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钢琴音乐风格的研究指南
2022-03-09 01:16:00 发表 | 来源:西方音乐评论

钢琴音乐风格的研究

宋复禄

 

导读:对于一个学习钢琴的学生来说,从学琴的第一天起,事实上就遇到风格问题。不同的教材就有不同的演奏风格。不同时代的作品有不同的风格。风格把握不对或表现不对甚至比弹错音或背错谱还严重。因此正确掌握 、理解体现各个不同时代的风格特征尤为重要。——德彪西印象派钢琴音乐风格的探析

 

 每个弹钢琴者不仅要学习如何演奏,更重要的是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演奏。这就好比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文章时,老师一定会强调鲁迅写作的时代背景及鲁迅的生平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容易理解鲁迅凝练简洁辛辣讽刺的文风。所以,我们学习钢琴,不能仅仅只学习演奏的技术技巧,对钢琴作品的风格、作曲家及时代背景的学习也是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内容。按当前普遍接受西方音乐史的划分,钢琴艺术的发展经历了:巴洛克风格时期(1600~1750),维也纳古典风格时期(1750~1820),浪漫主义风格时期(1820~1890或1900),印象主义风格及20世纪近现代音乐风格时期(1900~2000)这样四个主要的风格形态时期。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会在音乐中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法国的作品偏向于雅致;意大利的音乐则更加自由奔放、富于热情;北欧寒冷的芬兰,音乐偏重低沉、浓厚;而炎热的西班牙,节奏明快的音乐中又带点懒洋洋的感觉……此外,乐器的演变、作曲家的个性及宗教信仰等,也会在作品种留下烙印。只有对音乐作品的民族、时代、音乐家本身的经历和性格,甚至乐器的演变有了一定的掌握和学习和以后才能比较正确地把握音乐演奏风格。如果把莫扎特弹成贝多芬或肖邦,那就很滑稽了。越到高程度的钢琴学习,越应该重视对作品本身和作曲家的研究。

 为了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就必须对作品的风格有正确的把握。音乐风格把握错误,在某种程度上比弹错音或背错谱更严重。要想在钢琴上演绎好这些作品,使他既符合时代特征,又符合作曲家的意图,还要演奏者自己的演奏风格,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这必须具有相当扎实的钢琴基本功、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欣赏趣味。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各时期的音乐风格及不同音乐时期的代表音乐家的作品。不要强行背诵或接受音乐风格的变化,而应从理解影响这些风格的一些社会因素、时代背景着手,再到弹奏每个时期的音乐,才能真正领悟音乐。因此对每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把握和理解好,才能弹奏符合每个时期音乐的钢琴作品。

 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是弹好乐曲的关键。风格是作曲家的性情、气质、思想感情、时代思潮和风气等的混合产物,体现在乐句的长短、音色、速度的观念以及踏板的处理中,反映出乐曲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的特点。比如在音色方面,弹奏古典莫扎特作品时,讲究每一个音圆转如珠;印象派德彪西的作品则讲究音色朦胧;浪漫派肖邦的作品则要求音色圆润、浓郁。每个时代的音乐各不相同,同一代、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的创作的乐曲也有许多细微的差别。钢琴曲不同于声乐曲,我们无法从歌词中直接了解作品内容,演奏者应深入研究乐谱上的一切符号,查阅有关文献,并聆听演奏家的录音,正确理解作品。把握风格是处理作品的第一步,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由于某位作曲家的作品被定位在某个时代的某种风格中是有一定根据的,因而不同作品所具有的风格经典化特征是不一致的,演奏者应可能全面收集并深入研究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一切相关资料。如作曲家的所处时的政治历史背景、作曲家的风格及其个性特征、创作背景、创作目的、及表现手法,乐曲的整体布局、力度处理、高潮等处理等,演奏者均须仔细研究,融会贯通。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在指触、力度、踏板、音响、乐句、力度、呼吸、装饰、结构、层次线条、气息等几乎涉及钢琴演奏的所有环节,都相应的做出不同处理。正如赵晓生教授所言;“用不合适的声音、速度、力度、结构处理来演奏一首特定的风格时期的乐曲,是最严重、最不可容忍的‘战略错误’,这比弹错背错谱更糟糕的错误。”

 

 

一、作品风格的研究

 (一)断代研究。即对整个钢琴音乐艺术发展史进行断代风格研究。比如17世纪的键盘音乐风格特点,18世纪音乐与钢琴音乐,19世纪钢琴音乐的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的钢琴演奏技术,等等。

 (二)断面研究。即对各个重要民族、重要国家的钢琴音乐具有代表性作曲家的研究。比如,德奥的钢琴音乐风格、美国的钢琴音乐风格、俄罗斯的钢琴音乐风格、中国的钢琴音乐风格、意大利的钢琴音乐风格、法国的钢琴音乐风格、西班牙的钢琴音乐风格、等等。

 (三)个体研究。即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或作曲家研究。比如巴赫、斯卡拉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斯克里亚宾、德彪西、拉威尔、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梅西安、巴托克等人的创作研究。

 (四)以作品为中心的研究。即以演奏的曲目为中心,将其放到钢琴音乐艺术史的发展中进行细致的综合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作曲家的传记。了解作曲家的生平,是理解作品的第一步。许多著名作曲家的传记均已出版,这对演奏者了解作品的风格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如果演奏者对作曲家的生平完全不了解而指望能够正确理解其作品,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而事实上,多数的演奏者(专业院校学生)所阅读的有关作曲家的传记竟屈指可数,这是多么可怕的现实!

 (二)查阅作品有关资料。任何一部作品都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其创作思想必然受到当时社会、政治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例如古典乐派大师同时又是开创浪漫主义先的贝多芬,当时正处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崇尚人类的自由、平等、博爱,为了这一目标,他终生为之奋斗。因此,他的作品体现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势力的反抗,以及对资产阶级革命的绝望和不甘心放弃对未来美好愿望憧憬的矛盾心理。这种历史背景和人生观无不体现在他的32部钢琴奏鸣曲中。  音乐所要表现的内容很多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尊重原作,意味着要理解作品本身的精神。作曲家的风格不同,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差异。如莫扎特早期的6首《家乡奏鸣曲》,由于大多系1774年作于他的故乡萨尔茨堡而得名。这一时期,18岁的莫扎特再不能以“神童”做幌子来赢得听众的喜爱、好奇和赞叹了。因此,他在其父的督促下创作奏鸣曲,希望这些奏作品能使他到宫廷永久的职务。这6首奏鸣曲充分体现了青少年时期的莫扎特真诚、坦率的音乐特征,并隐约显示出一个人长大成人的莫扎特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作者在故乡淳朴而深刻的生活内容。我们了解这些,也就了解了作品的风格特征。风格和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理解作品特征的基础上,才能掌握作品的风格及作者发出的心声。

 欲理解作品的精神,就必须理解作曲家所处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理解作曲家个人经历及其不同时期的作品。通过对作品背景的研究,揭开作曲家写作时的灵魂状态,探知他之所爱、所恨、所思、所想,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而不至于曲解一部作品。钢琴大师阿劳言:“如果你想要懂得一个作曲家的某一个作品,那么极为重要的便是去研究那个作曲家的全部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得地理解他的语言。”

 为了更全面理解作品,演奏者必须尽量查找有关资料。除了已出版的介绍钢琴作品的书籍之外,网络的发展给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当今的学生已经可以轻而易举地查阅到各种学科详尽的资料,即便如此,仍有许多演奏者不屑花费一些时间上网查阅作品有关的资料。钢琴教学往往是每周上1~2节专业课,如果仅仅依赖教师所讲解的有关作品的内容,那是十分有限的。对于钢琴作品的内容缺乏足够的了解,又如何能够准确、全面地表现音乐呢?有不少书籍对钢琴作品的分析讲解极为细致,甚至对作品的每一小节都进行分析,演奏者不仅要详细阅读这些文献,最好把作品分析的重要提示用铅笔标至乐谱相关位置,这对于准确、细腻地表现音乐无疑具有相当的意义。

 (三)欣赏对比大师的演奏。著名作曲家、钢琴大师拉赫玛尼诺夫言:“学生怎样才能对一个整体的作品有正确的认识?显然最好的办法是听听音乐会上声望不容置疑的权威钢琴家们是怎样演奏的。”当然现场音乐会当然是最佳选择,但大师的音乐会并非时时都有机会欣赏。值得庆幸的是,几乎所有优秀的钢琴作品均有录音资料可供学习、参考,有些作品甚至还有录像资料。这些资料对于演奏者来说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对于熟悉并正确把握作品的风格、情绪及情感表达,并进行细腻地演奏,必定带来很大的帮助。而同一部作品如能对比2~3个以上,尽可能多个版本的演奏录音,对照乐谱,仔细研究他们在艺术处理上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则可听到更多的细节。这在钢琴教学中是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方法。

 (四)分析曲式结构。在研究一个作品中,首先要注意的是曲式结构也不容忽视,知道了曲式结构就能确立全曲的高潮所在,弄清音乐的走向,分清主题副题的发展连接,仔细阅读谱面的所有相关标志,如表情记号、速度标志、调性、分句、踏板标志和反复记号等等。鲁宾斯坦就曾说过“首先要确切按谱上所写的弹奏,如果你已完全如实地做到这一点,却仍感到相加一些或改变一些什么的话,那么你可以这样做”。霍夫曼也曾说“我敢向任何一个弹给我听的人证明(如果他值得一听的话),他所弹的没有超过琴谱上所写的,事实上却远远少于乐谱上所启示的”。对一个作品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充分尊重作者在作品中所要传达的全部信息,其次才是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演绎发挥。

 (五)设计研究整体布局。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音乐片段,而是相互关联并有其整体布局和构思的。找出充分表达一个作品的高潮和与之相关的对比段落,是使一首作品充满表现力并引人入胜的关键所在。所有的艺术表现手段都有其内在的规律,就像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起承转合”一样,钢琴作品通常也有这样的表现途径。一首作品的音乐情绪往往是像海浪一样在不断地涨――落、落――涨的过程中逐步推向高潮的,一首作品的高潮往往出现在这首作品的三分之二处。所以,无论前面的段落如何激越,也要保留一定的力量和激情在高潮处充分发挥,在到达高潮之前的表情记号一定要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