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在作曲界,你要么成为作曲家,要么啥也不是 | 给青年作曲家一点建议
2021-11-22 13:50:13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文 | 段伯阳

 

 

现如今,专业音乐院校作曲系本科每年的招生名额大概在20至30人左右(听闻某院校为了精益求精,甚至将作曲系每年的招生名额压缩到了个位数),去掉那些非作曲方向的学生,全国音乐院校本科整个一届的作曲学生加起来可能都不到500人。按理说,这些在高考招生考试中经历过激烈角逐、将成千上万竞争对手淘汰掉的青年作曲家们,本已经是精英级别的了(虽然某些因素导致这个“精英级别”包含一定水分,但其整体水平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是:这些同龄人中的精英们,将会面临更为激烈的“内卷”并被二次淘汰,只留下屈指可数的精英中的精英。剩下的大部分人,要么继续在这个圈子里永无宁日地“内卷”,要么干脆放弃,不再涉足学院派作曲的领域。

 

我记得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艺术是一门及格线在金字塔尖的专业。简单解释就是,在艺术这个行业,你要么是天才,要么是庸才。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作曲领域:在作曲界,你要么成为作曲家,要么啥也不是。

 

这话说的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请大家思考一下:当提到一名青年作曲家名字的时候,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无非是他得过什么奖,与某演奏家有过合作,受过什么知名乐团的委约,诸如此类。假如这些都没有,那无论你在专业课上下过多少功夫,平时写过多少作品,根本就是白搭。然而,比赛奖项是有限的,乐团和演奏家也不是天天需要新作品。你要想获奖就得把其他参赛者淘汰,你想要委约就得把其他作曲家挤走。如此一来,就造成了大量作曲家争夺少量演出机会这么一个尴尬的局面。更让人绝望的是:那些获奖的作曲家有了一定经验,很有可能在其他比赛中拿更多奖项;同时,演奏家和乐团也更倾向于和有一定名气的作曲家合作——这就形成了成功的作曲家越来越成功,落寞的作曲家越来越落寞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打破这种格局的惟一方式,前面已说过,就是“内卷”。在这个圈子里,你不去卷,就只有被人卷的份儿。这就好像是分子和分母的关系一样——每一个获奖作曲家背后都有无数落选作曲家,每一个委约作曲家背后都有无数没有演奏机会的作曲家,每一个成功作曲家背后都有无数失败的作曲家做炮灰。

 

当然了,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在“学院派作曲”这个框架之下。如果你压根就对严肃音乐创作没什么兴趣,对参加比赛、寻求委约毫无渴望,那么大可以无视这些“内卷”的现象。写点“活儿曲”,写点自己喜欢但可能不那么学院派的作品,这当然无可厚非。实际上,我个人非常鼓励年轻的作曲家们尽快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音乐道路,这一点即将在下文详细讨论。只不过这样一来,你就得接受自己在无形之中已经成为“分母”的事实。某种程度上说,这其实也是青年作曲家“内卷”的一部分,也就是所谓“躺平”了。

 

综上所述,我在这里给青年作曲家们,特别是还在校园里的青年作曲家们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点,一定、一定要学好“四大件”(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编者注)。只要你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四大件”的基础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高度。你甚至可以不好好写曲子,但是“四大件”绝不可轻视。

 

第二点,疯狂创作,拼命参赛。我希望所有青年作曲家从现在开始,创作的任何一首作品都是带有目的性的。要么是为了参赛投稿,要么是为了委约而作。总而言之,你写的所有作品都是为了争取演出机会而作,除此之外任何创作,包括但不限于应付主课、自由创作、写“活儿曲”等,都应视为无效写作。不要觉得我这话说得太过绝对,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不这么做,机会就要被更能“卷”的作曲家夺走,不知不觉中你就变成了分母。

 

需要说明的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内卷”,实际上对青年作曲家本身是有益处的:从积极的角度看,每一次创作都以参赛的标准去要求自己,这其实是对作曲家的极大锻炼。以这样的状态养成高标准的创作习惯,即便没有拿奖,也会大有收获。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假如你在参加作曲比赛的道路上屡战屡败,感觉自己永无出头之日,这也并非是坏事。这时候你应该尝试着做出改变,要么想方设法调整自己的创作、提升获奖几率,要么干脆“躺平”不玩了,专心做自己喜欢的音乐——而在我看来,这对青年作曲家们而言才是最有意义的:你用实际行动验证了一件自己不适合做的事情,从而在今后的道路上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这时候,与其说“躺平”,倒不如说叫“试错”和“及时止损”。年轻人最大的优势在于容错率高,他们拥有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验证自己到底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相比于捏着鼻子写一堆自己都听不下去的作品去参赛,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音乐道路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时刻不要忘记,“让作品说话”的前提是你的作品能够有机会展现给更多人,然而太多作曲学生连保证自己的作品得以上演都困难,还怎么能“让作品说话”?

 

再次强调:无论结果如何,“内卷”的最终目标是让你能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一名作曲者在自己不适合的领域反复创作不适合的作品,于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浪费,于个人而言则是才华的埋没。“内卷”只不过是手段,通过“内卷”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艺术之路,这才是目标,这也是每一个青年作曲家乃至每一位艺术创作者都应该趁早认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