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古筝协奏曲《风定云墨》:再听《风定云墨》有感
2021-11-01 00:24:54 发表 | 来源:网易

  2005年5月,古筝协奏曲《风定云墨》在北京音乐厅首演。这首作品是由作曲家常平为古筝演奏家吉炜而作。首演时由我国著名指挥家谭利华执棒,吉炜独奏,北京交响乐团协奏。这部作品刚一出世,就得到了业内及听众的一致好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李吉提教授撰文《乐起<风定云墨>后——古筝与交响新作杂谈》对这部作品的铜管乐、古筝定弦与演奏技法、意境与审美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对这部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对作曲家“如此大胆有效地调动铜管乐音响”、“具备一定民族音乐修养”等优点,表达出由衷的赞赏。
 


 

  笔者第一次听到《风定云墨》是好友送的一张名为《颂》的吉炜演奏专辑CD。初听伊始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风定云墨”四字源于我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所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好奇作曲家如何来用颗粒性极强的古筝来表现这首诗的内容与意境,如何来描绘阵阵呼风与绵绵云海。再听觉得该首作品的音乐表现更是耐人寻味。虽然是一首古筝协奏曲,但与其他古筝协奏曲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是一首典型的现代音乐作品,但又保持着中国音乐风格与音响概念。整首作品极富张力和表现力,无论是古筝独奏部分还是乐队协奏部分,作曲家几乎将它们的表现张力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之后再听,结合作曲者本人对作品的说明,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意境,即“对中国文人坦荡超然的思想境界、傲骨清风的人格魅力的尊重,以及对生命、人性、历史、时光的思考与感悟”。这部作品问世已近十年,这十年间不能说多也不能说少地出现了一些古筝作品,但《风定云墨》在古筝作品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这部作品也是笔者最为喜爱的一首古筝协奏曲,再听有感。

  《风定云墨》全曲时长约15分钟,虽然这是一首协奏曲但是全曲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仅靠听觉甚至很难去划分出这首作品的音乐结构。根据音乐材料、速度布局等因素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快速的呈示部、舒缓的中部和快速的变化再现部分。这三个部分衔接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脱节或断裂之感,更没有冗长、炫技之嫌。作品的曲名虽然取自《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内容似乎也是对巨风即逝、浓云如墨、山雨将至、万物肃穆的大自然景象,及前文所说的对中国文人人格魅力的尊重,对生命、人性、历史、时光的思考与感悟。但作曲家最终想表现的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也就是作曲家所理解的“书,心画也”。

  作品一开始就由乐队奏出了一段充满着紧张、不安情绪的音响。随后通过铜管乐的加强使得这种音响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更加浓烈。听众听到此处能被音响所勾勒出来的世界深深吸引。这种吸引不是因为色彩斑斓、悦耳美丽,而是为它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与气势所吸引。也就是说音乐刚一开始就以特别的音响抓住听众,也开门见山地道出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及背景。

  筝以坚定、有力的力度奏出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和弦。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人能从这个和弦中听出《风定云墨》的独奏古筝定弦发生了变化。独奏筝不再是按照以往的定弦模式来定弦,李吉提教授的文章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李教授说到“作曲家特将筝最低音的四根弦依次改定在‘A,降E,降G,降A’,并将这种含有大小二七度和三全音的特定音响和音程作为重要的‘音响实体’或‘主和弦’的概念推出……”。这样的定弦所奏出的音响效果显然与传统的按照中国五声音阶且单一调性排列的古筝有着明显的差异。李吉提教授曾用了“一池春水”和“大雨滂沱”来形容传统古筝定线演奏与《风定云墨》作品中独奏古筝演奏的音响效果,笔者认为极为形象、贴切。

  古筝在干脆利落地演奏前文所述的和弦之后,开始了从低音区向高音区以快速、循环式的演奏。而此时乐队也以一种浑厚的音响承托古筝的演奏,而且音量从开始较弱随着古筝的发展而逐渐加强,终在古筝演奏至这段旋律的高点时,乐队也达到了最强,并完全覆盖了古筝。随后,乐队就在这个力度上对旋律进行了发展。之后的音乐进行和这段有点像,但是乐队并没有把力量释放出来,就是说上述段演奏之后,古筝仍演奏过从低音区到高音区快速的进行,但乐队只是承托着古筝演奏并没有对古筝演奏的旋律进行发展。而此时古筝的旋律也较为收敛,并没有像前述那样一泻千里式的发展。古筝在演奏完一段旋律之后会左手作韵。而此时的乐队也演奏出了一种带有幽玄、神秘的音乐。

  音乐进行到此处会给听众带来一种即模糊又熟悉,似明又暗的感觉。这是因为《风定云墨》虽然是一首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作品,但也货真价实的是个现代音乐作品,作曲家常平也对如何用现代手法来表达传统文化内涵拿捏的恰到好处。说它模糊,是因为此处旋律进行及乐队所描绘出来的音乐色彩给人一种朦胧和确定感;说它熟悉,是因为虽然这是一首现代作品但作曲家是将中国音乐的五声性特征糅合在作品里的,也就是说作品是有中国音乐五声性显现的;说它明,是因为此处古筝演奏是一种旋律向上的,而且乐队也是有音量逐渐加强的趋势的;说它暗,是因为古筝进行是向上但在发展一定阶段的时候会回来,而乐队也是在渐强之后马上收住,并没有推至高潮。此处能看出作曲家对音乐能量的应用是有着较强的理解和把握的,对现代音色技术、音色布局也是有着较深的理解的。作曲家此处是对音乐能量的一种积累,同时对音色的追求给听众带来一种新奇的体验,但音乐又紧扣主题,可谓是一石三鸟!这段音乐过后听众会好奇下一段又会是什么?虽然听众在看完作品名称及简介之后会对整部作品有个大概的认识,但好奇与下一段作曲家该如何用音乐来展示。

  随后古筝演奏了一段带有华彩性质的旋律。这是一个速度较快,演奏手法多变、旋律较长的乐段。在古筝演奏的同时,乐队用浑厚的音响对其进行衬托,等古筝旋律得到比较完全的发展之后乐队用它庞大的音响与古筝展开竞奏。音乐随之也被推向了高潮,一时之间放佛感觉到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又似一位书法大家提笔狂草、挥毫泼墨。音乐的能量在这里被毫无保留地释放了出来,而音乐的张力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显现。

  音乐进入到中段,古筝演奏出似古琴一样的旋律,轻缓、幽静。乐队的演奏也极为克制,弦乐与木管营造出一种幽空、神秘的气氛。李吉提教授提及作品的第三部分时说到“由于这部协奏曲始终并没有采用任何一种主题旋律性写法,而主要是依靠各种现代的器乐性表现手段组织乐曲, 即以特定的音响、音势和音色为主导,所以,我们不可能单凭听觉就找到传统曲式概念中的鲜明的再现部起始”。所以能看出《风定云墨》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衔接是极为自然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浑然一体的。第三部分音乐的动力性与张力较前两个部分加强了不少。作品在结束的时候,古筝又一次奏响了曲始时的和弦,铿锵有力、扣人心弦,随后乐队以坚定有力、干净利落的音响奏出了“主和弦”三个音后,全曲终。

  就作品本身而言里面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它们反映出了作曲家常平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所展现出的作曲技术水平,以及他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这首现代作品给听众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作曲家对现代音乐作曲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并没有随波逐流,也没有刻意地为作曲技术而技术。作曲家所掌握的这些技术是为这部作品服务的,而不是作曲技术凌驾在作品之上。

  作曲家常平的民乐创作从2001年开始。在创作《风定云墨》之前分别创作了《采茶调》(2001)、民族室内乐《七》(2002)、民族室内乐《弦风》(2003)等作品,这些作品都拿过大奖。从这三部作品中也能看出作曲家常平的民乐创作始终实在表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解读。这些作品也为他于2005年创作出《风定云墨》奠定了基础。这部作品也已获得文华奖、得到业内和听众一致好评的成果回报着他的付出。

  作曲界共知民乐作品不好写,写一部好的民乐作品更难。就近几年民乐作品创作而言是相对滞后的,也就是说虽然近些年出现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民乐作品,但这些作品远远没有满足人们对民乐的需求。还有一些民乐作品只是用民乐特有的音响包裹着模棱两可、不知所云的思想。但是民乐作品对我国有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因为民乐作品是我国文化的一种话语、符号和象征。民乐作品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兴衰。因此,我们感谢作曲家常平坚守在民乐创作的道路上为我们创作出这么优秀的民乐作品。更应该感谢对我国民乐创作默默关心并付出的人们。

  最后,笔者想说,中国音乐有着自己的语言,中国的民族乐器也有着自己的语言,我们应该用自己的音乐语言来表现、叙述我们自己的心声。(作者:潘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