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2021-09-17 09:59:16 发表 | 来源:百度知道
音乐艺术与创造,一直是一对密切相关概念。离开创造,音乐艺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创造是音乐艺术的源泉。因此,音乐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往往成为一个评价音乐作品重要的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音乐教育视为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一种手段。 在西方对待儿童艺术问题上强调儿童的“原创”,即将儿童在音乐教育活动上表现出的创造能力的发展视为一个生物发展的过程。正常,健康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如果在儿童出生的早期就注意创造能力的培养将会收到明显的效果。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及创造能力,如果教师有意识运用它来培养,扶植、激发、鼓励幼儿的想象、创造力,那么幼儿就受益匪浅了。


关于幼儿创造力的研究和定义是多种多样,人们比较公认的有两种:一是心理学家斯密士的定义:“积累过去经验,筛选这些经验,联结成新的模式、新的观念或新的结果。”二是心理学家May提出“将新颖带进观念的一个过程”的简明定义。这两个定义比较符合幼儿阶段的创造性的特点。因为在幼儿活动中,这种激发创造性的能力和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或异发奇想的表现,在幼儿身上俯拾皆是,而在幼儿的艺术活动、游戏和思维活动中,思维独特性和创造性也经常显露。

因此,我觉得幼儿的创造力应该描述为:幼儿凭借过去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组,以及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的创造力是不由自主而表现出来的,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幼儿的创造力有什么特征呢?

(一)创造力是每个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都具有的,只是有些人多些,有些人少些,没有儿童不具有创造力的。在很多年之前,创造力被认为是个别人的天赋,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这种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而在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后,经过深入研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发现,“创造力”不仅仅属于所谓的“神童”、“天才儿童”,而是人人都有创造力的潜质,每个儿童都可能具备创造的潜能,知识蕴藏在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潜能尚处于“睡眠”阶段,教育则是完全可能激活和激发每个儿童身上的创造力这一巨大的宝藏。尽管每个人的创造力的大小、程度存在差异,但作为教育者完全能够用有效的教育手段、科学方法、有效的情感激励去挖掘和开拓每个儿童的创造潜能。更重要的是这种潜能一旦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得以开发,每个儿童都能充满信心的面对挑战和困难,人的自主性才能的到更好的发挥。

(二)幼儿的创造力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任何创造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是建立在相应的智力和心理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创造力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脱离幼儿特有的智力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而单独存在。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正处于直观工作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逻辑的思维形式才刚刚萌芽。同时,幼儿还不能进行系统的学习,活动范围又小,因而获得的间接和直接的经验不多,知识积累比较薄弱。这种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背景决定了学前儿童只能进行直观的、具体的、形象的,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的创造,这种创造常见于幼儿的各种极其平凡的活动中,大多脱离实际,带有想象和夸张的成分,不符合逻辑和规则。幼儿的创造只是一些比较简单、低级的创造,没有什么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幼儿的创造力虽不像成人的创造力会拥有多么大的社会价值,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存在价值,相反,它的存在对幼儿成长的贡献极大。



 
音乐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幼儿通过音乐活动能够丰富想象力,提高审美力,并逐渐形成良好的创造心理素质。那么,如何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观念的转变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要让教师明白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样才能在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不至于被淘汰。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开发幼儿的潜能,引导发展幼儿的创造力为目标。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关注到的是眼前,而没有放眼将来,而把幼儿将来可能发展的潜能扼杀掉。教师要做到充分了解幼儿,发现幼儿的闪光之处的基础上,为其创设环境,开发幼儿的潜力。以前教师仅把幼儿掌握了多少个动作,会演唱多少歌(乐)曲,作为衡量幼儿学得好与坏的唯一标准,大大束缚了幼儿的积极性、创造力,多方面,多角度地评价幼儿,领悟音乐教育真正意义,首先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
教师要相信幼儿是有创造的潜能,尊重幼儿点滴创新的想法,理解幼儿稚拙的创造伤口,并能用极大的热情去鼓励幼儿创造的愿望。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幼儿是个能动的主体,培养幼儿敢于创造的精神。明白每个幼儿都有创造力,并不是只有少数儿童所有的专利,给每个幼儿平等的机会。对于先天音乐素质差的幼儿,由于传统的观念的影响,往往被打入冷宫,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他们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束缚了创造的潜能。因此,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认识到幼儿个体能动性,培养幼儿敢于创造的精神,让幼儿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

(二)环境的创设
优化音乐创造性教育的环境,首先是心理环境。幼儿的思维很大程度上受到情绪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教师精神饱满、孩子的情绪高涨;教师急燥粗暴,孩子便沮丧压抑。笑容满面的教师总是和蔼可亲,会使孩子心理稳定,创造性思维也因此处于最佳状态。尤其是一些胆小、内向的孩子更需要多一些关心,多一点鼓励,引导他们大胆参与音乐活动,使他们从成功中获得信心,对他们的进步要充分地肯定,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除了要有良好的心理环境外,还要有多姿多彩的物质环境来吸引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包括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内容,提高孩子的兴趣等等。比如创编节奏,单纯拍手,难免枯燥乏味,换上小铃、响板等打击乐器,孩子的兴趣就提高了。我曾经见习过一位教师在让孩子创编小蛋壳舞蹈动作时,她画了一个拟人化的小蛋壳孤独地在哭,孩子们对小蛋壳产生了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很快编出了许多小蛋壳组成的生活画面,音乐活动十分成功。
环境影响孩子创造的因素之一,换句话说,孩子的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因此,如在欣赏音乐时,教师可以放一些有关音乐内容的图片;用诗歌、散文、绘画、演奏等形式表现乐曲的内容;用配乐朗诵、舞蹈、歌唱等形式表达心中的感受。通过这些形式来渲染环境、引导幼儿,幼儿会很快进入意境,展开丰富联想,边欣赏音乐,边感受乐曲的活动与力量。应该说,这样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活动中的收获远远超出了音乐本身;使每个幼儿心中蕴含着的向往和渴望都可以自由表达,同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所以,教师在每次音乐活动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爱的、宽松的、自由自在、没有压抑感的氛围是很重要的。同时,提供或利用孩子喜欢的教具玩具来激发其创造的欲望、兴趣。

(三)方法的改革
说到教学方法,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奥尔夫,在他的教学体系中提到, 教师仅仅向幼儿提供一些原始性的材料(如最基本的音调、最基本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方法等),教师被要求站在儿童的角度来主持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儿童则主要是通过在范例和教师启发引导下进行集体创作的音乐学习,儿童被要求即兴创编歌词或吟诵韵文;儿童被要求用自己创造的音响和图形来记录自己的音乐,创造自己的“乐谱”等等。通过儿童在即兴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性创造过程,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这种教学方式在音乐活动中给幼儿广阔的思维和想象创造的空间,所用的方法手段也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但是,我们现在实行的教学方法很多仍采取比较传统的方法,实践研究证明,这些方法在培养幼儿创造力方面,确实存在着一些缺陷,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上许多幼儿园正在逐步打破一首歌唱一节课,一个舞跳一节课的局面,逐步向较科学的方法改进。但真正要做好就必须做到:

1.音乐活动选材要与幼儿生活相联系
音乐的灵感来自人们对生活的实践。如果要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就必须让幼儿从生活中去寻找,去感受。如“我的好妈妈”、“办家家”、“我爱我的好老师”等歌曲,都是幼儿在生活中最了解,也是最熟悉的,幼儿在唱这些歌曲时,总是充满纯真的感情。

2.音乐教学活动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能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接受某一信息,完成某一任务。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努力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把音乐与玩耍融为一体,运用唱一唱、跳一跳、玩 一玩、做一做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如音乐欣赏“大象和小鸟”,开始,教师编排了两个节奏、速度、强弱完全不同的音乐让幼儿分别充当“大象”和“小鸟”,在游戏中,幼儿充分掌握了大象和小鸟的形象特征,然后教师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进入课题,孩子们在这节欣赏课中,把“大象”“小鸟”表演得活灵活现,可爱至极。

因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改变了“一人唱,集体跟”的倾向,打破了传统上课的“模式”。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游戏形式。同时,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游戏性越强,越能使孩子自由自在地学习,他们的感情、兴趣、情绪、道德、行为以及活动能力才能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孩子的创造性行为,在充满自由欢乐的气氛中才得以发展。

3.音乐要与其他学科相联系
幼儿对美的追求,不仅反映在对自身的评价上,也表现在对外界一切美的事物的热爱上,那些美的形象、景色,无不引起他们的奇思,遐想。正如一个幼儿看见一朵美丽的花,在他的心中便会发出一种快乐的情趣,他可能会连连叫着:“啊,好漂亮的花啊!”这是情绪的直接表现,这是幼儿的诗,然后呢?他可能会模仿蝴蝶飞舞,这就是音乐,舞蹈,接下来,他便会去画蝴蝶,或者再添上花,添上草,这就是美术。正是各门学科的有机结合,才使幼儿有了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袒露,才使幼儿有了美的感受,才把表现美的情趣的琴弦拨动起来。音乐与其他学科做到有机的结合后,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激发,使孩子能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进行活动,这不但能增强孩子学习的创造的信心,而且开阔了表现领域,为孩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了广阔的天地。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四)注意事项
在新纲要中提到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气的想法中,创造性若隐若现,成人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当孩子一些想法希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敲乱打而兴致勃勃时,我们千万不能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他们,或盲目否定,而应敏感地捕捉创造思维的“闪点”,加以科学的引导,为孩子们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做出决定。成人还应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让孩子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音乐活动的材料、器具,在敲敲打打中激发对音乐活动的兴趣,促进想象力及创造力的萌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