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小提琴协奏曲之勃拉姆斯的宗教情结
2016-04-30 16:29:09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表现作曲家宗教情结的经典之作。
 此的作曲家宗教情结大多表现为他们创作为数众多的为宗教仪式所用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虔诚,可以庄严,可以热烈,也可以赞颂;但能像勃拉姆斯在其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中表现出来的,以一种五体投地般匍匐在上帝脚下的姿态,却不多见。
让我们从第一乐章听起。    
 音乐一开始,乐队就着手营造着一种神圣的异样气氛:一种庄严的期待,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强的宣示性的乐句,继而辉煌的声响,引出大气而强势的被切碎的第一主题;在木管组一声神秘的宣示后,同样被切碎的第二主题与呻吟声先后出场,交代了事件背景的不堪,紧接着乐队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势,预示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即将发生。  
 宣告大事发生的荣耀落在了饱含激动之情登场的独奏小提琴的身上。像是在形象的演示着大事的发生过程,我们的视线被引向那浩瀚的大海,我们的感觉却像是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搏击,时而沉降,时而浮升;一番跌宕起伏之后,在逐渐平复的气氛中,我们迎来了一个鲜活的被托起在海平面上的朝阳。  
如果推想成立,这是喻指被象征为太阳的耶稣降临到这个充满罪恶的黑暗世界,人类迎来了光明(附件15-9)。这可能与圣经上有关耶稣诞生的记叙不太相符,但耶稣的诞生过程充满了艰险与曲折是不争的事实。耶稣既是上帝指派来拯救人类于罪恶与黑暗的圣子,又是圣父、圣子、圣灵一体三位的神;被信众视为太阳一般神圣的耶稣,其诞生过程,在艺术家的心目中,必是一种充满了神秘色彩、值得大书特书并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因而,采用一种具有神圣美好象征意义的形式(辉煌的日出)来表现它,自是一种上乘和自然的选择。  
 独奏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附件15-10),这是一种由衷的赞美,几乎占用了小提琴从最低到最高的全部音域,来表明一种全身心的崇敬之情,大幅起伏且饱含着溢美之意的音乐语言表明了一种激动和期冀;是呀,曾经的弥赛亚预言,拯救人类于罪恶之中的神终于出现了,在太阳面前,一切黑暗和罪恶都将无藏身之地,人们五体投地,翘首以盼。  
 神秘的宣示声音再次响起,庄严而神圣。听着这种貌似平静实则让人灵魂震撼的宣示声音,不由得不感叹宗教力量的强大;而这强大是来自信徒的崇拜,这崇拜则因为信徒无力自救的境遇。第二主题在强烈的渴求与期待之情中展示了一种无奈,隐约传出的呻吟声暗示了受罪恶污染的灵魂,所受到的痛苦与煎熬(附件15-11)。  
 圣经上关于耶稣拯救人类,并非指经济上的援助,也不是肉体上的医治,而是拯救人类的灵魂。那么,我们听到的呻吟声表现的是哪一种痛苦呢?按照基督教义,人的罪恶是一种对灵魂的污染,是魔鬼撒旦攻击人类的后果;人如果被罪恶污染了,就要依靠神赐给的新心——圣灵,来认识自己的罪恶从而对抗罪恶。信徒在获赐圣灵之后,认识了自己的罪恶,从而感觉耻辱和痛苦,并期望新生,圣灵在人的身体里给人以战胜罪恶的信心和力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比较顺利的理解勃拉姆斯音乐里出现的呻吟声为何物了。  
 在一阵混合着同情与愤怒的情绪发作之后,乐队强奏的第一主题强力出击,显示了一种力量与决心,音乐进入展开部。展开部主要用第二主题的材料展开,苦难之中的人们深陷在痛苦的呻吟与叹息之中;满怀忧虑和同情心的独奏小提琴,势单力薄地去面对强大的乐队,恍如光明与黑暗、圣灵与撒旦的较量。这一较量显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是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洗礼才能见得分晓的事情;呻吟声、叹息声,得到的是饱含深切同情的慰勉及提振信心的激励……,在一声响亮的警示之后,一场痛苦的邪恶与正义的较量进入决战,人们的心灵经受着如炼狱般的煎熬,孤军奋战的小提琴似在经历着刀山火海般的艰难险阻,受尽了苦难和折磨(附件15-12)。  
 我们知道,耶稣是为了人类能够解脱罪恶和苦难而牺牲了自己,但他是上帝的儿子,他能够死而复生,我们在接下来的音乐里似乎感觉到了这样的意味。稍觉温和的乐队全奏第一主题将我们带入再现部(附件15-13),独奏小提琴略显出轻松之情,光明在迎接着人们,连神秘的宣示声音也变得略有笑意。第二主题出现时,是一种柔和的情绪,让人感觉这一切是那么的美好——阳光普照,白云朵朵,甚至隐隐出现的呻吟声也变得像是一种回忆,不再那样强烈。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响乐曲开头部分迎接太阳时的音乐片段,饱含着深意;当乐队再次奏响第一主题时,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天空。在交由独奏小提琴自由发挥的华彩乐段之后,音乐将人们带入一种近乎升华的状态,这是灵魂净化之后的升华,这是一种近乎空灵的意境,引导着人们的视线向着蓝天的深处,景仰那为拯救人类灵魂而做出牺牲的耶稣(附件15-14)。  
 第二乐章。  
 一段长达两分多钟的双簧管独奏,描摹了天堂(或者说是伊甸园)甜美绮丽的风光。应当说,这是基督教最能打动人们心思的重要立足点,那就是能够向耶稣那样死而复活,也能像耶稣那样生活在伊甸园那样的美妙世界里乐享天年。然而这是有条件的,必须相信神、追随神、借助神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罪恶,并痛改前非,修炼成神一样的圣人。于是之后就有了独奏小提琴那饱含虔诚的忏悔和祈求神的宽恕的大段独白。这忏悔是如此的真诚,洗心革面的过程甚至是很痛苦的,然而,在第三段,我们又听到了来自伊甸园的诱惑,这大概就是人们真诚悔过修行的真正动力了。  
 第三乐章。  
 一个人如能抵御魔鬼撒旦的攻击,做一个牢记基督教诲的圣人,该是多么让人心胸舒畅的事情。贯穿整个乐章的轻松快乐的节奏与动人心魄的旋律,却隐含着神圣高尚的情调,坚守教义教规的人们所能享受到的快乐,你感悟到了吗?  
 写到这里,或许你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一大篇文章,都是想让人们相信勃拉姆斯在这部作品里阐述了宗教的理念,难道这不是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吗?我不是基督教的信徒,也没有进过教堂,但就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没吃过猪肉还能没见过猪跑吗?太多的文学、绘画、电影、电视包括音乐作品里大量涉及的有关基督教的内容构成了我们认识这一宗教的表观印象,本协奏曲从头至尾所渲染出的神秘、神圣、庄严、高尚的气氛让我们很自然地进入我们曾经肤浅的接触到的基督教的氛围之中,这就是我们会将勃拉姆斯的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与耶稣的生平和人们的宗教信念相关联的原因。  
 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厚重内涵决定了他们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还有人在排名上,将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列为首位,这恐怕已经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熏陶不同,故而艺术趣味就不会相同。偏爱坦荡光明、大气磅礴风格的人,必然推崇贝多芬;偏爱情深意切、荡气回肠风格的人,必将推崇门德尔松;偏爱哲理性思考的人必将推崇勃拉姆斯;偏爱强烈的忧患意识、激烈的矛盾冲突、富于戏剧性效果的人必将推崇柴可夫斯基。  
 然而,对音乐艺术痴迷的人,必将喜爱各种风格的经典音乐作品。
  
 来源:中国音乐学网  作者:老友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