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杨慧 杨捷|中国声乐的奠基者之一——忆我的父亲杨比德
2021-09-23 11:15:36 发表 | 来源:人民音乐杂志



杨彼得先生

2020年11月3日,我亲爱的父亲,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杨比德(杨彼得)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其实,父亲从90岁起便经常进出医院,但每一次都能平安归来。这次我们也希望有奇迹发生,但噩耗最终还是到来了。他的去世令亲人和音乐界的朋友们扼腕痛惜,好友们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着哀悼之情

1927年,杨比德出生于北京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唱诗班的音乐深深地吸引并引导他走向了音乐之路。他与我的母亲、女高音歌唱家魏秋荣于1948年双双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在校期间,他雄厚饱满的男低音得到俄罗斯专家库克琳娜的高度评价。1952年,父亲毕业留校任教。1955年,参加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比赛,获“古典歌曲”比赛奖;后又先后参加捷克的“布拉格之春”和苏联等地的巡回演出。1956年,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1958年父亲在天津(原中央音乐学院建校处)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这在当时的声乐界是个很重大的事情。后又相继在国内外举行独唱音乐会,他的歌声给那个年代的人们留下来了无数美好的回忆和激励。1972年他又调任总政歌舞团任教并担任独唱演员。1984年父亲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任教,担任音乐系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84年,在中央电视台与指挥家李德伦先生合影
 

20世纪60至80年代,父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台、河北广播电台、中国唱片公司等地录制了《伏尔加船夫曲》《木棒之歌》《拖拉机手之歌》等数十首歌曲;很荣幸的是,我(杨慧)为父亲伴奏了其中一些歌曲。

 

一、卓越的歌唱家

父亲在17岁时便已在北京亚斯礼堂担任独唱。在70年的艺术生涯中,作为一个声音浑厚、极具张力的男低音,他还善于使用弱声与假声技巧,成功地演唱了不同类型的作品,如歌曲《伏尔加船夫曲》《跳蚤之歌》《黄河颂》《码头工人歌》《波斯恋歌》《祝福你,森林》《牧歌》《孤儿》等以及“诽谤造谣”“他从来没有爱过我”等歌剧唱段。

父亲的演绎具有深刻的戏剧性和思想性。例如,他演唱的《跳蚤之歌》活灵活现,拿捏得十分到位。他认为,这首歌在讽刺诙谐中含有严肃,笑声中藏着愤怒。如果只强调发笑的一面,艺术上则显得浅薄,而过分拘谨严肃又使之刻板,达不到讽刺效果。每一次笑声都包含着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含义,绝无雷同之处。冷笑、苦笑、恶笑或欢笑以及胜利的笑。①

 

 

1986年,在天桥剧场“世界名曲音乐会”,演唱的“跳蚤之歌”,演出后和他的歌唱家朋友们合影,分别是,前排左起:罗魏、金铁霖、杨洪基、张亚伦、刘捷;后排左一刘秉义、左三杨比德、左四温可铮、左五楼乾贵、左六吴天球、左七魏启贤、左八藏玉焱、左九李孚生

20世纪80年代,我(杨捷)曾现场看过由徐新老师指挥交响乐队与父亲合作的《伏尔加船夫曲》。令人折服的是,在没有任何音响扩音设备的情况下,父亲富有穿透力的演唱能够和一个大交响乐队匹敌,令在场的所有观众都能清楚地听到他的每一个吐字和色彩变化的轻声。《伏尔加船夫曲》中有三次十几拍的长音,期间,从最轻到最强,他用一口气表现了拉纤人由远而近的形象,展现了惊人的气息控制力和音乐张力。当然,这离不开父亲丰富的生活体验,他经常强调歌唱者既要注重声乐曲目的积累,更要注重生活阅历的积淀。

父亲对《伏尔加船夫曲》的精彩演绎也展现了他快速进入角色的能力。这与他在“北师大”时,学习了焦菊隐先生为该系学生开设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和西洋戏剧等专业课息息相关。焦先生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做到“我就是”②,即以感同身受的视角深刻体会角色,将自己化为剧中人。父亲每次演唱《白毛女》中的杨白劳独唱时,就很自然地回忆起1951年在江西于都参加“土改”时的情形,从而将角色的爱、恨、惊、恐、怨、悔、悲表现得淋漓尽致。

父亲非常注重对中国歌曲的演绎。他认为,用美声歌唱中国歌曲“字”要唱清楚。但这对男低音浑厚的声线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于是,他认真研究中国语言的规律和特点,最终做到了让听众能够清晰地听懂歌词的目的。例如,他演唱的《老司机》赢得了广大观众由衷的夸赞,以流畅坚实的歌声和清晰铿锵的咬字,形象地叙述了一位“老司机”第一次驾驶着由我国自己生产的“解放”牌卡车奔驰在祖国大地时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1992年,与时乐濛 、叶佩英、孟玲、成秀兰等在大学生声乐比赛评委后合影
 

1952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于北京国际俱乐部举行的招待各国使节及友人的晚会上,父亲精彩地演唱了《黄河颂》。他用饱满的情绪,连贯而悠长的气息,真挚地唱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之情。每一个音符都是一种带有全新创造力的灵感闪现,声音通透传神,气韵生动。

父亲无比热爱舞台和歌唱,一生与歌唱相伴。在他66岁因为心梗住院时,医生告诉他“你以后不能再唱歌了”,他流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是我第一次见他落泪。2019年,父亲为了感谢医护人员对他的精心照顾,认真准备并演唱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和《手挽手》。虽然当时他身体很弱,但演唱时高昂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医护人员,正如歌词中唱的:“向前进,向前进……。”他唱出了老艺术家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永不言败的精神!

 

二、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的声乐教育者

父亲胸怀祖国、心系教育事业,励志要培养出一代新中国的声乐人才。他在教学生涯中研究出一套独特、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中国的声乐艺术演唱和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军艺”,他亲力亲为制定了教学培养以及课程结构改革方案,逐步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工作制度,这为日后的教学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原总政歌舞团男低音郑志刚所评价的:“像杨老师这样既能有高水平的演唱,又能教好学生的老师确实不多。”③父亲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不遗余力地为我国声乐界培养了大批顶尖的歌唱家以及教学人才,如刘秉义、吴天球、王凯平、胡松华、温玉泽、雷克庸、马国光、张光华、谭秉杰、刘庆德、罗克功、马子玉、郑志刚、栾峰、刘智强、阎维文、佟铁鑫、彭康亮、舒风、周灵燕、王吉乐、苏孝林、沈娜、崔凯、杨捷等等。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接续着这份热爱,让经典艺术永流传。

歌唱家刘秉义说:“杨先生对我的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6岁唱到了八十多岁,我的演唱生涯之所以能长久延续,先生为我打下的教学基础功不可没!”④

 

2010年,与学生刘秉义(左)、吴天球(右)在一起
 

父亲总是和学生们说:“艺术家是不会光顾懒汉的。”⑤正如他的弟弟杨锡让教授所说:“他每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到北边城墙边上练声,每天坚持如此。”⑥他从来谱不离手,曲不离口,于他而言,对声乐艺术的追求是一项终身事业。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没有停止学习,坚持读唐诗和念英文等。

父亲的学生和同事们都能说出他许多感人的事情。歌唱家吴天球教授说:“我的声乐主科老师杨比德先生高尚耿直,开朗幽默,对学生关怀备至,对教学钻研负责。他学识渊博,演唱精湛,是我国声乐事业上的奠基人。1959年,我参加在维也纳举办的国际声乐比赛并获得三等奖,这跟杨先生的精心培养是绝对分不开的。我终生感激。他对中国声乐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恩泽绵长!”⑦

 

2007年,在美国与儿子杨捷讨论声乐作品
 

作为他的儿子,在我(杨捷)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父母一直是我的掌舵人。尤其是对父亲——恩师,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到美国三十多年,在通信中父亲讲的都是音乐。我每次的个人独唱音乐会,从节目的选曲到演唱的顺序,他都精心帮我准备,音乐会结束后,他看着录影视频帮我分析总结。我还时常向他请教中国美声唱法的历史,他的讲述为我提供了非常保贵的资料。

 

三、声乐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撰写了《关于声乐作品演奏中内容与形式的思考——从高尔基评论夏利亚宾演唱〈跳蚤之歌〉谈起》《夏利亚宾最后一次独唱音乐会》《关于确定男低音声部的几个问题》《关于〈伏尔加船夫曲〉一歌的演唱处理》以及《知情、唱情、传情》等论文。2007年,父亲应邀赴美国讲学,反响非常热烈,美国联邦众议院议员格雷斯为他颁发了“国会荣誉证书”(Certificate of Congressional Recognition)。在这众多的学术活动中,他与魏秋荣将他们艺术实践的心得汇总成了一本系统性更强的专著《如何唱出美好的歌声》⑧。

父亲强调演唱时要知情、唱情和传情,“激于情而蕴于声”。他一直强调“以情歌唱”,在演唱穆索尔斯基的《孤儿》中,一个流离失所,孤立无助的孩童的内心感受通过他的精彩演唱表现得淋漓尽致、声情并茂。他强调声音和呼吸的关系,呼吸要随着作品的内容、感情、风格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不能千篇一律地用一种呼吸方式来套所有的歌曲。他注重民族语言与西洋歌曲的音乐、唱腔相结合,提出歌唱者要注意“字与腔”和“声与情”这两个大问题,做到字中有腔,腔中有字,声中有情,情中有声。他强调字头到字尾的连接,唱字头的辅音到字尾的收音都要准确,要把中间的“元音”拖长,让观众听懂歌唱者的意思,而不是“孤芳自赏”。

父亲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如何确定男低音声部”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声部判断错误,练习违背了科学,后果将不堪设想。⑨他提出:鉴定声部类型可以从音质、音色、音域、换声点等几个方面来考虑,但关键在于音质、音色,而不完全是音域。⑩进而提出,在遇到难以分辨的声部时,还要考虑歌者的演唱过程、演唱感觉及适应能力等。作为儿子,我在国内时就作为男中低音(Bass-baritone)得到了科学的训练。当我拿到全额奖学金进入美国波士顿音乐学院后,得知我接受的训练是得益于父亲建立的科学系统的方法,科特恩教授对他的教学水平予以了高度赞扬。

 

结语

父亲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歌唱家,一位治学严谨、桃李芬芳的声乐教育家,他的为人更是令人钦佩,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者。


1987年,杨比德与爱人魏秋荣在北京玉泉山
 

对朋友、学生和家人而言,他都是一位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他爱音乐、爱教学、爱学生,他的这些看似平常的品格赢得了同事和学生们的拥戴和尊重。1976年7月抗震救灾时,他带领师生走在最前列,当总政歌舞团乔佩娟政委要给父亲记三等功时,他婉言谢绝。1986年全军文化干部艺术中专自学考试,他专找条件艰苦、学生基础差的边疆的军区进行辅导。

对家人,他是一位好丈夫、好父亲。父亲和母亲是相爱的夫妻伴侣又是声乐同行,他们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和语言,在一起的很多时光是在谈论音乐、歌唱和孩子的教育。从小家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与歌声,一家人一起听音乐、歌唱。父亲在家是顶梁柱,不论上课多辛苦,回到家中都会和母亲一起做家务。三个子女,大女儿从事音乐教育,儿子继承了父母的声乐事业,二女儿教钢琴。非常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四世同堂、温馨有爱,浸润在音乐中的家庭。父母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是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培养了我们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的友善和积极刻苦的精神。

父亲是我们的音乐领路人,他给了我们一种对音乐艺术的态度。如今,虽然父亲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正直乐观、善良宽厚、达观睿智,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声乐艺术。音乐让他知足,父亲的一生是幸福的。相信亲爱的父亲没有走,他永远活在爱他的人们心中,他动人的歌声永远萦绕在我们的耳畔。祝福中国的声乐事业走得更高更远!

 

注释:

①杨比德《关于声乐作品演奏中内容与形式的思考——从高尔基评论夏利亚平演唱〈跳蚤之歌〉谈起》,《人民音乐》1988年第6期。

②⑧杨比德、魏秋荣《如何唱出美好的歌声》,第148页,未出版稿。

③杨慧《撑起了中国男中、低音的一片天地——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杨比德教授演唱的六首经典歌曲》,“声乐家”APP,2020年7月

④杨慧《他是中国声乐的脊梁》,《音乐周报》2020年8月19日,第32期,A16版。

⑤同②,第175页。

⑥2021年1月17日,杨锡让与杨慧的来往邮件

⑦2020年11月4日,吴天球与杨慧微信留言

⑨杨比德《关于确定男低音声部的几个问题》,《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⑩杨比德、魏秋荣《怎样唱出美好的歌声》(上),《人民音乐》1983年第4期

*音频文件由本文作者提供

 

*原文载《人民音乐》2021年第7期

 

杨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教授

杨捷 旅美男低音歌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