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流水的总统,铁打的马友友
2021-02-01 23:01:23 发表 | 来源:腾讯

前几天最大的事儿,一定是川普卸任,拜登宣誓就职。

你可以看到,美国各界名流都唱着歌儿“欢送”这个顶着芝士泡芙头的争议人物,以及,用满腔热血期待着也许是新时代的到来:包括在大阴天里唱《Here Comes the Sun》的邦 · 乔维;以及流着苦尽甘来的眼泪,唱着国歌的 Lady Gaga……

当然,你一定也会关注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马友友。

他演绎了一曲荡气回肠的《Amazing Grace》,来庆祝新任总统的就职。

听着熟悉的旋律,看着这张熟悉的面孔,你也许会在某一瞬间意识到,这个华裔大提琴手,不知不觉已经见证了白宫 60 周年的权力流转,政事更迁。

从肯尼迪到奥巴马,算上刚上任的拜登,马友友已经为 9 任美国总统拉过大提琴了。

为什么美国总统对马友友的大提琴,始终都抱有一种仪式感的热情?

这时候,难免让人回溯起马友友在上一次和美国总统的“亲密接触”:当时的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了授勋仪式,为马友友等颁发了代表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 ;

而再往前回溯到最初的那一点:那是在 1962 年的那一段著名的黑白影像里,马友友在音乐会上,被伯恩斯坦介绍底下的听众:包括肯尼迪,以及他的夫人杰奎琳。

1962年,7岁的马友友与姐姐马友乘在肯尼迪中心为肯尼迪总统和夫人以及5000名观众表演,右为著名指揮家音乐大师伯恩斯坦,左中图为肯尼迪总统及夫人。

7 岁的中国大提琴家,奏着他的古法音乐,被介绍给他的美国新同胞。后来,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都成了这个大提琴家的忠实粉丝。

1987年9月,受邀在白宫为里根总统、第一夫人南希及到访的明仁皇太子夫妇表演。

1994年10月,克林顿总统夫妇为马友友颁发国家艺术菁英奖。

2002年4月,获国会艺术奖章时与国务卿赖斯女士同台演出。

而在第42届的总统就职典礼上,他又和当时最负盛名的小提琴手Mark O Conner一起,给克林顿总统表演。

01

马友友1955年生于巴黎,父母都是中国音乐家。父亲是小提琴家,母亲是歌唱家,后随父母移居美国。

马友友的父母和许多海外华人一样,有着强烈的乡愁。他们对马友友讲中国的历史故事,让他练习书法,周末去看中国电影,体会中国的哲学和美感。

甚至乎,他的父亲规定,如果不能用中文说出菜名,就不许吃那道菜。

马友友幼时与家人的合影

马友友与妈妈(卢雅文)在巴黎

出生于音乐世家的马友友,从小就展现出自己的天赋,4岁就能用大提琴演奏巴赫的组曲,7岁就在肯尼迪中心的舞台上演出,台下坐着5000名观众,其中包括肯尼迪总统夫妇,16岁开独奏会,声名鹊起。

7岁那年,马友友全家从法国搬去美国纽约。也就在当年,1962年11月29日马友友和姐姐一起,受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邀请,去慈善音乐会上演出。

马友友与马友乘在肯尼迪艺术中心为肯尼迪总统及夫人和五千名观众表演。右一:为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

马友友说他父母给他取名时,“想到了友谊的‘友’字,却似乎懒得动脑筋,想不出别的什么来,于是多加一个‘友’字了事。”

犹如命定,马友友往后的日子,确用音乐搭建了友谊的桥梁。

出生在巴黎、后又移民美国,身上流着中国的人血液和文化,这种跨越地域和种族的生活经历,让马友友经常思考:“自己是谁?文化归属何方?家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1974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的马友友,右为演出及海报。

1983年,马友友

他想融入这个世界。他没有选择在音乐学院毕业,转而去了哈佛学习人类学。

911事件发生后,世界陷入恐慌与对立,马友友重新检视自己事业和生活的目标。

如果说冲突是因为沟通的失效,那有什么语言能够与世界上其他70亿人分享?

他有音乐!

他集结来自各国的顶尖音乐家,启动已经搁置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58个人中,有10位来自中国。

马友友与丝绸之路乐团

他让中国文化与世界沟通。刚刚拿下格莱美奖的专辑《歌咏乡愁》中收录了一首《绿》。琵琶音贯穿了整一首歌曲,让人们深陷入它清爽明丽的节奏里,感受到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美妙神奇。

《Sing-Me-Home》歌咏乡愁专辑图

这张以故乡为主题的专辑,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琵琶、巴乌、笙箫,中国民族的声音在西方乐器里自由地穿行,与它们一起的,还有丝绸之路上各国的民族乐器。

他也让其他异乡人用自己的音乐,在乐团里组成世界的语言。

在丝路乐团里,有因为文革背井离乡的中国琵琶演奏家;

有因为战乱,离开叙利亚和父母,一度难以用音乐表达快乐的人;

有因为革命,不得不离开伊朗,如今在餐馆打工的音乐人;

有家乡还停留在中世纪风貌的西班牙人……

这些不同文化的器乐和音乐,在马友友的主导下,竟然融合成了一体。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他的音乐里畅行无阻,但凡听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画面感:紧凑的鼓点和驼铃,游牧民族走过黄土和沙漠,来到色彩艳丽的东方沃土。

有人说,去了敦煌莫高窟,在漫漫黄沙中间,第一个反应是,对,这就是我想象的敦煌,马友友的丝路。

人人都有想要被听见的心情。

音乐好像可以阻挡子弹。

“与人沟通,就可以把恐惧变成快乐”。

02

马友友“音乐通融世界”的梦,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做“丝路”计划之前,马友友本是古典乐坛上最耀眼的明星。他的演奏会总是爆满,有一次,他不得不在剧场外演奏,“以安抚拿不到入场券的人”。

然而,当他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民乐、通俗乐甚至边缘乐器都融入了他的创作,触犯了严肃音乐界的保守派,维也纳国家剧院宣布取消与他签订的演出合约。

就连马友友的恩师,也是他最依赖和崇敬的指挥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绝与他同台演出。他说:“孩子,难道你想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

马友友因此落泪。他不是要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他只想将音乐化作一种可以全世界沟通的语言。但没有人理解他。有人劝他放弃, “它会让你丧失拥有的一切!”

有多少音乐家一生的追求就是马友友,而马友友却为了梦想选择更艰难的跨界之路。他说:“规矩是拿来打破的。”

外界对他的音乐争论不休,经历了将近10年的低潮后,他和他的丝绸之路乐团大受听众欢迎,学界才终于放下了架子,重新拥抱他。

跨越文化和种族,用世界性的语言表达中国文化,成了马友友无人能敌的能力。

所以,当李安为《卧虎藏龙》寻找配乐演奏者时,自然找到了他。

当时,李安问谭盾:北京紫禁城、新疆戈壁滩、浙江竹林,有没有一种音乐方法使得这三个地方的故事有一种向心力?

谭盾办不到,这很难,这三个地方分别有他们代表的乐器。但他紧接着说:“我想到了一个人,可以将大提琴拉得像胡琴、像二胡又像马头琴。就是马友友!”

三个人开始第一次录音的时候,李安紧绷着脸。他知道,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谭盾、李安和马友友

马友友却抱着琴十分兴奋。当马友友一拉动弦,一段非常朴素的清奏让李安一下子放松了!他用自己的演奏,带出了清风徐来、简约有力的中国侠气!

马友友回纽约后,李安留在内地。两个人只能“隔海合作”,唯一的沟通桥梁是两地飞的谭盾。马友友没有看过《卧虎藏龙》的任何片段,全靠谭盾把“故事”说给马友友听。他凭着自己对中国武侠的幻想和谭盾的“嘴”,完成了《卧虎藏龙》的音乐。隔年,《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最佳配乐。

《卧虎藏龙》剧照

马友友总在寻找自己的故乡。他踏上丝绸之路,是为了找寻一种音乐,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用自己故乡的方式表达自己,却又能彼此沟通。作为国际顶尖大提琴家,几十年来马友友获奖无数。

有人问他,哪个奖项是自己最想珍藏的,他说:“我最珍视的奖赏,是融入一个和谐的家庭,以及拥有一群挚友。”

人间繁华皆会落尽,阅尽千帆的他明白,最好的良善莫过于此:爱你的故土,拥抱你的朋友。

对于国人而言,马友友也许更能唤起亲切感的一个特质,也许是某种程度上,他的“中庸”之道:他亲切,随和,在情绪鼎沸的就职典礼上也显温雅之态。

但对待音乐的毫不含糊,拒领18次格莱美奖的态度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事情。马友友已经在他对音乐和世界的热情里找到了一切。他有他的天地,一块不用去管及其他人欲图输入什么,而是他想表达什么的天地。

而即使对于美国站在权力顶峰的那些政治家们,即便日常是刀光血影,但共感是相通的:对包容的需要,以及渴望爱。马友友将它带给了世界。

来源:世界音乐、物道,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