中国区决赛金奖、“人气季军”
2021年1月 录制大众日报·山东大学生首届云春晚古筝独奏
2021年2月 第三届中国博鳌艺术节北京总展演金奖
受邀即将赴京,录制中国教育电视台盛世国乐·筝韵天下“建党百年”古筝专场音乐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