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李飙:全世界的全职打击乐演奏家不超过五位,他是其中之一
2019-09-18 23:35:54 发表 | 来源:新浪
       李飙是当今世界音乐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全职打击乐音乐会独奏家之一,打击乐演奏家成为指挥家,在中外都不乏范例,中国爱乐乐团艺术总监余隆就是打击乐出身,不久前北京先后亮相的雅尔维父子均是定音鼓手出身,名气更大的则是柏林爱乐乐团现任艺术总监西蒙·拉特也是定音鼓高手。




    “在全世界,全职的打击乐演奏家不会超过五位。”李飙伸出一只手,在这屈指可数的数字中,他是中国唯一一位。

  2005年,李飙成立自己的打击乐团时,尚无法想象这个乐团的旅程有多长,他只是一场接一场的音乐会做下去。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一个人开着卡车,像个吉普赛人那样在德国到处演出,把打击乐的节奏最直接地传递给观众,“只有通过不断的演出,才能让人们知道打击乐的现场究竟是怎样的。”

  十年过去,李飙已经成为当今最顶尖的打击乐大师。从去年开始,李飚打击乐团成立十周年巡演已在南美七个国家开启,今年中国五座城市的巡演刚刚结束,乐团所到之地,皆是沸腾热烈的现场。

  2015年10月,在李飚打击乐团成立十周年之际,李飙与索尼音乐签约,发行新专辑《李飚打击乐世界 十年精彩》。对他而言,十年不是总结,而是这条节奏之路的全新里程,“十年对一个人来说,很漫长,但对乐团来说,还很年轻。”

  在南美巡演时,李飙给音乐会设定了两个主题,“从巴洛克到探戈舞曲”和“从巴洛克到未来”,这种横跨三百年甚至更远的音乐范畴,在他的唱片中同样立意鲜明。他的打击乐中有巴赫与维瓦尔第的宫廷音乐,也有热情奔放的皮亚佐拉《探戈舞曲》。他选择拉格泰姆作曲大师乔治•格林的《绒毛的舞蹈》、《三连音的舞蹈》,会让你联想起被霓虹灯照亮黑夜的美国百老汇舞台,而几部原创作品更是实现了时空转换,从海地的《祭典》穿越到千里以外的《塔克拉玛干》。

  在李飙的认知里,打击乐是没有界限的,他可以把巴赫与披头士的音乐放在同一场音乐会上。他在欧洲的演出,观众总是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听,“我们的音乐会没必要西装革履,也不需要像听《安魂曲》一样带着庄严、肃穆的心情。打击乐就是一场很热闹的,音乐性、感染力很强的音乐会。”

  刚去世的法国无调性作曲家布列兹曾说,21世纪是打击乐的世纪。李飙深以为然,“布列兹说这句话时,还是五十年前。今天打击乐在交响乐中的地位前所未有地重要,之前的作曲家已经把钢琴、小提琴的旋律发挥到极致,未来的作品,很难再流传三百年。”他认为,音乐的未来就是打击乐,“在打击乐上,你能听到你想象不到的任何音色。”

  生于南京的李飙说,他接触打击乐纯属偶然。5岁时,父母送他到南京小红花艺术团学舞蹈,只因乐队需要一个打击乐手,父亲才给他做了一把木琴锤,给他一个小板凳,这两件简陋的“乐器”就是李飙最初的音乐生涯起点。

  1982年进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学打击乐,李飙承认那时候“很难体会到乐趣”。1988年作为中国第一位打击乐系的公派学生赴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1997年又从慕尼黑国立音乐学院毕业,李飙才一步步找到自己想走的路。

  在李飙那个年代,一位打击乐演奏家想要生存,只有去乐团。他考进维尔兹堡交响乐团,却在一年后退出,决心创造自己的舞台。他独身租了辆卡车,在德国上百座城市之间游走,寻找音乐节的演出机会,杯水车薪的酬劳只够支付汽油费和租车费。学钢琴、小提琴的人可以靠著名的国际大赛一夜成名,打击乐却不行。尽管李飙早在1993年就拿到布达佩斯打击乐国际大赛第二名,他的机会依然要靠一场场演出磨砺打造出来。

  今天的李飙会感慨,他在国际上的声誉,全靠当年的摸爬滚打而来。他想用现场演出证明,打击乐绝不只是停留在节奏层面那么简单,“打击乐器是最早的乐器之一,但现代打击乐还是一个年轻的事业。”

  这十年,李飙坚持每年演出上百场,与不同的歌唱家、弦乐演奏家、乐团与民族乐器合作,首演的作品多达100多部,足迹遍布70多个国家。他把自己收藏的200多件打击乐器轮番带上舞台,让观众见识一个古老又新奇的打击乐世界。“做了那么多年音乐,我也不知道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打击乐器。”李飙说,打击乐器是最古老也是最丰富的,他在北京的排练场内,400多平米的空间内收藏了世界各地的200多件打击乐器,在德国,他也有一个仓库存放几百件打击乐器。这些耗费精力收来的大鼓、马林巴、颤音琴、康加鼓或是非洲鼓,加起来足有五吨重。

  在最新专辑中,你能听到李飙精选的十年代表作——由普利策奖获得者克里斯多弗•劳瑟作曲的《祭奠》,以海地鼓的演奏技巧重现出一场原始、血腥且暴力的非洲祭典。维瓦尔第的《D大调协奏曲》第三乐章,被李飙以现代打击乐的形式重新演绎,配上古钢琴的敲击,从三百年前的风格中寻找到现代音响气息。作曲家菲利普•永克创作的《塔克拉玛干》,则以阿拉伯式的拉丁音乐,带来寂静、空旷、凶猛的沙漠风暴景象。

  除了演奏生涯,李飙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和德国柏林国立音乐学院担任打击乐教授。在德国,他每年都要在来自全球的七、八十个考生中甄选两、三个作为自己的学生,中央音乐学院每年也仅招收两名学生,相比欧洲,中国学生的技术很强,基本功好,但对音乐的热爱却不如德国学生,“音乐并非越早学越好。才能和技巧只是音乐的一个方面,如果没有对音乐真正的热爱,等于一辈子白学。”中国家长热衷的音乐考级,在他看来也是冒进、功利的,并不能真正推动音乐发展。

  “音乐是金字塔尖的艺术,打击乐更是如此。”李飙说,这几年,他的乐团每年都会在国内举办打击乐夏令营,每个城市都是一小时内就报满200多个名额,仍然无法满足更多的需求,“我能看到太多孩子需要打击乐,这是未来的希望。”通过巡演、唱片与教育,李飙希望,古老的打击乐器能在中国焕发真正的能量。

  

  在新专辑《李飚打击乐世界 十年精彩》中,李飙混搭了三百年来不同类型的音乐

 

 

  李飚打击乐团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与他合作的打击乐演奏家多是世界各大乐团的首席

 

  演出现场




 

 

李飚:打击乐家不等于是打鼓的


   李飚在国家大剧院给乐迷上“大师公开课”。柴春霞摄

  “这是一个非洲的拇指琴,用手指拨拢发音,我觉得它会成世界级的乐器。”一段打击乐曲演奏中,响起一种特别的琴音,打击乐演奏家李飚忙解释道。李彪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小龙日前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给近百位乐迷带来了一场特别的音乐沙龙。他精心选取了三首来自他新专辑的打击乐曲——浓郁非洲风格的《祭典》、巴洛克风的维瓦尔第《D大调协奏曲》、充满西域风情的《塔克拉玛干》,他一边播放,一边耐心地讲解乐曲中所有值得注意的地方。

  李飚笑称,当前很多人对打击乐存在一些误解,“当我和有些人说我是从事打击乐工作的时候,他们都认为我是个鼓手。其实,打击乐的涵盖范围大得多。”他也一直为推广打击乐而努力着。尽管身体抱恙,声音有些沙哑,可他还是和现场观众聊了两个多小时,“对我来说,观众只分为两种——知道打击乐的和不知道打击乐的。作为音乐家,我有责任把我们的音乐介绍给所有人。”李飚享受和乐迷分享的过程:“听唱片只能感受到音乐的本身,像制作音乐的背景、过程等信息是了解不到的。我想让大家更了解打击乐制作背后的故事。”

  来自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张蒙很喜欢这堂“大师公开课”,“平时听音乐会、听唱片,常常遇到不懂的地方——这个乐器是什么,这段想表达怎样的感情?这次能近距离听李飚老师给我们讲,很受启发。”(北京日报 记者 王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