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周小燕,首唱长城谣到教音乐创立歌剧中心尽显声乐教母人格感召力
2020-08-17 22:57:28 发表 | 来源:百家号怡姐话人物

 
“如果你的内心是暗的脏的,到舞台上要表现一个很干净的人,短时间可以伪装,长时间你是做不出来的”
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至今还记得他的老师周小燕对他说的话,周先生不仅教他声乐技巧,更教他做人的道理。周小燕自己也说,我其实不挑嗓子,但挑人。在她看来,比起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她更看重的是有没有好的品德。
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小燕,周小燕被称为中国声乐教母中国之莺、中国第一歌剧夫人,她几乎花了大半辈子在学生身上,成就一批又一批在世界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声乐人才,而她的音乐人生更是充满传奇色彩,演唱抗日救亡歌曲,出国咏叹调惊叹世人,回国教学培养世界一流歌唱家,带领学生演唱原创歌剧等,一路走来她演唱的作品就好像人生一样,昭示着她在音乐和教育事业上的成就,更有那熠熠生辉的人格力量。
1 长城谣,父亲助她音乐启蒙指引她爱国进步
周小燕的父亲周苍柏是有进步思想又爱音乐的实业家。只要学音乐父亲全都支持。在家中,周小燕唱歌,弟弟们一个吹萨克斯,一个拉小提琴,妈妈就弹钢琴,父亲欣赏。父亲好友的琴行是周小燕最喜欢去的地方,她正是在那里开始音乐启蒙。
1935年,周小燕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开始声乐学习,当她听到郎静山的女儿郎毓秀,演唱歌剧《托斯卡》片段,立即被镇住,她想学习歌剧这种表演形式。然而时间不长,两年后,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周苍柏让女儿回武汉不要为了学习做亡国奴。周小燕听从父亲的安排,并在家乡和好友成立武汉合唱团,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年纪尚轻学业尚浅,她为何胆子那么大?因为当时只有她一个独唱演员,周小燕后来回忆当时就想着唤起民众没想太多就唱下来了。这个演唱经验后来被她放在教学中,一开始别想太多,等情绪来了自己就唱出来。
这段时间对她影响最大的恐怕是这部抗日救亡经典歌曲,《长城谣》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这首歌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在音乐上极具民族风格,写法上又和《孟姜女》一类民歌相似,兼有抒情和叙事特点。歌声传唱一时感动了大量侨胞归国抗战,成为抗日救亡经典之作。
从一心求学音乐,到时事变化年纪轻轻传唱抗日救亡运动歌曲,她的弟弟更因抗日宣传后劳累过度牺牲离开人世。这样的经历对周小燕的人生不可谓不产生重大影响。当武汉也开始兵临城下,父亲把她送往巴黎留学学习声乐,自此周小燕的音乐道路发生重大转折。
她的音乐人生注定一开始就不是象牙塔内的精神审美,带有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注重社会价值和人格气节的底色。
2 巴黎求学唱咏叹调,中国之莺唱中国之歌声名鹊起
周小燕通过著名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介绍识了国际一流声乐教授布朗热并求教,教授很喜欢她,但周小燕在和她学习视唱练耳却遇见很大困难,教授评价她唱的咏叹调喉音太重需要调整,周小燕不断练习也很难改变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声音,她很伤心。但这个教授对中国文化热忱深深影响她。
有次她和教授讨论一幅画作,教授问她这是什么朝代的画作,周小燕不知只说可能是哪个朝代的并说可惜画家没留名字。教授说这有什么可惜,真品留下来最重要,至于是谁作的并不重要。当时的周小燕似懂非懂不明就里但也记在心上。
多年以后当她从事音乐教育,带出了廖昌永,魏松,张健一等歌唱家音乐家,她忽然明白了老师的话,只要他们能为国家做好事,音乐影响更多人就很好了,至于是哪个老师帮助塑造他们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真品能传下去。
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深深感受到,周小燕的领悟和思考能力,她并不仅仅学习音乐更在思考人生,就算在音乐学习受到阻力时,依然对教授的思考记忆深刻,还运用到自己为人处世上。为后来不为名利一心为音乐教育留下思想印记。
她的品格塑造,有父亲师长的引导更有她自己的悟性和自我要求。
终于周小燕进入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学习声乐,并成为意大利著名声乐教授贝纳尔迪的学生。和他学习的过程一开始也不顺利,教授要求她只练声,练了几个月,她每次唱到咪就开始拐弯只能唱中声区唱好久。后又因战事周小燕被迫逃难后,直到回到巴黎才又重回课堂。这一次她的声乐学习终于发生了转机。
原来老师想到一个办法,帮她从咪开始起音往下走,可以唱弄臣咏叹调,这样就唱出来。贝纳尔迪全新的教学方式让周小燕跨越声乐学习障碍迎来她的第一次音乐辉煌,而这样独特的教学也许也影响到她后来因材施教不断摸索的教育理念。
七年艰苦训练,周小燕站在巴黎国家大歌剧院,征服法国观众。后又应邀在捷克参加布拉格之春音乐会,这场20世纪非常重要的音乐会,时隔多年还让周小燕激动不已,她见到了世界一流的音乐家,有小提琴家奥伊斯特拉赫,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还有美国的波恩斯坦,英国的梅纽因等,梅纽因跟奥伊斯特拉赫在音乐会上拉的二重奏,声音很纯很美音乐处理特别好。而她印象最深的是这些世界级音乐家都很朴素亲切平易近人,她认为这才是大家典范。
学音乐更学做人,汲取人格力量,这也是她的人生准则。
曾因学音乐不顺而哭泣的中国女孩,在世界级音乐家面前没有露怯,她演唱了自己热爱的中国歌曲。比如贺绿汀的《神女》,刘雪庵的一些曲子还有《红豆词》等,还有她的好友作曲家齐尔品写歌《春眠不觉晓》,民歌改编的《大河》《杨柳》等。音乐家们被中国姑娘唱的中国歌曲迷住了。
直到后来周小燕回忆有次吴祖光出访遇见一个法国汉学家,问起为何对中文产生兴趣,他说听见一个中国姑娘唱中国歌觉得中国语言太美了。而那个中国姑娘就是周小燕。在国外穿着旗袍唱中国歌,周小燕用她的音乐素养和情怀影响了很多国内外友人。
后来的周小燕她更是把这种对民族文化的追求传递给学生们。她曾对廖昌永说,你一定要在学习西方经典的同时,还能唱自己本国的歌曲,如果没有中国文化底蕴,别人会另眼看你。就很难得到他人的尊重。
用现在的话说,那场重要的音乐会周小燕火了,她被欧洲舆论界成为“中国之莺”还被世界界各地歌剧院抛出橄榄枝,而她却走上归国的路途。
多年以后,她的学生廖昌永也在歌剧巡演声名显赫获得各大歌剧院邀请时,做出同样的归国决定。这难道不是因为老师的教育和人格的感召么?
 
3 学成归国,开始培育音乐人才
周小燕一直记得父亲说过的话,不要忘记你是中国人,学成回来为国效劳。而她已在国外学习九年也获得好评,这正是她应该回来的时刻。
她是跟着自己的心回来的。
当时国内局势却依然严峻,各地都有进步学生反内战反饥饿运动,周小燕就帮助各地筹办音乐会。
当陶行知在上海创办育才小学向周小燕发出邀请,请她来做声乐老师,她甘愿为此放弃返欧访美计划,留在小学义务教学。她难道不担心自己因忙于教学影响自己刚刚开始有影响力的舞台事业么?
她认为能培养音乐人才和舞台艺术同样重要,并自此开启也许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音乐教育事业,并为之付出终身心血。
当她站在讲台上,感受一种不同的人生乐趣,这也许和她内心一直有回报社会的想法有关。
她看见了一双双眼睛,那些有嗓子有天赋孩子的眼睛,他们迫切的求知欲让她很感动。这些学生中有李秀英方琼等,还有刚刚回校任教的青年教师也会到她家探讨声乐。
新中国成立,周小燕迎来全新的教育生涯,她受聘担任上海音乐学院教师,还参加了全国第一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周总理告诉她只要永远站在人民一边为祖国做有意义的事就很好。她深深记得,为人民为祖国做事,好好培养音乐人才。
自此以后一个歌唱家开始转变成一个了不起的声乐教育家,不仅作为文化使者走访东南亚东欧等,更走工厂下农场等,音乐几乎是她生活全部。就算是后来不能教课的十年,她也没有在心里完全放下音乐教育。
多年以后,有记者问她有没有后悔过在盛名时从法国归国?她说不后悔,既然为国出过力就不会后悔,因为父亲曾告诉她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一定要回国。祖国母亲再贫穷落后,也要义无反顾去爱。
这就是周小燕的人生观,她的音乐生涯从未偏移过这个人生观的指引,也正是这种朴素真诚的价值观人生观,催生了她身上更多的人格魅力,在日后的教育事业中一一呈现。
4 原创歌剧一江春水,创立歌剧中心为学生归国创造条件
她的心愿终在2014年得以实现,原创歌剧《一江春水》被她亲手推上上海国际艺术节。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的艺术院团都在尝试原创歌剧,分明是受到她的鼓舞。
还在留学旅欧演出时,她就发现美声唱法与中国音乐有机结合的可能性。歌剧不是西方人的专利也可以有我们自己的作品。她做梦都想在世界艺术之林缔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歌剧。
回想1984年当周小燕重新培育学生数年后,维也纳的国际声乐比赛上,获得优异成绩,四名学生,三个金奖,一个银奖,这个成绩震惊国际乐坛。她仿佛在告诉世界,周小燕回来了,这一次是因为她的学生!她一直在为中国的音乐发展尽自己的最大力量。
早在1988年,她就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歌剧中心,只为中国歌剧演员能有展示的舞台。而另一方面,她也想为国外发展归国演出的学生们创造舞台。
她并未因学生没选择留在国内而有所责难,反而很理解他们学业有成但在国内缺少舞台。为此宁可自己组织成为歌剧中心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归国。 这样的老师谁会不爱呢?没有用自己的人生选择去强求学生,反而用行动去为他们创造发挥空间吸引他们主动回来。
创立歌剧中心时,周小燕已经70岁了。在演出歌剧《弄臣》时,她正好骨折,又是第一次排演这样的重头剧目,她就在病房帮助演员排练,还坐轮椅到现场去观看。从而成就这部亚洲难得的歌剧演出。
她的胆大和坚持不仅仅于此,一直想要演出原创歌剧,终于她实现了把美声和中国音乐结合起来,带领学生们演出了《一江春水》引发更多人的关注。原创,中国这些元素无不呈现着她对中国文化的爱和执着。她还把这种影响带给同学们,一心为了中国音乐,并没有太多杂念。
胆大并且成功,是因为一片赤诚天地可鉴。
而她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们不仅有很多受到影响在国内发展,更热爱中国文化艺术,比如廖昌永就跟随大师学习书画,痴迷中国文化。
5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终身教授不居功学生成大器感恩
廖昌永参加国外比赛被盛赞时,多明戈曾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的老师有非常特殊的训练体系。
90岁高龄还在为学生上课的周小燕,却并不因此居功,她说学生的成功,教师占的功劳只有三分之一,主要理论指导实践,其他更要靠学生本能去学去悟。
所谓特殊的训练体系,大概是她作为老师研究出来的,从一开始声音模式化到后来发展为,根据不用声部个人条件因材施教,制定一整套突出艺术个性又统一的教学办法。从而成功培养出大量不同声部不同个性的优秀演唱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廖昌永。
她说廖昌永悟性很高他能不断前进和抓住特点抓腔把韵做出来,还很有语感,唱法语歌在国际比赛唱到获奖。
她更赞赏廖昌永人生历练后的品性,他曾放过过牛也捉过螃蟹小时候很苦,对老师的教诲和更多音乐学习机会更懂得感恩和珍惜。她告诉学生的妈妈放手让孩子锻炼,对他们未来成大器有好处。
她未强调老师的帮助,反而突出了学生的悟性和艺术个性,不居功的老师难得,而这样的老师反而更让人感念。
廖昌永常常会在演唱会现场唱一首歌《老师,我总是想起你》,他和人们讲他永远不会忘记恩师。而周小燕也会潸然泪下,她忘不了这些学生们。
还有更多学生感念周先生。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魏松说,他师从周小燕是当年她冒着被逐出教师队伍收的弟子,他是听着周老师家留声机里的音乐受到西洋音乐的启蒙。1984年奥地利维也纳那场国际歌唱家声乐比赛中,中国男高音张建一获得第一名,他扑到老师的肩上轻声说,老师谢谢您,我该如何报答您。他曾是一个玻璃厂的工人,是周小燕老师培养他学习乐理最终成为一个世界一流的歌唱家。
在周小燕的人生中,这样的学生太多。她在九十岁的时候说自己刚刚才开始下半场,九十八岁还因为只留下一个学生而有点小小的嗔怪。
2016年,99岁的周小燕先生离开人世,中国之莺的人生画上了句号。她真正做到了几乎终身都在为音乐事业付出。
写在最后
昨日写了周小燕的弟子歌唱家廖昌永的故事,今日来探寻廖昌永的老师周小燕,忽然发现,有其师才能有其学生。
在周小燕的人生中,很少只从自己的艺术生涯出发,无论是那个19岁唱着长城谣鼓励抗日救亡侨胞的姑娘,还是20多岁就在布拉格音乐会上唱着中国歌曲声名鹊起的中国之莺,还是后来呕心沥血培养中国歌唱家,更缔造歌剧中心创作原创中国歌剧的周先生。
她似乎一辈子都在成长,从唱中国自己的歌,到学习国外精华再来唱中国的歌,最后干脆倡导原创中国歌剧在自己的舞台上歌唱。她爱国但不停留在口头教诲,用自己的专业和行动去引导学生。她好学善思从自己求学时对中西文化的总结,到后来在教育中重视作品而非个人得失的品格提升。
她又一直没有变过,依然是那个跟着父亲学习音乐和歌唱的小女孩,她的心一直在家里在中国。
廖昌永曾说过和周先生学到最多就是她对品德的看重还有她的好学,已经成为大师依然会在学院有国外大师讲课时来到前排做笔记。就像周小燕自己说的,她曾在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见到真正的大师都是平易近人朴素真挚的,她自己不也活成了这样的人么?
中国之莺周先生的歌声和她的品格一直都会在我们的心中,她不仅影响音乐家,还影响着更多中国人的精神。
周小燕小传
周小燕,毕业于巴黎俄罗斯音乐学院,歌唱家、音乐教育家。她是中国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先后荣获了中国音乐艺术最高荣誉奖“金钟奖”,法国政府授予的“法国国家军官勋章”等。作品有《长城谣》、《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蚌壳》。2016年3月,著名歌唱家周小燕因病去世,享年9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