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民歌还在——听陈滢竹博士毕业音乐会后记
2025-07-06 11:42: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上一回进音乐厅,还是去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听龚爽的博士毕业音乐会。这回是北京音乐厅,从忙不完的琐碎里抽身,来听陈滢竹的博士毕业音乐会。

近些年,眼瞅着中国民族声乐从繁花似锦百花齐放转而日渐势微,似乎属于中国民族声乐的时代就要这样悄然划过。感叹唏嘘间不禁常常自问:民族声乐怎么了?民族声乐还能撑多久?是否就像夜空中闪亮的星星,其实是在不断燃烧,终究走向熄灭?答案我始终没有想明白,却始终记在心里。虽然这几年,我自己也在离民族声乐越来越远,有大势所趋,也有不得已。

 

 

熟悉的北京音乐厅,熟悉的摆满花篮人挤人的前厅,熟悉的观众蜂拥在音乐会背板前合影的画面,记忆仿佛拉回到2017年,陈滢竹的博士生导师雷佳老师,也是在这座音乐厅里举办了博士毕业音乐会。

那场音乐会还音犹在耳,一晃已经八年过去了,雷佳老师已是雷佳教授,她的博士生也已经站在北京音乐厅的舞台上,为博士学习画一个句点,为歌唱生涯扬一面新帆。嘉宾席上,邹文琴老师在,雷佳老师在,民族声乐在传承,不断地在传承。我想,有传承,民歌就会在。

 

 

因着陈滢竹的这场音乐会要通过大麦售票,便帮她办通了售票的手续,也就与这场音乐会多了一丝牵连。门票销售的很快,观众来自天南地北,汇集在北京音乐厅。

我早早赶到了音乐厅,却没有急于进场,而是一直站在前厅里,感受这久违的氛围。留心听着观众们的交谈,他们从各地赶来,赴一场郑重的约会。观众席里,一位大叔突然坐到我的旁边,不停打着电话,言语之间听得出来他是溜到一楼的,像是和外面的什么人在联络,说可以想办法到一楼坐。

挂了电话他便跟我搭话,想用我手里的票根从楼上带人进来。我先是没有理会,而当他用浓浓的陕西方言跟我说她女儿也是学这个的,在楼上观众席,想让她到一楼近点看,好学习的时候,我把票根给了他。这位大叔可能都说不出“民族声乐”这个词儿,只能用“这个”代替。

为了他女儿在学习的“这个”,为了这么多赶来的观众为陈滢竹演唱的“这个”所爆发出的阵阵掌声欢呼声,我想,有热爱,民歌就会在。

 

 

我和陈滢竹认识多年,但也仅于认识。还是多年前,星海音乐学院贾双辉老师和我推荐,说星海有一个小姑娘很优秀,唱得好,可以到阎维文老师的民族声乐大师班上学习学习。

可没想到,临近开班了,总也没见她的动静。一问之下,竟告诉我时间冲突,来不了了。于是,陈滢竹便给我留下了“不靠谱”的印象,这印象持续了好几年。

也是缘分,她的一个朋友,偶尔兼顾她助理工作的小姑娘来我公司工作,加之从其他朋友那里,慢慢了解到陈滢竹平时的神经大条,以及她的不善言辞、交际,甚至有些社恐,从而拼凑出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陈滢竹,终于打破了我对她“不靠谱”的第一印象。

我想,像我这样以为陈滢竹不靠谱的朋友或许还会有,其实她是把她的靠谱都用在了专业上,用在她的一首首歌一部部歌剧里。我倒是希望民族声乐多一些陈滢竹这样只认谱、“不靠谱”的人,简单一点,执着一些。

我想,有执着,民歌就会在。

 

 

一早的飞机。原本打算在飞机上修改一个音乐剧的唱段,可昨晚的歌声总是萦绕,让我又陷入了怀想和思考。思来想去,还是打开电脑,在空中写下这些文字。此刻,飞机即将降落。

陈滢竹昨晚的演唱我无需多说,从小城电白走出来,星海七年求学,北京多年追梦,在袁东艳、雷佳等许多各个阶段的老师们接力教授下,陈滢竹的成绩有目共睹,早已是中国民族声乐领域一株新秀,未来属于她的天地也会更加广阔。
 




 

祝贺袁东艳老师、雷佳老师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学生,愿陈滢竹保持住自己,就这么“不靠谱”地靠谱下去,把最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最宝贵的歌唱事业中。

民歌还在。希望民歌更好。写什么,怎么写?唱什么,怎么唱?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也必须思考。为无数仍在学习民族声乐的孩子,为无数还在期待民族声乐的观众。

民歌还在,明天会更好。

 

 

尹相涛

2025年7月5日

 


 
来源:周末散文公众号  作者:尹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