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看指挥”,也有门道 ——由“马云指挥交响乐”说起
2019-12-15 03:57:05 发表 | 来源:上观新闻
12月8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周年音乐会在河北举行,马云惊喜现身,最后还在指挥家余隆的盛情邀请下,登台客串了一把乐团指挥!

马云像模像样地指挥起台上的中国爱乐乐团。

 

■本报记者 陈俊珺

近日,一则有关“马云指挥交响乐”的消息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众人关注。

在一场音乐会上,马云受指挥家余隆的邀请,临时登台客串了一把乐队指挥,与中国爱乐乐团一起,为现场观众演绎了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名曲《拉德茨基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最初是为了炫耀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以及奥地利伯爵拉德茨基为国家建下的赫赫战功而创作的。据说,这首乐曲首演时,军官们便主动地鼓掌、跺脚,打起节拍。当代观众对这首曲子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指挥帝王”卡拉扬的精彩演绎。在19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当《拉德茨基进行曲》诙谐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台下的观众情不自禁地附和着节拍鼓起了掌。卡拉扬灵机一动,来了一个“历史性转身”,面对观众指挥了起来。他示意大家跟随着音乐的强弱与快慢来鼓掌,全场的气氛瞬间达到了高潮。从此,这样的互动形式被许多指挥家所借鉴。

关于此次马云的客串指挥,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这一举动对于向大众推广古典音乐颇有意义。也有人发出疑问,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站上指挥台?在乐评家唐若甫看来,只要是对扩大古典音乐受众有益的人,都可以被邀请到指挥台上去。站上指挥台的人影响力越大,大众的好奇心就越大,越有助于古典音乐扩大受众。基于这样的理念,柏林音乐厅管弦乐团曾在音乐厅门口的广场上推出过“寻找指挥”活动,请路人拿起指挥棒“指挥”乐团,希望这种互动能让更多人发现古典音乐之美。

那么,真正专业的指挥在台上究竟能发挥哪些作用呢?其实,指挥在台上不只是打拍子这么简单,他时时刻刻都在给演奏员传递大量的信息,调动他们的情绪,引导作品的进程,并激发演奏员的内在潜力。指挥通过清晰明了的手势,还能减轻乐手数小节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大的空间和良好的心态去表达乐思。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指挥的意义还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排练中。看指挥,对演奏员来说更是一门学问。一般来说,管乐演奏员看指挥的比例远超过弦乐,因为这些声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失误都会直接导致乐曲的瑕疵。

指挥家张国勇认为,指挥的意图不仅通过手势来传递,更多地是通过眼神和表情传递。“我理想中的优秀乐手,是当指挥需要时他的目光已在,所谓心照不宣,心有灵犀,眼神交汇之间,互通有无,彼此意图明确。无论是首席还是普通演奏员,都必须具备此种沟通能力。一个乐队中,这样的乐手越多,乐团素质越高,演奏质量也就越佳。”看指挥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演奏员必须积累丰厚的经验、扎实的技巧,才有意愿、有可能去看指挥。不然很可能看完指挥,音乐进行到何处都不知道,音符也丢了。





马云指挥交响乐

来源:北京日报2019-12-11 08:52:42 
 

昨天,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的马云凭借“马云指挥交响乐”冲上微博热搜。一切来源于一段录制于12月8日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周年音乐会现场的视频。视频中,马云指挥某乐团演奏《拉德茨基进行曲》,他还邀请在场观众跟着音乐节奏鼓掌互动,气氛相当热烈。只可惜,乐团演奏和“马指挥”似乎不在一个点儿上,尴尬满满。

网友们的评论可谓角度各异。有人感叹,频频跨界的马云的确有一定艺术造诣,有人调侃他“凭亿近人”“多财多艺”;有人不解,指挥在一支交响乐团里到底有什么用?也有人质疑,艺术到底该不该为金钱折腰……

视频引发网友质疑的一个“点”在于,人们心中的交响乐,是一门极为专业的高雅艺术。作为企业家的马云,至多只能算是一名音乐爱好者,他能指挥乐团演奏音乐么?

其实,由马云执棒的这一首《拉德茨基进行曲》有些特殊。《拉德茨基进行曲》由老约翰·施特劳斯创作,诞生于1848年。老约翰·施特劳斯第一次为军官们演奏这首作品时,军官们便鼓掌跺脚,随音乐打起了节拍,这个形式逐渐被保留下来。如今,许多音乐会都将其作为结束曲。对绝大部分专业乐团来说,这首时长不过几分钟的作品是必会曲目,暂时离开指挥、“挂自动挡”演奏,并不是太难的问题。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马云的指挥更像是一次“兴之所至”的玩票。

很多网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马云让他们知道了,原来交响乐团的指挥真没什么用,乐手们只看谱子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把控乐团演奏的速度、声部平衡等方方面面的指挥,的确不是谁都能做的工作,而展现在大众面前的音乐会,也从来不是指挥工作的全部,在观众看不到的排练里,指挥倾注了大量心血。去年,杜达梅尔携手柏林爱乐乐团来华演出,两场音乐会的效果可谓惊艳绝伦,但演出前,仅仅几个小节,杜达梅尔就带着乐团反复“磨”了好几遍。而有的人对指挥的“误解”,似乎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交响乐有待被更广泛、更深入地认知。

“多财多艺”“凭亿近人”“有钱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网友留言中,调侃无处不在,更有人“激烈”地认为,对金钱低头是艺术的耻辱。其实,艺术从来无法真正与金钱割裂,“烧钱”的交响乐更是如此。古典音乐不比流行音乐,它归根到底已经是一门相对小众的艺术,很难完全靠市场生存。乐器的购买和维护、曲谱的版权、新作品的委约、巡演的差旅费用等,每一笔都是不小的开支。在欧美国家,古典音乐的市场持续萎缩,商演售票往往入不敷出,交响乐团管理人员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寻找赞助。在国内,虽有政府的大力扶持,许多乐团仍然需要寻找一些额外的资金支持,以便开展有一定艺术水准、体现乐团职业化水平的乐季演出。

乐团为了更好地发展艺术而寻求资助,并不是什么丢人或应该被批判的事;对文化艺术怀有热忱、对社会文化发展愿尽一己之力的机构、企业家,愿意为之付出金钱,首先肯定是好事,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但这当中有个平衡度、平衡点的问题:赞助者如果以此为“筹码”,一时兴起想要玩一把票,很容易被认为是将神圣的古典音乐舞台当作了对艺术欠缺敬畏的个人秀场,难免会被诟病,甚至群嘲;同样,对交响乐团而言,如果一味讨好赞助商,也难免会被质疑失去了艺术本该有的风骨。

马云这一挥,也许是被网友过分解读了,有些网友的评价也过于偏激,但艺术与金钱之间的界限如何划定?金钱到底应该介入到什么程度?确确实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