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高拂晓丨从“圣风”看中国民族室内乐的传承与发展——二胡演奏家于红梅教授访谈录
2020-11-05 22:13:23 发表 | 来源:音乐生活
      中国民族室内乐的现代形式始于20世纪中期,以重奏组合出现在专业作曲家创作中,如雷雨声先生创作的高胡与两架古筝的三重奏《春天来了》。之后以各种方式(比如丝弦五重奏)体现在诸多追求将中华传统审美与西方体裁和创作技法相结合的作曲家(比如胡登跳、高为杰、谭盾、朱践耳等)的创作中。由于“室内乐”概念来自西方,缺乏自我塑造的成功经验,中国民族室内乐多年以来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并不像大型管弦乐那样声势浩大,业绩辉煌,而是更局限于学院派的实验性和自我独立探索的道路中。较之大型管弦乐的群众性,民族室内乐更倾向于小众性,不容易产生较大的社会文化影响。但这种特征却决定了民族室内乐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可能带来无比丰富的审美样式。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种民族器乐大赛的推动,中央音乐学院的“圣风”民族室内乐团逐渐发展起来,备受大家关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在民族音乐蓬勃发展的今天,“圣风”乐团的成功经验成为值得思考和总结的个案,对民族室内乐的未来发展颇具启发。笔者采访了“圣风”乐团的创建者,中国当代杰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于红梅教授。

 

 

    (于红梅,中国当代杰出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胡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美国巴德学院、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客座教授。曾荣获美国Pro Musicis International Award “乐府国际音乐大奖”、第四届中国“金唱片”奖、 Indie Awards“世界独立唱片大奖”之“最佳世界传统音乐奖”。获第十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一等奖、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第六届“新绎杯”中国杰出民族器乐演奏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一、成立初衷——创造机会平等的演出实践

 

      高:于老师好!“圣风”室内乐团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获得CCTV民族器乐大赛、金钟奖、文华奖三大最顶尖奖项的金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您能谈一下最初建立“圣风”乐团的想法吗?

 

      于:我希望能给更多学生机会走上舞台。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于是就开始有一些机会出去演出。其实那个年代,民乐的演出机会并不是很多,但我很幸运,因为成绩优秀,获得了很多机会,比如出国去演出。我印象很深的一次是去朝鲜为金日成演出。之后在我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包括到了大学,仍然获得很多演出机会。我觉得自己特别幸运,能够把专业的训练、学习和演出实践结合起来。我每学习一段时间,就有一个机会上台演出,这些演出使我不断成长,虽然背后准备各种演出的过程也有许多艰辛,但是我特别享受这种从学习到舞台的过程,愿意分享舞台上的美好。我又进一步把舞台经验带到学习中,进步提高特别快,这建立了我的舞台自信。正是受益于这样的舞台实践,自我工作以后,从教师的角度,我希望给更多的学生这样的机会,让他们通过舞台成长,把学习与舞台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得到全面的提高。

 

      高:就是说是一种机会平等的意识促使您想以乐团的形式给更多人创造机会走上舞台。

 

      于:对,比如我的一个学生闫国威,刚开始时并不是很突出,但是通过她自己的努力,开始获得舞台表演经验,演出多了之后,成长就很快,特别是后来拿了金钟奖,更是各种演出都找她,她又进一步建立了舞台自信,就会越来越有经验,越来越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闫国威几年前也是我选修课班上的学生,记得她演出和比赛特别多。后来知道她毕业留校了,有一次看她的演出,很受触动,她在舞台上已经非常成熟,能够完全掌控整个舞台,成为舞台的中心,演奏风格大气而出彩。

 

     于:是的,她读书的时候就有很多演出和比赛,这使她成长特别快。但是其他同学的演出机会就会相对少一些。这就是我为什么在一开始担任民乐系主任之后,就决定组建一支乐团,它要为更多的人创造演出机会,要给每一个学生机会,让他们都能站在舞台上。因此,“圣风”当时选人的标准不是最拔尖和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当然也要求是成绩良好的。比如闫国威也想参加“圣风”,我就不让她参加。“圣风”乐团选人还有一个特点,是选择愿意为团队付出精力的学生,要有团队合作热情的学生。

 

 

 

△2019专场音乐会

 

二、发展道路——课程内容与课外训练的历炼

 

      高:您从全面培养学生的角度建立了“圣风”乐团,那有没有把他们的训练纳入课程体系中?

 

      于:有,“圣风”成立之后第二年,胡瑜老师开设了民族弓弦乐室内乐合奏课程,该课程以圣风委约的作品为教材,在加强民乐系学生室内乐训练的同时也为“圣风”储备了新鲜血液。同时,通过观察每次考试和平时的舞台演奏,通过主课教师的推荐,还包括学生的自荐,我们欢迎那些有实力的学生加入圣风。

 

     高:“圣风”建立之后,在训练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大家是怎么克服的?

 

     于:圣风的编制是独特的,因此我们没有拿来就可以用的作品,所有曲目都需要作曲家为我们量身定制,这也意味着每首作品的声音毫无前车之鉴,全靠我们在排练时一步一步摸索。乐团的指导教师胡瑜老师付出了许多艰辛,他不断向指挥家和作曲家取经。当试奏一首新作品时,我们需要有人帮忙指挥,以便大家迅速找到自己在作品中的位置,加快排练效率。我们邀请过王甫建、林涛、刘沙等著名指挥家来为我们提出一些演奏、合作、作品处理上的宝贵意见,以及请作曲家们亲自来对自己作品的创作理念、演奏技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这对“圣风”的进步、成熟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圣风”委约的作品中有一些节奏比较复杂,结构变化较多,创作技法也比较现代,这就需要在排练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每个演奏者多声部的室内乐演奏概念,这包括演奏时的适应、兼顾、协调、配合等方面,通过重复训练、不断强化来熟悉并找到默契的感觉。这种能力对于民乐学生来说是比较有挑战的,因为我们的培养模式是以掌握各种风格、韵味、技术、音乐语言的独特性为主的,而集体的、需要配合的、多声部的训练内容对民乐来说还不够完善。因此在处理或训练一首为圣风创作的作品时,既要保持民族器乐在线条、韵味上的独特优势,又要能够将各声部、各因素整合到一起,合理的调配声音平衡、节奏律动、情感层次、作品结构,这是比较困难又需要思考和耐心的事情。另外,还存在一些其他方面的困难。比如“圣风”乐团的训练完全是课程之外的,指导教师是没有任何报酬的。我们没有固定的排练时间,要寻找排练的场地,这些都有可能与学校的很多课程相冲突。记得器乐大赛开赛之际,我们需要统一的服装,我还自费找了多方朋友帮忙为“圣风”订做了演出服。

 

      高:刚才您谈到了很多训练的细节,说到作曲家、指挥家对乐团的发展至关重要。记得作曲家郭文景在总结我校作曲系40年成就时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学校各个表演系对作曲系的帮助,使作曲系同学的作品能够第一时间用声音形式呈现在舞台上,这种院系间的合作让我们看到作曲家与表演者之间互相学习、相互促进的学风。从“圣风”乐团的表演中,我还观察到,很多作曲家在委约之前,都全面了解过圣风的表演风格,量体裁衣,创作出了很多很适合“圣风”乐团的经典曲目。

 

       于:是的。圣风第一次获得CCTV民族器乐大赛金奖的表演曲目就是作曲家常平专门为“圣风”打造的。之后有很多年轻有才华的作曲家加入为圣风创作作品的阵营,再之后很多有名的作曲家也关注到“圣风”,也为“圣风”创作。这也体现了大家都有一种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想为民族器乐事业贡献一份力量。圣风有今天的成绩,真的要感谢为我们创作作品的优秀作曲家们,作曲系的教授、老师和优秀学生们。每一部作品都凝聚了每一位作曲家对民乐音响和文化独特的理解,在创作理念、演奏技法、音乐语言各个方面不仅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器乐充分的了解,更体现了多样性、学术性和探索性,这样的作品为我们的排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很多多声部段落在胡琴的合作中确实是很不容易的,指导老师也在不断尝试各种训练方式。通过向作曲家、指挥家们请教、学习,以及在排练中不断摸索,逐渐积累经验。这些经验使乐团能更好地与作曲家沟通,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创作时的想法。这些感受和理念在一次次的排练中,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队员们对民乐室内乐的理解和追求,通过一次次克服困难,表现出了我们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能力。后来我们跟作曲家说,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

 

△2017文华奖展演最高奖

 

 

 

三、精神追求——树立至真至纯的艺术目标

 

      高:从“圣风”的表演中,我看到一个训练有素的集体,非常团结的集体,一个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的集体。领导和指挥作为一个乐团的核心,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把大家凝聚在一起。您认为“圣风”是如何团结在一起的?

 

     于:“圣风”乐团确实非常团结,这来自于我们从乐团成立之初,就建立了一种观念,强调集体精神,注重团队色彩,不突出个人,没有明星,整个乐团是一个整体。另外,也来自于我们对“圣风”乐团每位同学的关爱。同学们有时排练非常辛苦,胡瑜老师排练之后还请大家吃八喜冰淇凌,后来他得来一个外号,叫“八喜哥哥”,大家共同称圣风乐团为“圣风家族”,风气特别好,甚至有毕业离开学校、离开圣风乐团,去到各个工作领域的同学还说,以后要把所有参加过圣风的同学集齐,再一起演出一次。

 

     高:确实能感觉到“圣风”乐团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但由于“圣风”乐团是由学生组成,会存在毕业之后有学生离开,需要补充新生力量的问题,那么如何保持乐团的高水准?

 

     于: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我们采取的是老人帮新人的办法,在新老交替时,让有经验的队员帮助新来的同学迅速融入乐团的训练中,这是一个独奏者很难感受到的在集体中的学习过程,这种训练对专业的提高是非常迅速的。集体精神是乐团的主导精神,集体精神是大家在乐团的训练中建立起来的。自从我们先后获得CCTV器乐大赛金奖,金钟奖以及文化奖这些奖之后,原先根本不敢想的荣誉提升了每个人的自信心,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成为一个点散发出去,集体精神体现得更加强烈了,形成了集体的自信。

 

     高:在乐团发展中,有没有什么事件促使“圣风”发生重要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或者说有没有什么事件在乐团发展中是最值得提到的最难忘的时刻?

 

     于:有。金钟奖的比赛对乐团来讲就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记得那次金钟奖的团体演奏组合比赛是第一次不分学生和乐团的,那么作为一支完全由在校学生组成的乐团,面对的竞争对手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定位是不出奇制胜,也不通过单纯的快速的炫技去博人眼球,而要通过音乐本身来说话。我告诉指挥胡瑜老师,我们不要急功近利,获得奖项虽然重要,但不是我们的根本目标,我们的目的是去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准,去展现我们的精神风貌,我们有实力,有传统,我们要表现出最真实的自己,表现音乐的真善美。于是我们在最后一轮比赛中选择了一首以乐感人、以情感人的作品《悲歌》(徐之彤作曲)。比赛结束时,评委都被音乐的真诚打动了,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在决赛中用了这首曲子,评委们完全感受到了我们对音乐至真至美的追求,没有任何杂念的松弛的状态,只是享受音乐的感觉。最后,我们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可,获得了第一名。这种时刻是一个独奏者很难感受到的。通过这次历练,“圣风”队员们在舞台上更坚定、更沉静,更坚信了这条路。可以说,比赛是最好的学习机会。队员们学习到的不仅是如何把平时的技术与艺术标准发挥出来,更重要的是,学习在面对比赛,面对压力,面对关键时刻,面对诸多并不由我们自己所决定的不确定性因素时,如何调整心态,用平常心去对待。这种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从艺心态。

 

       高:太难得了,这的确让人印象深刻。这个经历和过程,将是他们一生的财富。这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也是很值得流传的一种精神,应该会给新队员们不断分享这样的时刻吧,使他们共同融入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中。

 

      于:是的,故事传下来,精神也传下来。通过多年的努力,大家确实看到了“圣风”的这种精神。

 

△2014第二届北京胡琴艺术节

 

△2013金钟奖民乐组合比赛

 

四、憧憬未来——民族室内乐的无限可能

 

      高:如果把“圣风”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会不会很多乐团也模仿“圣风”建立类似的乐团呢?

 

      于:“圣风”乐团是探索性的、包容的,也是开放的。一方面,它的成绩推动了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自身的发展,我们进一步成立了民族室内乐教研室,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来训练学生。以“圣风”为基础,2018年学校正式成立了“中央音乐学院民族室内乐团”。另外一方面,“圣风”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在全国国乐专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很多学校后来学习我们的模式,但“圣风”的艺术水准不容易轻易超越。今后应该如何进一步发展,需要学校的支持,需要民乐界共同努力,需要音乐界更多的关注。

 

     高:“圣风”对于中国民族室内乐发展的意义正是给予一种概念性的引领。这种概念是突破西方室内乐模式,树立我们自己的具有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内涵的器乐形式。您对“圣风”未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吗?若从“圣风”乐团看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您对未来有什么期待吗?

 

      于:“圣风”从成立发展至今,一路走来,取得了很多成绩。希望学生们能继续探索和开拓前沿。民族室内乐是一个有待开发、探索和不断前进的领域,“圣风”的创立丰富了以民族弓弦乐为主的室内乐形式,同时为当今最高水准的民族室内乐演奏树立了标准,为民族室内乐的发展开拓了理念和思路,创造了新的形式和音响。中国民族室内乐的未来发展有无限的可能性,没有任何限制,任何乐器都可以组合。比如我们在“圣风”之外还成立了一个“艺境”乐团,那又是另一种模式,与“圣风”完全不同,它是以优秀独奏家代表为核心成立的一种组合,是差异性组合,每个人在乐团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由此组合成一个优秀独奏家的团体。这个需要另外讨论了。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是百花齐放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希望让民族音乐能够为更多的人熟悉。从我的经验来看,我们国内很多人对民族音乐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很久的过去,甚至可以说是很不了解的,说到民族音乐,就只知道《二泉映月》,不知道民族音乐还有那么多丰富的表现形式,比如室内乐的组合等。我们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在展示民族器乐的同时,让民族音乐能更好地走进大众生活,服务社会,服务艺术教育,服务民众。我们需要引导大众,去发展民族器乐,既要接地气,又要保持格调,还要有方式方法。

 

      高:您说得非常好!中国民族音乐不仅在国内应该被更多的人熟悉,在国外也需要更多的传播。我在国外留学期间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音乐并不感兴趣,甚至也并不好奇,很多人还是局限于西方音乐的认识,我觉得有部分原因是他们很少有机会欣赏到真正精彩的中国民族音乐,如果他们有这种机会,一定会为之叹为观止并且喜欢的。说明我们走出去得还是非常不够。

 

     于:对。当今社会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走出去进行国际交流演出,比如在欧洲、亚洲、非洲等地都有,每到一处,观众都为“圣风”的演出叫好,那些掌声都是由衷的赞叹。民族室内乐在国际交流中比大型管弦乐更方便,更有优势,更容易走出去。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舞台,去表现和传播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2013年为著名指挥家洛林·马泽尔演出

 

△2013第二届北京青年艺术节

 

 

 

访谈后记

 

      “要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舞台”这样的初衷使“圣风”走过了八个年头。“圣风”的成功,用于红梅的话说,是“用一片树叶推动另一片树叶”,当一个个体融入集体,形成一种合力时,所发出的光彩是异常耀眼的。虽然这种发展还没有形成一片森林,但中国民族室内乐的探索在当代走出了可供借鉴的道路,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我觉得有四个方面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声音的融合。从民族室内乐组合形式本身看,音色既融合又丰富的特质体现了传统精神与现代审美的统一。以弦乐组和弹拨组为核心所形成的“圣风”乐团在乐器组合上创造了新的音色和谐:高胡、二胡和中胡几种胡琴音色犹如合唱队中的不同声部,演奏中既体现出声音在本质上的贴合度和融合度,又不失层次感。弹拨组选择了音色中庸而温和的阮家族,避免了大型管弦乐队中过于个性的音响,与弦乐器从纵向与横向上配合,在线性抒情与点状意境交织的声音形态中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各种打击乐的安排增添了音色变化和音响效果,从音乐表现上体现了现代气质。

 

      二是风格的突破。从表演技法上看,“圣风”乐团既坚持传统意蕴,又表现现代革新;高难度的炫技性技巧与全面的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创造了既高度统一而又变幻莫测的表演风格。“圣风”乐团把独奏中的技巧在团队中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来,突破了传统观念中对乐队齐奏认识的局限。比如很多快速的炫技性段落在独奏中容易做到,但在团队中却是比较困难的,但“圣风”乐团通过队员们的训练,克服了技术障碍,突破了技术难关,从演奏技法上将独奏技巧拓展成团队技巧,无疑从欣赏上拓宽了人们的听觉阀限,创造了既突出而又有特色的“圣风”风格:可以整齐划一到如同一人表演的程度,也可以交替衔接到天衣无缝的水平。

 

       三是创演的结合。作曲家量体裁衣的创作与表演者的精湛技艺相得益彰,实现了创作和表演的完美契合。一方面,优秀的创作作品是推动民族室内乐发展的重要动力;另一方面作曲家也需要通过表演者来实现传统文化精神在现代创作中的探索。众多优秀的中青年作曲家与“圣风”合作,推出了一批经典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比如常平专门为乐团所创作的《圣风》、贾国平的《雪江归棹》、徐之彤的《悲歌》、李博禅的《鹰图腾》,等等,这些作品在创作技法、音乐情绪,表现意境上各有特色,或虚实对比,或明暗交织,或动静相宜,或层峦叠嶂,所有创作中的特色在表演中又被进一步放大和扩展,达到了创作与表演之间的良性互动。

 

      四是人员的谐和。乐团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人的团结。小型室内乐组合很容易刚开始激情四溢,中途不欢而散。领导力、人际关系协调及凝聚力等因素,都是乐团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以在校学生群体为组建基础的“圣风”乐团,能建立起“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长期稳定发展,需要付出不懈努力并不断接受挑战。但八年走来,“圣风”以和谐团结的心理能量维持了团队技艺的高水准,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成为乐团发展的精神支柱,学业精进和民乐复兴的理想成为共同的奋斗目标。尽管路程还长,但可以说“圣风”为中国民族室内乐的发展探索提供了某种重要的参考范例,虽然这不是唯一的道路。

 

△2012CCTV民族器乐大赛颁奖典礼

 

      中国民族音乐到底应该传承什么?发展什么?这类问题在音乐界其实有很多讨论。若把“圣风”民族室内乐团作为一面时代的镜子,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传承一种集体主义的“和合”文化精神,发展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声音属性,又充满当代创新审美意识的艺术品格。

 

 

本文转载自《音乐生活》2020年第9期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