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算法音乐的影响:15秒就能让一首歌走红,同质化却很严重
2022-02-21 10:15:01 发表 | 来源:百家号

这几年,经常会听到一个论调:华语音乐要完了。

原因在于,最近几年的年度榜单或热歌前十名,基本都是网络神曲。比起90年代港乐,00年代的群星璀璨,现在的华语音乐,基本都是短视频走红的网络歌曲。

对于网络歌曲,大部分网友认为是好记又好唱,旋律朗朗上口,就是歌词没什么内涵。当然,不能说这些歌曲不好听,毕竟你初听也会被旋律抓住耳朵。

现在的流行音乐榜单,都是用数字和流量说话,所以每首歌曲的背后,都有算法的影子。


 

 

还记得几年前有一首网红歌曲《学猫叫》吗?那首歌几乎没什么旋律,出来的那年全网播放量高达73亿次,小视频播放量38.5亿次,很多一线明星还要反过来学习这首歌的旋律和舞蹈。

甚至周杰伦的法国演唱会,粉丝也要求他现场唱这首《学猫叫》,那是周杰伦在演唱会上第一次唱别人的歌,网络上是一片骂声。

当时有记者对这首歌进行过专访,发现这首歌的作者、演唱者和唱片公司的老板,没有一个人喜欢这首歌,那只是按照在15秒里创造网络热点的规则产生的产品。

网络神曲的工艺是:写两句上头的旋律,在简短的歌词里加上网络梗,让听众感觉到耳朵的舒服,录音完成之后,就交给运营组。

网上有一些外国音乐人的技术拆解,他们分析了十万首歌曲,发现十几年来,全世界的热门歌曲从风格、音色、旋律到和声,都在变得越来越单调。很多旋律不需要真正的乐器,只要有合成器就可以。词曲创作和编曲越来越趋同,听众听到一首歌觉得顺耳,其实是因为早就听过了。

 

那是否因为如此,华语音乐就真的要完了吗?

著名乐评人郭小寒对此的看法是不一定。他的观点是,现在大众的听歌习惯,都是先从手机刷短视频开始,发现一首歌很多大号都在传,还有不同版本。于是就用听歌软件搜一下原唱听听,不仅自己听,还会分享给朋友听,于是这首歌就逐渐被顶上平台的榜单。

平台再根据算法,继续给你推荐风格和节奏差不多的歌曲,这就构成了听众耳朵里的全世界,为平台贡献了大数据。这个数据,又为内容生产者提高依据,继续生产这个类型的音乐,再去喂养更多的人。

这种数据算法应用下的必然结果,是平台想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收入,与听众的喜好相匹配。


另一位音乐人红料也认为华语音乐并不会完了,他从实践角度分析,以前做流行音乐的成本很高。

在磁带和CD时代,录音棚的硬件设施,以及对歌手乐手的要求,门槛非常高。现在,基本用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实现大半,各种制作软件使得做音乐变成一件非常容易上手的事情。

原来的爱好者,现在可以变成生产者。这种情况导致一方面音乐制作平均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歌曲数量大幅提升。现在很多歌曲都是一个小样,不像以前需要一个完整的伴奏。

不过,这种不太追求质量的音乐,却很适合现在的人收听,现在很少人用音响去听音乐,大多数人都是用手机设备,加上现在的人审美方式是碎片化的,很少有人沉下心去欣赏歌曲里的含义。

 

红料对于这种现象,并没有反对。他认为这样大家都可以来创作,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不能说从网络流行起来的歌曲都是没有任何真实情感的。

就像网络文学出现,不仅没有使得出版完了,反而走出一批网络作家,百花齐放。

乐评人郭小寒说,大家批评音乐平台生产垃圾,这些言论听起来很正确,其实是在发泄情绪而已。

她觉得这个问题本身的判断意义并不大。对于真正的音乐创作者来说,他们无论市场和生存环境好不好,能不能赚到钱或者拿奖,他们都会毫不妥协去创作自己的音乐。

事实上,这几年也有优秀的独立乐队和音乐人推出了好作品,都在网上获得不错的反响。

 

对于真正喜欢音乐的人来说,不听音乐就等于没有吃饭,会觉得饿,所以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新歌。

对于网络神曲,红料还给出了一些补充。比如大家说“15秒高潮”的问题,说这是为了迎合市场制造碎片化,但是十几二十年前的流行音乐,大家反复唱的也就是两三句歌词。

还有现在的歌词听起来总是觉得没内涵,这是因为现在的人对于生活和爱情的看法变了,更喜欢简单直接,所以歌词最好就是平淡直述,虽然听起来没有美感,但容易理解,这些歌曲也跟现在年轻人真实的生存状况有关。

 

     (LD讲故事 /百家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