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人物 | 黄河:感恩于心——我的音乐艺术教育经历和感悟
2020-10-31 23:02:00 发表 | 来源:中国民乐

第八届华乐论坛获奖者自述系列展播

 

感恩于心

——我的音乐艺术教育经历和感悟

黄河

 

我是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对自己从事民族弹拨乐器——扬琴,倍感幸运与幸福。幸运的是,我能成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幸福的是,我能与音乐教育终生为伴。职业让我一生快乐,责任让我学会担当,专业让我立志坚守。扬琴、音乐、教育这三者的结合,给予我的是历练成长、融会贯通、坚守本心,自强不息。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神圣的天职,桃李满园是我永恒的愿景,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我的体会是,音乐艺术教育既是充满热爱、充满激情、充满责任、充满温暖的事业,更是具有精神传承、提升自我、努力创新、不断突破和追求完善的系统历程。

 

一、我的艺术教育简历

我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

1975年至1977年在四川省乐团从事扬琴专业演奏及教学工作,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项祖华教授;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后师从郑宝恒教授攻读在职研究生。在中央音乐学院扬琴教学中,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达60多人,他们大多任职于各大音乐艺术院校及演出团体。

教授的学生有:王瑟、朴文琳、马慧、牛巩琼、王玉珏、马英俊、李可威、温馨、向鑫、陈妍君、徐盈睿等,他们多次在文化部文华奖、CCTV民乐大赛、中国音协“金钟奖”大赛、台北协奏曲大赛等重大民族器乐比赛中名列榜首。

我的演奏风格追求热情奔放、潇洒自如、注重音乐气息、强调音乐内涵,舞台表现极具震撼。曾被英国名人研究中心收录为《世界2000名人录》和《中国当代民族音乐家辞典》。

我连续三届担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在总会的关心支持下,扬琴专业委员会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高效的专业学术团队。如《华乐大典·扬琴卷》的编撰工作等,总会曾给予高度评价。

作为会长,主持了杭州、包头、长沙、徐州举办的共四届中国扬琴艺术节,担任了评委会主席。

 

我的学术成果有:

(一)教材出版

1.《全国扬琴演奏考级作品集》(三册)(2011)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央音乐学院211工程教材《扬琴经典名曲集》(两册)(2007)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3.《优秀扬琴曲精选与解析》(2004)山东文艺出版社。

4.《扬琴必学教程》(两册)(2007)百花文艺出版社。

5.《扬琴演艺知识500问》(2013)人民音乐出版社。

6.《扬琴经典作品及演奏要点解析》(2017)北京日报出版社。

7.《扬琴每日必练》(2017)现代出版社。

8.《全国文化行业考试扬琴专业教材》(2009)新世纪出版社。

9.《黄河扬琴练习曲99首》(三册)(1999)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0.《扬琴曲集》(1992)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11.《实用扬琴演奏入门》(2009)安徽文艺出版社。

 

(二)音像专辑出版

1.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镜花水月》扬琴室内乐作品专辑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2.《黄河扬琴作品DVD专辑》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天山诗画扬琴作品专辑》台湾观念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4.《扬琴名家名曲》中央电视台播出节目、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5.《黄土情》扬琴作品专辑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6.《川江韵》扬琴作品专辑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7.《古道行》扬琴作品专辑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8.《天山诗画》扬琴作品专辑河南音像出版社。

9.《扬琴名曲伴奏系列》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三)作品创作

1.原创有《金色牧场》《离骚》《川江韵》《天山诗画》《拉萨行》《黄土情》《古道行》《湘江抒怀》《滇寨春色》《黄梅随想》《京韵风》《碧霞传说》《汾水河畔》《巫峡船歌》《春》《夏》《秋》《冬》《山水云天》《时光2012》等。

2.改编有《黄河颂》《渔舟唱晚》《牧歌》《幸福渠》《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关三叠》《联奏曲》等。

3.移植有《卡门主题幻想曲》《俄罗斯主题幻想曲》《帕格尼尼随想曲》《引子与塔兰特拉》《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巴斯克人》《波兰舞曲》《恰空》《野蜂飞舞》《木屐舞》《圆》《摩西变奏曲》《查尔达什舞曲》《樱花》《海滨之歌》《啊朋友再见》《梦的传说》《乡村骑士》《简爱》《水边的阿狄丽娜》《童年的回忆》《秋的私语》《波尔卡》《流浪者之歌》《动物狂欢节片段》等。

 

(四)发表论文及文章

《中国扬琴音乐的创作历程》《传道·授业·解惑——中国现代扬琴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中国扬琴乐器改革的传承与发展》《华乐大典·扬琴卷》(序)《川江韵》《古道行》《黄土情》《天山诗画》《传统四川扬琴作品风格的解析》。

 

(五)学生获奖:

王瑟获“2002年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民族器乐独奏比赛“青年专业组金奖第一名。

马慧获“2002年首届中国青少年艺术大赛民族器乐独奏比赛“少年专业组金奖第一名。

陈妍君获2007中央电视台首届民族器乐大赛少年弹拨组金奖、扬琴专业少年组第一名。

朴文琳获2007中央电视台首届民族器乐大赛中青年弹拨组扬琴专业第一名。

王玉珏获2008年“文华杯政府奖”全国民族器乐比赛中青年扬琴专业A组金奖第一名。

陈妍君获2008年“文华杯政府奖”全国民族器乐比赛少年扬琴专业A组第一名。

王玉珏获2009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中青年组扬琴专业第一名。

温馨获2009中央电视台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少年组扬琴专业第一名。

吕虹橙获首届中国扬琴艺术节青年专业组(研究生组)金奖。

马英俊获首届中国扬琴艺术节青年专业A组金奖。

邱文谦、陈妍君获首届中国扬琴艺术节少年专业A组金奖。

罗元武获首届中国扬琴艺术节少年专业B组金奖。

梅靖、牛矾琼获首届中国扬琴艺术节青年教师A组金奖。

王玉珏获201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四届“金芦笙”全国民族器乐大赛弹拨类(A组)金奖。

朴文琳获2014年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扬琴协奏曲大赛金奖第一名。

王玉珏获2014年台湾台北市立国乐团扬琴协奏曲大赛金奖第二名、同时获最佳作品演奏奖。

马英俊获2014年第二届中国扬琴艺术节研究生专业A组金奖第一名。

李可威获2014年第二届中国扬琴艺术节本科专业A组金奖第一名。

组建“绽放扬琴室内乐团”获2014年第二届中国扬琴艺术节室内乐比赛金奖第一名。

李可威获文化部第五届全国民族器乐大赛扬琴专业青年组金奖。

徐盈睿获文化部第五届全国民族器乐大赛扬琴专业少年组金奖。

马英俊获中国音协“金钟奖”扬琴专业第一名。

 

(六)演出经历

曾分别在北京音乐厅、台湾音乐厅、日本东京、德国汉堡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曾出访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法国、比利时、丹麦、日本、爱尔兰、伊拉克、瑞士、瑞典、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参加艺术节。曾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少年交响乐团、浙江省交响乐团、香港中乐团、澳门中乐团等合作演出扬琴协奏曲。

 

(七)担任专家评委及讲学工作

担任多届文化部文华杯、历届中央电视台中国民族器乐比赛评委;担任中国音协金钟奖、台湾民族器乐扬琴专业比赛评委;担任了四届中国扬琴艺术节的评委主席;曾担任文化部中国音乐教育大系的总编委会委员;曾担任《华乐大典·扬琴卷》主编;担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曾在全国众多音乐学院进行专家讲学。

 

(八)个人殊荣和作品获奖

文化部“区永熙优秀教育奖”、“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北京市高校师德标兵”、“北京市优秀文艺工作者”、“中央音乐学院优秀教师”等; 所讲授的《扬琴名家名曲》获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五个一工程奖”;作品《天山即景》获1984年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三等奖;1985年参加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比赛获集体演奏一等奖;作品《回忆》获1991年全国民族器乐展播优秀作品奖;作品《秋》在北京市文联音乐作品征集中获最佳作品“佳作奖”。


 

二、我的艺术教育感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对音乐教育事业百年树人的内涵认识尤深。借此机会,将我的八个感悟向音乐界同仁及同业专家们分享。

(一)专业事业方面:坚守民族情怀,执着事业信念,传承扬琴薪火,锐意发展创新。

常言道,选对专业成就一生,选对老师智慧一生。我自己的体会是,我选对了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器乐教学专业。学院的良好教育培育了我,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泽惠于我,也是扬琴专业的学习优塑于我。项祖华教授和郑宝恒教授是我感怀的两位恩师,项祖华先生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以此来形象地启发我去探索音乐中的结构变化,在多元艺术领域里融汇丰盈的艺术营养。郑宝恒先生早年曾学小提琴专业,以其掌握了解的西方音乐理论对我荐引,促使我在中西方音乐的领域中交融学习,兼容并蓄,全方位的丰润自我。

(二)教育理念方面:继承前辈精神,开创时代新风,潜心繁荣创作,培养精英才俊。

母校的恩泽光辉,严谨治学的学术风范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无数前辈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及风范令我终身受益。例如:周广仁教授、林耀基教授等前辈的教学品格、治学成果令我终身敬佩。我有幸在留校之后连续两年聆听过周广仁先生的专业课,聆听了林耀基教授几十堂的专业课。两位大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风范对我的音乐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先后培养有61位硕士研究生,例如王瑟、王玉珏、马英俊毕业留校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牛矾琼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索帅任教于哈尔滨音乐学院,战威、孙玥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李丹任教于星海音乐学院,李瑾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史玥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袁可就职于中央民族乐团,赵霞就职于国家歌舞团,潘丽娜就职于中央民族歌舞团等。他们均已成为音乐艺术院校和专业团体的骨干力量。同时,我也有一些新疆、内蒙、延边、港澳台地区学生,如何培养这些基础薄弱的学生也是我面临的重要教学课题。我的教学理念是能够把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得优秀才是教师所必备的素养,面对这些学生我会采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细致入微、永不放弃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彰显个性,自我完善,茁壮成长。通过多年来的努力,这些学生成为了当地的骨干教师,在他们的领域里发光发热、继续前行。

(三)在音乐创作方面:融汇百年经典,贯通中西文化,抒发内心情感,彰显中华神韵。

在学生时代和早期教学工作中,每当自己学习两位专业恩师(项祖华、郑宝恒教授)创作的作品,并经常被问及对作品的意见,看到恩师目光中的善良与诚意,我会大胆地提出演奏的感觉和作品修改的具体建议,往往会获得两位先生的肯定和赞许,这种对作品精益求精、包容化育的艺术胸怀对我之后的扬琴创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曾认真解读研习众多扬琴经典作品,前辈们的创作经验与使用的音乐技法,启发我自己在创作手法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风格各异。在我创作的历程中,力图写出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特色作品。

非常荣幸的是,民乐界前辈刘德海先生既是我们的老师、前辈,又是我们的榜样和领路人。刘德海大师他经常形容自己是音乐道路上的爬坡人,默默前行、无私奉献,不断大胆创新琵琶技巧。他演奏技巧的创新实践、文化内涵的哲理思考,在音乐创作上给予我重要深刻启发,让我学会寻觅更高层次的文化思考,更多地从民族民间、家国情怀、耳熟能详、雅俗共赏的角度创作作品。

我在创作上有一些成绩归功于我的榜样和前辈。对我创作技术方面影响大的是作曲老师杨儒怀教授(曲式)、吴式楷教授(和声)、于淑贤教授(复调)、戴宏威教授(配器)等。我曾跟随作曲系的主课学生学习过三年的作曲四大件专业课程,从大课到改题个别课,让我学到了若干专业作曲方面的必备知识。我还感谢作曲班同学关峡、李滨洋在我随班学习时对我的无私帮助。另外我感谢老同学谭盾,他的创作理念、创作思维、寻根理念都对我的创作起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四)在演奏实践方面:崇尚科学训练,重视舞台实践,精炼演奏技能,深化音乐内涵。

艺术实践是演奏专业的重中之重,而艺术实践的前提就是要有强大的演奏技术做保障。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做好充分的技术训练、把握并形成循序渐进、熟能生巧的科学系统流程,才能帮助学生在舞台实践中,展示自信优秀的自我。因此,我创作编著每日必练的《黄河扬琴练习曲九十九首》,本书已经成为各大音乐院校的必选教材之一。我认为,只有在传统技法、创新技法、左右全能、娴熟运用方面教出特色,教出质量,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才能培养出契合中央音乐学院品质的、为国家认可的高端艺术人才。

在这一方面,对我影响较大的是刘德海教授和王国潼教授等前辈,他们对待艺术的那种虚怀若谷、孜孜不倦的精神,让我学会在教学中重视从技术训练到音乐表现,再到舞台实践和展现自我,从而真正能成就出专业领域中有影响、有创意、有价值的人才。

(五)在学术研究方面:严选学术课题,拓展科研空间,精准引经据典,反哺教学实践。

我以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人们更注意于作品创作、演奏技艺、舞台效果,而较少重视民族音乐理论的研究,这种意识是有失偏颇应当加以矫正。为了更好地研究教学、研究学术课题,瞄准学术前沿,钻研实用理念,我要求自己必须在学术理念、学术态度方面,做到认真严谨、尊重科学。在理论研究中研读经典、领悟精髓、包容化育、坚守本心、自强不息,为扬琴专业的学术理论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借此我要感谢在音乐理论方面对我影响极大的蔡仲德教授(音乐学)、王次炤教授(音乐学)、沈松涛教授(视唱练耳)、方承国老师(国学)等人的教诲。从这四位老师身上,我领悟到的是有学问而不张扬,认真做人、踏实做事、学术严谨,儒雅多思。

(六)在专业团队建设方面:贯穿学术建设,弘扬团队精神,倡导专业交流,引领学术前沿。

光阴似箭,我从当年的年轻学子,至今已成为学校的老教师。我利用共同举办教学汇报音乐会进行教学法方面的总结与交流,对自己的学生,对青年教师的学生都给予精心的专业指导,总结培养每位学生的演奏风格并使之彰显,在艺术特点展现方面分享教育实践经验,确立共性统一、合而不同的艺术特质。以探索精神坚守学术严谨,并寻求不断的自我突破,认真对待每一次专业交流、专业比赛。从筹备训练、舞台表演、艺术创造的教育环节严格教学与演奏质量,力争取得最好成绩,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社会上,我担任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如何团结大家?如何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如何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如何引领全国这支庞大的专业队伍开展工作,推动事业发展,这些都是我面临的任务和课题。这些年来,扬琴专业委员会成为了一个模范大家庭,大家都在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弘扬、发展中国扬琴艺术事业,举办了大量的各类扬琴学术活动,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所有这些,让大家看到了扬琴艺术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七)在从事社会工作方面:参政议政献策,提倡美育教育,集思专家评审,广益总会平台。

我在担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曾参与音乐教育界讨论议案,有《如何提升国人的美育教育》《如何重视中小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如何让中国民族音乐进校囩》等提案,其中《美育》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在连续担任三届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扬琴专业委会会长期间,在总会领导下,牢记社会普及与专业教育并举的使命,团结凝聚了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专家和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老师共襄盛举,作为专业委员会会长,我先后主持并参与了连续四届中国扬琴艺术节,参会人员先后达近万人,有力促进了全国扬琴演奏教学、学术研讨、艺术交流,促进了扬琴社会教育等各项相关事业的健康发展。

2014年底,作为《华乐大典·扬琴卷》的主编,我同其他编委一道,从一千多篇学术论文和文章精选出72篇论文。从一千多首扬琴作品中,精选出96首作品,精选出106名扬琴名家入选大典。乐人乐事部分内容撰写了多达20万字的详尽介绍。可以说,我们通过艰苦努力,辛勤奉献,汇编完成了百年扬琴发展史的学术资料大全,使其成为中国扬琴历史发展的重要文献集成,为时代为事业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八)在人生感悟方面:长怀感恩之心,守业必求奋进,保持艺术憧憬,璀璨烛光人生。

正如人们所说,人生的经历的确是一种财富,在我的人生经历中前辈赋予的恩泽,是我努力工作的源源动力,它们转化为我成长至今的反哺回报。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前辈的精神鼓舞我前行,使我受益终身。如今回眸过往,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一员,我深感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感谢培养我的母校,帮助支持过我的恩师、同事及同仁们。为更好的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我还将不遗余力地引领青年教师们继承传统、坚守事业,为培养新一代优秀教师能再创辉煌而贡献自己的薄力。



 

结语:作为一名65岁老人的我,“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伴随着数代学生们的成长,我们真的在慢慢变老。我也感受到了人到老年时称“功成当在破瓜年”的含义。我感恩母校,高山仰止,薪火相传,学风严谨、艺术至上;我感恩师长,教书育人,师恩难忘,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感恩学生,相濡以沫,教学相长,青年才俊,未来希望;我感恩学会,搭建平台,专业交融,传承创新,艺术至上。

在感恩的同时,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勉,做到四个珍惜。

1. 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自强不息,坚守本心,包容化育,踏实做人,认真做事。

2. 珍惜平台:人生有社会平台和和个人平台,二者的结合,才能真正彰显出个人风采!

3. 珍惜生命:如何让生命有价值、有高度、有宽度、有深度、有未来,观念决定高度,眼界决定宽度、行动决定深度,思想决定未来,我们应更注重生命的价值和精彩!

4. 珍惜时代:四十年前,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而今天,我们也赶上了强国之路中国梦的新时代。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坚守中国音乐繁荣昌盛的伟大梦想!共创中国民族器乐发展的美好未来!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在艺术家“德艺双馨”方面,我将继续努力追求,在“艺无止境”的理解中锲而不舍,在“人民教育”事业面前,我甘当小学生,永远保持进取精神,向老一辈学习致敬,向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致敬。我相信:通过数代民乐人的亲历奉献,默默耕耘,一定能让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繁荣昌盛;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奏技术传承创新;中国民族器乐的教学科学规范;中国民族器乐的理论研究引领潮流;中国民族器乐的乐器改革与时俱进。

中国民乐人一定能更好地体现出民乐人的自尊、自信、自强和精彩!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事业一定会如流星展步,标旗扬威,再创辉煌,璀璨中华!



 

▲ 2019年,黄河先生在第八届华乐论坛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