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余隆:我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四分之一世纪
2022-09-27 10:30:06 发表 | 来源:余隆

 

 

 

我与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四分之一世纪

 

余 隆

中国音协副主席

中国音协交响乐团联盟主席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委员会主席

 

虽然很遗憾北京国际音乐节无法在今秋与观众如期见面,但历经四分之一世纪光辉历程的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庆祝与纪念活动仍将继续。人们常用“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的流逝,这样的表述在年轻人看来是不会有感觉的,只有当一些事物、一些数字真的提醒着我们,时间已经过去很久的时候,才会驻足回首、感慨万千。

 

9月21日,北京国际音乐节在京举办媒体见面会,余隆宣布第25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将延期举办。图为艺术家们在媒体见面会上

 

9月24日,礼赞新时代——原创优秀交响作品展演音乐会致敬北京国际音乐节25周年,余隆执棒中国爱乐乐团演奏交响音诗《千里江山》

 

1997年,我33岁,结束了在德国的留学、回到北京。可以说是年轻气盛、意气风发,也可以说是某种意义上的“无知无畏”,就是想要做一些事情,在我熟悉和喜爱的音乐领域,尝试一些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于是就和几位朋友尽情畅想着对未来的憧憬,当时的一个念头就是:有没有可能,在北京这个全国文化中心,办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音乐节?1998年3月,一份关于创办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意报告得到了当时文化部和北京市主管部门的批复,随后,1998年10月,第一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举办。

 

1998年,余隆在发布会上讲述北京国际音乐节的标志

 

筹备第一届音乐节的很多细节,包括策划项目、邀约艺术家、签订合同、敲定场地,甚至是安排各个艺术团体的食宿、接待,现在在我的脑海里还清晰得像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一转眼,竟然已经是将近25年前的事情了。我从一个30出头的青年指挥,变成了一个即将步入花甲之年的指挥家和艺术管理者。我觉得,说自己把人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25年献给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应该不算夸张,同时我也由衷地认为,有音乐节陪伴的25年,是非常幸福的。

 

这25年,北京国际音乐节一直初心不改,坚持用最高的艺术标准、最职业化的运营机制、最前瞻性的艺术理念,搭建东西方音乐、乃至中外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可以说在全方位引领行业、开风气之先。我们邀请阿格里奇、斯特恩、巴伦博伊姆这样的艺术大师和柏林爱乐、纽约爱乐、巴黎管弦乐团等顶尖艺术团体造访北京,实现了无数乐迷近距离感受这些以往只能在唱片中听到的艺术家的舞台风采。

 

2001年,音乐节首次开启“委约模式”,至今已有超过20部委约作品在音乐节上演。我们坚持认为,一个艺术机构有责任推动和助力当代音乐创作,让古典音乐艺术时刻与当下同频共振,潘德列茨基、菲利普·格拉斯、谭盾、陈其钢等中外作曲家们的精彩创作,为音乐节增添了最独特的艺术风采。音乐节委约作曲家周龙创作的歌剧《白蛇传》更是获得了普利策音乐奖,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创造了华人音乐家的历史。

 

2002年,音乐节首度提出“中国概念”,二十年来坚持不懈地用音乐这门跨越国界的语言讲述着中国故事,让世界聆听中国、了解中国。我们为黄自、丁善德、谭盾、叶小钢、陈其钢、郭文景、邹野等杰出的中国作曲家举办音乐专场,告诉所有的观众,要珍视我们自己的、我们身边的音乐大师。同时对于民乐、戏曲、少数民族音乐等中国音乐形式,都进行了富有创造力的展现和推广,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05年,我们实现了瓦格纳的鸿篇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在中国的历史性首演,还上演了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肖斯塔科维奇的多部歌剧杰作,填补了中国歌剧舞台的空白。

 

2018年10月26日,第21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上,余隆执棒杭州爱乐乐团,携手马友友、吴蛮等演奏赵麟创作的琵琶、大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逍遥游》

 

一直以来,我个人和音乐节都在坚持传递一个理念,那就是“音乐节,不是单纯的汇演,不是简单地把许多台演出集中在一个时间段里”,它一定要有自己的理念,要有明确的主题。所以才有了2011年演出音乐家马勒的全部交响曲,以及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仍然隆重纪念贝多芬的一系列策划,更产生了2016年以来,我们在北京三里屯进行的以“新锐单元”版块为代表的一系列前沿舞台创新与探索,包括浸没式歌剧、虚拟现实歌剧、迷你歌剧和声乐剧场等。只有不断尝试、勇于创新,拒绝自我重复,同时坚持艺术标准,才能保证音乐节有持续的生命力,跟上时代、并且引领时代。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拉近古典音乐与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距离,从演出场地到表现形式,都力求多元,贴近现代的都市生活。

 

此外,就是我总在强调的——给年轻人机会、给年轻人舞台。因为我自己就是在前辈们的关怀和支持下成长起来的,如果没有前辈、师长们的支持,也不可能有我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创办新年音乐会,后来又创办音乐节这些事情。我知道20岁、30岁的音乐家们有多么强烈的冲动去创造、去展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领域中最宝贵的财富,所以音乐节25年来坚持给青年音乐家充分的展示机会,他们中的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舞台,成长为如今乐坛的中流砥柱——这里面就包括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邹爽,在音乐节的众多项目中,她展示了作为优秀导演的功力和才华。我们还通过设立“BMF青年音乐家奖”,将“鼓励年轻人”作为一种制度、一种传统,让中国音乐人才的储备更加强大。我坚信,年轻一代会比我们更出色。

 

只是粗略地进行一下回顾,我们就发现音乐节做了这么多的探索,积累了这么多宝贵的经验,我想这不止对于音乐节,对于中国的文化艺术行业来说,都是值得总结和珍视的。感谢每一位登上音乐节舞台的艺术家,用自己卓越的才华为音乐节留下难忘的回忆,比如潘德列茨基大师,大贺典雄先生,包括刘德海大师,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在音乐节的历史上,在观众朋友们的心中,他们的舞台风采永不褪色。

 


图片来源:北京国际音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