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基因三重奏的深情与青春|乐评
2022-05-01 13:19:00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图片来源:宋昭微博
 

由钢琴家张佳林、小提琴家张精冶、大提琴家宋昭三位昔日中央音乐学院的同窗好友组成的“基因三重奏”今年迎来合作的第17年。4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深情与青春”主题音乐会上,他们奉献了创作时间跨越三个世纪的四部音乐作品,以漫步历史、跨越东西、讲演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收获与感动。

音乐会的开场曲目是基因三重奏改编自巴赫《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乐章,改编的可贵之处在于原作中主奏乐器羽管键琴与长笛,与实际演奏的钢琴和大提琴间并不是简单的对应替代关系,而是依据乐器音域、音色特点重新布局。严谨的卡农织体和工整的声部关系在从容的行进速度下徐徐展开,在保留巴赫原作追求的清新凝练之外又增添了圆融温暖的质感。固定主题转调再现处,钢琴引领两把弦乐器进行了幅度统一、谐和精妙的力度变化,反而在弱奏处使观众的注意力空前聚合,实现了堪称高级的艺术处理。在随后演出的舒伯特晚期作品《夜曲》中,钢琴家张佳林呈现出了舒伯特在晚期钢琴奏鸣曲与艺术歌曲中时常追求的“时间悬置感”,简单的琶音仍具细腻的音色变化,持续的三连音悄然改变着音乐的和声走向,踏板的运用也在为音响增添浪漫的晕染和避免织体浑浊间,取得了恰切的平衡。张精冶与宋昭两位演奏家则在拨奏接力中以差异化的音色和流畅的呼吸构建出只有现场聆听才能捕捉到的层次与空间感,足见默契之深。

演出的最大亮点当属中央音乐学院优秀青年作曲家胡祉璇创作、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风自运河来》。这部以“运河人”“运河景”“运河变”三个视角切入主题的作品化用了大量民间音乐元素,船工号子、京韵大鼓、京剧过门儿的短小动机自然贯穿在作品中,大量民族化的滑音、倚音技巧的加入也充分展示了两位弦乐演奏家的卓越技巧和音乐个性。尤其难得的是作曲家展现出非常纯粹的“重奏思维”,不会让音乐停留在浅显的线性发展中。中段使用现代音乐语汇进行纯美、充分的抒情后,钢琴的左手声部在尾段的戏剧高潮中与小提琴、大提琴融为磅礴持续的音流,而右手声部则模拟出灵动水花般的效果。这是极富想象力的笔触,也是建立在对钢琴三重奏表现形式高度熟稔之上的创造。

对于音乐会的重头戏,也是基因三重奏刚刚录制发行了唱片演绎的贝多芬《c小调第三号钢琴三重奏》,笔者很难再做出什么描述与评价。贝多芬在自己的“第一号作品”里就找到了专属于自己的声音,它像宣言般自我、坚定,即使是离经叛道的惊人笔触,也仍在高歌古典主义的崇高理想。在这样一部真正释放着“健康”气息的作品中,基因三重奏的演奏家纵情驰骋,力量与柔情兼具,严肃与烂漫并存,第三乐章大提琴的充分吟唱和末乐章的恣肆驰骋也许颠覆了许多观众对于室内乐表现力的认知。在人们普遍惶惑于不确定性的特殊时刻,这种艺术体验尤为令人珍视。正如音乐家们在返场加演时奏响张国荣金曲《为你钟情》所传递的,无论青春之音还是深情倾诉,好的音乐永远值得钟情。

高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