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龚琳娜老师,呼麦可能不是这样
2020-07-27 14:32:18 发表 | 来源:广州马头琴部落

最近,龚琳娜老师在抖音上发了一条所谓“练习呼麦唱法”的视频。

 

 

现实就是,翻车了,打脸了。同时,也很尴尬。大部分的网友,但凡只是懂一点点呼麦的人,纷纷都在呼吁:删除吧。

 

可怕的是,还真有人信了,并且用这个方式去练呼麦。

 

我很少写这样风格的文章。但是此刻,真的挺难受的,我觉得,不得不写。

 

截止至发文之前,龚琳娜老师这条视频的评论6347条,转发2098次,点赞4.5万。

 

我发现有一些带着幽默感的评论:

 

 

 

 

 

 

比较欣慰的是,也发现很多人其实能理解龚琳娜老师这样表达是不对的,他们的评论非常理性

 

 

 

 

 

 

当然,我的大部分蒙古族音乐人朋友们对此都挺愤慨的。大家觉得,这样对“呼麦”错误的传播,亵渎了蒙古族的艺术。

 

我也看到有其他的喷子说,是不是你们都民族情怀重,蒙古族艺术不能给别人去触碰?十八线歌手又是在蹭龚琳娜的流量呢?

 

首先,蒙古人并不是真的很敏感。大部分时候,大家都是与世无争的。但是如果有人去亵渎文化,甚至侵犯到了他们的原则,不懂装懂地伪传播,大家自然是会有一种敏感的意识和责任感——希望去守护艺术的真理。

 

一位蒙古族音乐家告诉我:“很多网友说我们一群人出来‘抬杠’。其实,大部分人只是想表达龚琳娜老师说的呼麦演唱是错误的传播。如果宣传得对,我们是非常高兴的。”

 

另外,我想说的是,尊重呼麦、民族艺术的人,不管十八线歌手还是一百线的歌手,不管有没有流量,都是你不可超越的,也不会屑于去蹭这样的流量,但是就是想要去“发声”。我是一位广东的汉族人,因为采集音乐故事长期接触蒙古族音乐人,我非常清楚,蒙古族是一个有广阔胸襟的民族,欢迎来自不同的地方的朋友学习蒙古族艺术。

 

前提是,一定得有尊重的态度。

 

 

我学过马头琴,没有学过呼麦,但听过很多呼麦作品。在我的概念里,呼麦是自然的、有意境的、高级的并且神圣的。

 

就事论事,不喷个人。我们尊重每一位艺术家的表达方式,但我依旧要表达我的想法:

 

个人觉得,对于呼麦,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解读。但是,作为公众人物本身对大众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引领性作用,在没有研究透彻之前,不要用可能对他人造成误导性的表达在公众平台上进行传播。 呼麦的声音,与大自然契合,一听到呼麦音乐家的演绎,它是非常辽阔自由、有意境的、高级的艺术,并非这种有点类似“呕吐”的声音。

 

传播与表达,还是需要谨慎与尊重。

 

 

在专业的呼麦圈内,还是有很多音乐家在不遗余力甚至不计报酬地用心普及呼麦艺术、呼麦文化、呼麦演唱的科学方式,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和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不要随意被不懂呼麦的流量人物引导。

 

在对整个蒙古族文化艺术的认知上,大众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随着马头琴、呼麦等蒙古族艺术日益受到关注,更多有流量的音乐人和公众人物也开始运用这些蒙古族艺术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他们的一次传播,可能形成的效应非常之大。但是,公众人物并非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能成为教人的“老师”。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好好做一个学生或者聆听者,有这样的更加妥善的姿态,反而更加令人舒适。

 

 

好的传播是雪中送炭甚至是锦上添花,不好的传播就是雪上加霜。

 

对于误解,我有深刻的体会。在某些所谓主流电影里对于蒙古人乃至游牧民族的形象、举止的稀奇古怪、乖张邋遢的呈现,其实就是源自于“不了解的臆想”,然后胡乱表达。作为传播的重要窗口,这样自以为是的审美以及认知也给大家造成了一种误会,有多少外界的人至今依旧用原始的态度看待游牧民族,并且坚定地以为“蒙古人就是鲁莽的、彪悍的”。没有去过草原的朋友,根本无法知道,牧区深处的蒙古人,温柔至深。对于所有尊重蒙古、尊重自然的来客,他们从心灵深处散发出来的友善的气质,足以让我们感动得落泪。

 

在陌生邻域的知识面前,大师和大众平等,千万不要有“迷之自信”。

 

了解透彻,再去分享和传播。这是一种素养,也是一种态度。

 

 阿桐宝力代 /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