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北国的春夏秋冬”~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130周年“基因三重奏”音乐会
2023-03-12 11:26:17 发表 | 来源:乐之翼见

有句看似鼓舞人心实则英雄气短的话叫“不要把世界拱手让人”。改用正向表达,则是“我若光明,世界就不会黑暗”。今晚,境山乐季开幕式暨首场钢琴三重奏音乐会,让大湾区乃至大中华区乐迷对古典音乐的美好年代,抱有原力觉醒般的坚定。“美好年代”一语双关,它既是特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古典音乐的晚期浪漫派,亦坐标当下。境山剧场爆满的上座率、音乐会结束后观众掌声热烈至三次返场……音乐家与乐迷的双向奔赴,一同描摹出高品质室内乐剧场应有的样子。
 


 

有别于境山剧场前四季“忠实原作”的风格,今晚音乐会在“纪念柴可夫斯基逝世130周年”这个大标题下,用改编形式呈现柴可夫斯基耳熟能详的作品,分别是钢琴套曲《四季》,柴五第二乐章,和艺术歌曲、浪漫曲等。这是国内最长寿室内乐组合“基因三重奏”第二次为境山乐季担任首演,第一次是在2020年的10月。

一别三年,“基因三重奏”底色里的那份知识分子的傲娇没变,多了文艺中年的浪漫与洒脱,再加上涉猎改编作曲时必备的学术严谨,日臻完善的他们,身体力行地解释了法国波尔多地区的昂贵红酒、为何要采用多种葡萄混酿的技术。



我听过男中音演唱的老柴艺术歌曲“不、唯独他明白”。由英国作曲家威廉·费尔顿改编的钢琴三重奏版,像是大宴前的开胃菜。不到三分钟的小曲小调,揭示了复杂内心、细腻情感。钢琴部分与原版艺术歌曲的钢伴比较贴合,小提琴唱旋律,大提琴或轮替或加倍,改编技术不复杂,先声虽不夺人,但暖人。

音乐会最吸引我的是亚历山大·戈迪克改编的钢琴套曲《四季》。在境山剧场我已经分别听过巴里·道格拉斯、和罗维弹的《四季》。在琴童都可以摸下来的曲谱面前,音色、句法、速度、幅度……钢琴家所能做到的个性化处理,在钢琴三重奏版本面前,被破圈升维了。突出感受是:1,整部作品的速度大幅度慢下来,更有益于弦乐(旋律)声部的表达;2,钢琴被刻意调律、变成了昏暗迷蒙的音色,具有粘性气质。修养极佳的张佳林教授发挥背景作用,贯彻了“把C位留给弦乐”的戈迪克改编思路,在弦乐拨弦的经过句里,得见钢琴的风采。3,小提琴家张精冶新换的这把琴具有金属音色、音量宏大,与大提琴家宋昭的深沉厚重构筑了“金钩铁线”般清晰的复调。都说瓷器是一场融合了“金、木、水、火、土”的艺术:以金取土,以水和泥,以木取火,以火成瓷……每一步都一气呵成,一不留神就会功亏一篑。聆听戈迪克改编的《四季》,就有这种感觉。无论是“二月狂欢节”的技巧高超、层次丰富,“三月云雀之歌”的色彩单一、气质清冷,还是《船歌》意料之中的分工与意想不到的应和,《十二月》的自由穿行与奇思妙想、达到了顶点。戈迪克和柴可夫斯基在跨越时空的碰撞中,获得了自信。

演完全套《四季》,是很大的体力消耗。本场音乐会一气呵成,不设中场休息。重头戏就是德国作曲家弗里德里希·斯彼洛改编的老柴第五交响曲第二乐章。圆号的著名Solo,分别交由小提琴和大提琴呈现,小提琴化身双簧管、单簧管,在被大提琴追赶包裹着。展开部钢琴的丰富程度,让人联想起总谱弹。这首作品的经典性、可听性、学术性,都有理由让人相信,它值得成为钢琴三重奏的音乐会常见曲目。


古典音乐的从业者,都有弘扬经典的发心。这不止是对文明的尊重与热爱,更是在古典音乐式微的大环境、如何定义自己。让数百年历史的曲谱发声固然重要,把经典从多维角度立体剪裁、旧貌换新颜、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美誉……我读懂了基因三重奏的新目标,他们把趣味高、技术难的老柴作品改编版,引入中国首演,还亲自动手改编了三首,憨腆羞涩地放在了加演部分,分别是舞剧《天鹅湖》之“王子与天鹅的场景”、歌曲“在喧闹的舞会上”、“唐璜的小夜曲”。在钢琴模仿竖琴的桥段,听者预判了编者的预判,果然作曲是看不见天花板的专业领域。无论音乐会主体曲目还是返场曲、都让人耳目一新。相信和我一样、力催基因三重奏把今晚这套音乐会曲目录制成唱片的乐迷,不在少数。

之所以会为“美好年代”这个宏大主题感动,是因为无论境山乐季的主办方、参演音乐家、乐迷,大家都在行动。不被现实打败,而是携手奔赴时代最深处,以自己的方式营造一个美好世界。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为此文作结:“我们首先是善良的,这一点最要紧,然后是正直的,最后——我们将彼此永不相忘。”

 
             (丁翼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