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评论 > 正文
音乐真人秀别太“抢戏”了
2015-10-26 14:39:03 发表 | 来源:中国文艺网

  “这个歌手到底是谁?”近日,关于江苏卫视音乐真人秀节目《蒙面歌王》中参赛者的真实身份引起了许多观众的猜测。节目中,参赛者戴上不同的假面,分别装扮成“铁扇奥特曼”“莲花”“齐天大圣”“狼牙”等造型以隐藏身份,通过歌唱比拼,获胜者将获得“蒙面歌王”称号并揭下假面。
 
  从《蒙面歌王》的进程来看,参赛者所演唱的大多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目前揭开假面的几位参赛者也个个都称得上是实力唱将。而纵观近年来国内声名鹊起的《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音乐真人秀节目,在精良的制作包装下丰富了电视荧屏,但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相似的景象:一是一些已经具有自己代表作品,已经为人们所认可的知名歌手或实力歌手辗转多个音乐真人秀,甚至有的在这个节目中以导师身份出现,在那个节目中又以参赛者身份出现;二是节目中大多是参赛者通过新的编曲、新的演唱方式去诠释经典老歌,新创作的优秀音乐作品并不多见。江西卫视今年6月推出的节目《超级歌单》更是“直白地”将这两种景象结合起来:每期邀请一位经典原唱歌手发布其心目中最经典的10首老歌,并请4位新生代歌手重新演绎这些经典老歌。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其面对的受众群体广泛而多元,邀请为观众熟悉认可的歌手参加,依托明星效应,收视更有保障;通过对经典歌曲的改编演绎,展示经典歌曲的魅力,突出不同年代歌手对音乐的理解并向经典致敬,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形式。但与这些屡试不爽的做法让音乐类真人秀节目热火朝天相比,国内优秀原创音乐作品、优秀音乐人才的身影,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关注度却显得单薄了许多。
 
  也许有人会说,原创音乐自然有更专业的人去做,那么多音乐院校、那么多词曲作家,能创作的人多得是,何必跟电视节目较真。但笔者以为,电视等大众媒介占据了大量的媒体资源,其在引导观众的艺术欣赏品位、推出优秀作品、音乐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今,电视媒体的娱乐功能被不断放大,音乐的艺术性也在一个个真人秀中被贴上了更多的娱乐标签:转椅子、递话筒、戴假面……各出奇招。但笔者认为,国内涌现的音乐真人秀节目在获得较高知名度和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不应忽略自身的文化属性,应该拿出更多的资源和空间来展现原创音乐,引导人们关注高品质的中国原创音乐及优秀音乐人才,让音乐真人秀节目不仅仅是一场场娱乐“秀”,也能够利用其广大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助力中国原创音乐的发展。(作者:范雪娇)



 

链接1:
 
 
“真人秀”没有情怀 有料也不行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沈仲亮
 
 
【事件】 真人秀节目明星要价之高令人咋舌
 
  【观点】 不警醒就会陷入审丑的恶性循环,挟明星炒热点难逃危机
 
  近日,某娱乐节目曝光了一些真人秀节目中的明星身价,价格之高令人咋舌,也不出意料地再次将明星真人秀置于聚光灯下。明星们在完成了名气的原始积累之后,如何利用或大或小的名气搞点赚钱的“副业”便成了本人及经纪团队的“当务之急”。如今,除了拍广告,明星们更是组团“杀”向了真人秀节目。
 
  外界戏言,明星们既然能躺着把钱赚了干吗非要站着。这种戏谑倒也不无道理。与辛苦地拍戏、发唱片相比,参加真人秀节目似乎更轻松些:简简单单玩点游戏、插科打诨说点俏皮话、再顺便发生点小摩擦……某种程度上,它也折射出真人秀节目竞争的激烈,挟明星、炒热点越来越成为各路诸侯的看家法宝。
 
  其实,明星真人秀在欧美早就流行开来,近邻韩国也已形成了自己的制作体系。明星们不再端着架子,展现自己原初的生活形态,确实迅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而严肃惯了的中国人借此学会放松下来,本也是件好事。但任何事情都要警惕过犹不及、矫枉过正。
 
  如今,全国多个电视台想着法子折腾出各种风格的真人秀节目。一大波人马摩拳擦掌、虎视眈眈,哪个真人秀模式红就往哪里钻。2013年,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都打起了跳水的主意,分别打造出了跳水真人秀节目《中国星跳跃》和《星跳水立方》,不久,高危、走光、低俗、整容等负面消息不绝于耳,甚至出现了释小龙助理溺亡的极端案例。
 
  市场的混乱,原本以为只是草莽时期应交的学费。谁知,国内的真人秀近年来在创新突破上并没有多少长进。现在国内第一梯队的真人秀基本不是原创的,采用的还是买断国外版权形式:《中国好声音》源于荷兰节目The Voice of Holland,《奔跑吧,兄弟》源自韩国的Running man,《爸爸去哪儿》、《蒙面歌王》等等也都是来自韩国。一度,业内人士感叹,“韩流”撑起了中国真人秀的大半边天。当然,中国改编团队也有自己的发挥空间,他们更喜欢在原版里加入一些“冲突性”,制造跌宕起伏的“情节”。这本身就离真人秀中的“真”字又远了一步。
 
  如果看过韩版的《爸爸去哪儿》,你才了解中国版本有多像儿戏,缺少一份真实的力量和现实的教益。而一些唱歌节目被硬生生弄成“感动中国”,正所谓“好声音不如好故事”。最扯的是,明星导师们拼命诱导参赛者叙述故事,自己还装不知情,整个过程就像是演双簧。这些还算是在愉快地玩耍,有些真人秀已经不满足于此,它们需要在一大批节目中搏出位,于是没有冲突“制造”冲突、没有险情“制造”险情、没有危机“制造”危机。迈离“真”字之后,又向“丑”迈进了一步。
 
  一些真人秀制作团队或许已经感受到,很多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大众的兴奋点要被调动起来就要另辟蹊径。让人遗憾的是,这个“蹊径”正被部分误读为“毒舌”、“怒骂”等展现人性之丑、之恶的观赏之路。殊不知,没有情怀,有料也不行。如果不适当调整,真人秀节目很有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最终葬送一个还有前景、不无温情的节目模式。
 


 
链接2:
 
真人秀如何从“秀”归“真” 过度明星化导致节目失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博林
 
 
真人秀如何从“秀”归“真”
 
 
 
  某选秀节目,从海报到Logo再到机位剪辑,几乎和国外原版一模一样。某恋爱节目,男女双方互赠价值数万元的衣裙和首饰。某游戏竞技节目,一位演员为赢比赛背叛队友,事后宣称只是游戏。  
 
  暑期到来,电视台的“黄金时间”也几乎同时来临。早已策划多时的近30档真人秀节目一拥而上,展开收视大战。一众明星“争抢关注搏出位”,让荧屏着实热闹起来。真人秀到底该“秀”什么,又该怎么“秀”?  
 
  跟风之作 难有创新  
 
  2015年堪称真人秀的“井喷”之年,据悉,卫视招商会上推出的真人秀节目就达200多档。令人遗憾的是,众多真人秀节目的模式大都是“舶来品”,原创性节目稀少。比如,依靠更新导师阵容再次成功吸睛的《中国好声音》,原系引进荷兰原版《The Voice》;已经播到第三季的《爸爸去哪儿》,原版节目为韩国的《爸爸!我们去哪儿》,在经典环节上与原版类同。此外,包括《奔跑吧兄弟》《我是歌手》等国内家喻户晓的真人秀节目,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着“外国血统”。引进之外,跟风更是普遍,譬如此前便有《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中国最强音》等系列“国字号”的频频撞脸,而近期又有《极限挑战》《挑战者联盟》《极限勇士》等让人眼花缭乱。真人秀真好似各类“人造美女”,愈发千篇一律。  
 
  南京师范大学影视系教授白小易认为,跟风现象的普遍存在,归根到底还是我国真人秀节目原创能力的短板造成的。“一方面,我国电视节目原创版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不少电视台体制僵化,使得创新缺乏动力。加之大量引进国外节目所造成的冲击,许多电视台宁愿直接购买国外的版权,也不愿花费心思去创新,这导致了国产真人秀节目原创能力不足。”白小易说。  
 
  不过也应看到,随着综艺节目引进机制的不断深化,中国本土制作人员在制作团队中所占的比重已在稳步提升,许多旅游类真人秀的节目选点也从清一色的异域“西洋景”变得注重有本土风味,也更受老百姓喜爱。其实所谓创新,本就是“自己人讲自己的故事”,这就意味着更深层次的本土化和更真实的价值呈现。因此,在跟风引进的同时,怎样实现本土团队的自我创新,既关乎真人秀之“真”,也与电视台自身的长远发展密不可分。 
 
 
过度明星化导致节目失“真”  
 
  综艺节目术语中所谓的“素人”,亦即普通人。明星和素人,从眼球效应来说几乎是高下立见的:这边厢拼脸炫富,那边厢片酬逆天,好像没有了明星,真人便无甚可秀——可这一切果真正常吗?  
 
  事实上,“过度明星化”只是中国真人秀发展初期阶段的一个体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郎劲松认为,从早期的演播室真人秀,到现在的户外真人秀,主打“明星”的韩国娱乐模式被大面积引进中国,但由于中国艺人经纪机制的不完善,少数明星垄断节目、漫天要价成为国内综艺市场一个突出的现象。  
 
  “真人秀节目过于看重明星,尤其是竞争性地砸钱,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白小易说,“艺人的天职本来是艺术创作,这是需要费力气、下功夫的,但现在很多明星艺人奔着高片酬,宁愿选择轻松的真人秀节目,也不愿从事‘正业’,这对于中国娱乐生态的良性运转而言并非好的现象。”  
 
  不仅如此,明星多素人少,也会让真人秀的“真”大打折扣。在节目组精心策划、“影帝影后”扎堆出现的秀场,荧屏中人几分表演几分真又焉能辨真假?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看来,国内绝大部分真人秀节目“缺乏真实感,缺乏纪实的魅力”,因为过多“干预、控制影响了真人秀节目原生的魅力”,这不得不说已经偏离了真人秀节目的初衷。  
 
  不过从积极的方向来思考,明星经济也许只是真人秀发展的一个必经的窄巷。“随着真人秀2.0乃至3.0时代的逐渐到来,以及明星身价的抬高,围绕普通人开展的原创节目一定会越来越多,这也符合市场运行的规律。”郎劲松同时强调,国外真人秀的实验色彩浓厚,常常以窥视人性来获取受众,而在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到现阶段,靠几张明星脸难以持久,该如何吸引观众,跟观众做到精神互动,进而引领观众,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价值导向不容忽视  
 
  说起“教化”,许多娱乐节目的受众多半都有排斥感——我是来轻松娱乐的,凭什么向我“说教”?殊不知,教化不同于说教,且对于真人秀的创作者来说,制作这样的节目一点都不“轻松娱乐”。对于价值观和教化作用的考量,几乎是攸关真人秀节目质量和社会效益的“重头戏”。  
 
  “传播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真人秀节目也是如此。由于受众主要集中于低龄人群,尤其是学生,真人秀的高收视率决定了它影响面广,也即意味着对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必须成为其潜在的责任。以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为例——针对受众的特点,它推出“中华文明之美”栏目,嬉笑之余,也承载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之重。  
 
  “任何电视节目都是具有价值导向性的,很多时候它并不体现为直接的说教,而是在许多细节和话题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郎劲松说,纯粹的娱乐和展现低俗很容易,呆板的说教也并不难,难的是兼顾平衡——既“叫好”,又“叫座”。“调控政策对于业界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会倒逼国内真人秀放弃粗放的砸钱模式,朝着更高阶段发展,节目制作也会更讲究智慧和技巧。”  
 
  “娱乐”固然是娱乐节目之本,然而单纯无意义的娱乐方式,就好比空有热量而无营养的快餐,总不如有价值有担当的“寓教于乐”来得“真实健康”。“相比于明星的隐私八卦,更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生活的,其实还是一些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社会话题,因为这里边是真有价值承载的。”白小易说:“我想这才是真人秀真正的魅力所在。”  
 
  从亦步亦趋到自力更生,从肤浅作秀到返璞归真——这也许是许多中国电视人共同的梦想。“有时候,从头脑发热的狂飙中点一下刹车,目的是让之后的路走得更稳更正。中国的真人秀节目一直在路上,我们需要经历这个过程,然后迎来破茧成蝶的一天。”郎劲松说。
 
 
 
 
 
 
链接3:
 
 
真人秀节目井喷现象 专家:有意思还得有意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黄金子
 
 
今年节目总数将达200档,是去年的5倍
  真人秀有意思还得有意义
 
 
  年年真人秀,今年特别多。特别是进入暑期后,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竞争完全进入白热化阶段。除了每周五、周六的黄金档最受关注的几档重磅节目,平日时段的节目也已经到了应接不暇的程度。有数据显示,整个暑期在各卫视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有近30档,堪称有史以来“最拥挤”的暑期档,据统计,今年真人秀节目将达到200档,是去年的5倍。
 
  井喷的数量背后,不只是繁荣,也存在不少争议。“作假”“作秀”“过度明星化”“过度依赖境外版权”“过度雷同”等问题,便是真人秀一路走来最受质疑的地方。真人秀应该“真”还是“秀”?要“有意思”还是“有意义”?要“收视率”还是“价值观”?日前,随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一纸“限真令”,真人秀节目再度引起热议。
 
  大部分人支持管管真人秀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近日终于“落地”,该文件也被称为“限真令”,涉及真人秀主题、内容、模式引进、制作成本、高价明星、未成年人参与情况、真与秀的尺度等各个方面。《通知》中明确要求真人秀节目摒弃“靠明星博收视”的错误认识,摆脱引进境外版权的“依赖心理”。要坚持健康的格调品位,对低俗有害的真人秀节目,坚决查处纠正直至取缔。
 
  《通知》一出,立即引起各方热议。有媒体从新闻网站截取了500条网友评论发现,其中有71.2%的网友支持此举,他们认为目前真人秀泛滥荧屏,但真正有意义的没几个;也有28.8%的网友认为看综艺节目就是找乐趣,没必要要求太高。
 
  难怪大部分网友认为“真人秀该管管了”。据统计显示,2015年,国内真人秀节目将达到200档,是去年的5倍。粗略估算,如果按一档真人秀一季播出13期、每期90分钟计算,这相当于观众“不眠不休”,也要5个多月才能全部看完。除节目数量呈“井喷之势”,真人秀的题材也几乎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阶段:撕名牌、开飞机、宿军营、比歌喉……五花八门的真人秀场,“模式雷同”的问题如影随形。
 
  真人秀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意义
 
  大部分观众认为,有关职能部门对真人秀颁布“限真令”,还是有必要的。关键是如何“限”?
 
  在知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部分真人秀节目在两个方面存在问题:有的节目为了制造眼球经济,没事找事过度炒作,节目也缺少必要的把控,情节立意不一定具有积极的价值;另外一点,有的节目情节设置过于无聊,纯属为了炒作而炒作。“真人秀节目是娱乐节目的主流,社会影响非常大,它对于保持电视文化的活力确有必要。但是,少部分节目不甚得体,不够适当,对社会的影响可能有不可控的因素。”张颐武说。
 
  针对真人秀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言人表示,大多数节目导向正确、内容健康,而部分节目“有意思”但没意义,总局将通过黄金时段节目备案、各类评奖评优等管理机制,对优秀的真人秀节目大力扶持,对于缺少价值和意义的真人秀节目加以抑制。
 
  简而言之,真人秀不仅得“有意思”,而且得“有意义”。即在娱乐的同时,在追求“笑”果的同时,可以打动人心、引人思考。正如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所解读的,真人秀节目其实可以搭载更多的价值内容,比如可以嫁接历史记忆、人性关怀、人物命运、健身健康、常识教育、职业体验等,为其注入更深远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意义,在体现社会价值的同时获得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事实上,只要肯用心、够诚意,真人秀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完全可以兼而有之。例如当下的一些亲子节目,不仅是“卖萌当道”,而且在节目之外不断引发人们对亲子关系、育人方法的思考和争论。与此相反,一些挑战类节目,不仅是游戏、任务设置够精彩,而且在节目中倡导健康理念、团队精神;一些文化类节目,则通过节目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值得鼓励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