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再回曾经的珍贵影像,送别永远的钢琴诗人傅聪
2020-12-29 23:19:05 发表 | 来源:澎湃新闻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
据奥地利音乐频道消息
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病毒
于当日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

傅聪,享誉国际音乐界的钢琴诗人
多年来他旅居海外,却心系祖国
2005年,就在他再次回国
到上海音乐学院开设大师班的间隙
曹可凡与之开启一次有意思的谈话1
1934年3月10日,傅聪出生于上海,父亲是翻译家傅雷。

傅雷夫人朱梅馥与傅聪、傅敏(1939年)
在傅雷的书里,他曾说起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就爱听古典音乐,不论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七八岁起,傅聪开始学习钢琴,拜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百器为师。

1954年8月,傅聪在波兰练琴,为参加1955年第五届国际萧邦钢琴比赛作准备
1955年,傅聪参加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
肖邦国际钢琴大赛,获得第三名,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际性钢琴比赛中获奖的音乐家。
同时在这次大赛上,他以全票获得了玛祖卡最佳表演奖,傅聪在大赛上的不凡表现赢得了世界音乐界的关注。人们称赞傅聪弹的《玛祖卡》比波兰人还波兰人,而对傅聪而言,或许以为都是源自感觉。

“音乐是很奇妙的一种东西,我看到音符马上会有一种反应。我就知道这个音符应该怎么表现,我就感觉得到应该怎么样,有一种必然性,而且这个必然性还是千变万化的。”

青年傅聪在上海家里练琴(1956年)
数十年钢琴生涯中,傅聪几乎每天都要花费十多个小时跟心爱的钢琴促膝谈心。在上课的时候,他时常向学生们强调,音乐是世界上比任何语言都能够更细微地表现最细致的心理变化的。
“音乐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当你自己完全进入里头的时候,所有的人在那一秒钟跟你是同呼吸的。”

 

2
在傅聪眼里,肖邦是他的命运和气质,德彪西是他的文化,而莫扎特则是他的理想。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学的他,还习惯于将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与之作比,简直是绝妙传神。

肖邦像李后主,舒伯特像陶渊明,莫扎特是贾宝玉加上孙悟空,德彪西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境界……对音乐的敏锐感知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让他在“钢琴诗人”道路上越走越远,而这一切与他的家庭不无关系。

傅雷夫妇在江苏路宅院内
傅聪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治学严谨,母亲温柔贤淑。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在傅聪的成长道路上,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从为人处世到治学态度,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傅聪的成长。

傅雷与傅聪
小时候,傅聪常常饶有兴致地听父亲和他朋友们的高谈阔论,他的成长也几乎与几百封父亲写予他的《傅雷家书》“同步”。

傅雷与傅聪在家里钢琴旁练琴谈艺
《傅雷家书》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家书中讨论了艺术以及中国古典文化、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指导傅聪的生活。

 

3
在傅聪人生最为得意飞扬的那段时间,傅雷曾在《傅雷家书》中写道:“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青年傅雷
在父亲的熏陶下,傅聪也深怀“赤子之心”情怀。年轻的傅聪以世界为舞台,在一个又一个国家登台献艺,他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拥有“赤子之心”的音乐家,并常常同台演出。
小提琴家梅纽因的琴声,使傅聪倾倒,他的坦率、幽默和高深的音乐修养使他们成为忘年交。同时,傅聪也和这位世界级的小提琴家梅纽因的女儿弥拉一度结为秦晋之好。

“好的音乐家都是这样,都有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跟他们来往使你的天地更加广阔了。这样的人才是真的‘赤子之心’。他面对艺术永远是纯的,绝对没有一点点把自己放在艺术之上。”
交友如此,弹琴也是如此。相对于其他钢琴家,傅聪的录音并不太多。他始终同意罗马尼亚大指挥家切利比达奇的观点,“音乐是一个时间上的、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它是一个奇迹,一个谜,这才是美的。”

坚持“赤子之心”,坚持不妥协,固然让傅聪失去了很多机会,但他想起来并不后悔。
“我有时候会很忧郁,很痛苦。而且有时候简直痛不欲生。告诉你,我常常想到死。可是同时,其实我还是个相当开朗的人,对我来讲人家怎么看我,我根本不考虑,最重要是我自己怎么看自己。”

 

4
一个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天赋,但是民族感情、人文教育在艺术家的成长道路上是更为重要的。

“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的家训追求让傅聪真正拥有了一个艺术家的灵魂,真正拥有一颗“赤子之心”。
去国长长二十余载,但傅聪对祖国的思念和爱却没有丝毫的减少。寄寓海外的时候,傅聪常常收到父亲的家书,他每每从中感受父亲的孤独和内心生活之丰富,都难过得掉眼泪。

对他来说,当初选择从波兰去伦敦,是没办法的事。“对于这件事,我心里面永远是疼的。我到现在也并不觉得生活在西方很幸福,我并不觉得。”

1979年4月26日追悼会后,傅聪傅敏送骨灰盒去骨灰堂
1979年,傅聪以一个儿子参加父亲追悼会的形式,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上海。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当年面目慈爱的父母,而是冰冷无声的骨灰,十年浩劫从尘出,带走了他的父母,从此生死两茫茫。
2013年,傅雷夫妇落葬于上海福寿园海港陵园内,无法回国的傅聪,嘱咐在父母上海的墓碑上,镌刻的正是他从傅雷家书中选出的“赤字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采访间隙,曹可凡还想让傅聪先生说说《傅雷家书》背后的故事,大师摆了摆手,“唉,每个人见到我都要说《傅雷家书》,好像我老也长不大。其实,我也是望七之人,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他离开《傅雷家书》很久了,可也从未离开。他活成了父亲的朋友,父亲在家书里写给他的句子,字字刻骨,成就了如今的他。
“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那个被父母牵挂的傅聪走了,但他留下的乐声和思想是永恒的。先生走好,在天堂里,音乐永恒,爱永恒!

 
可凡倾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