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歌声永远为战士服务——访歌唱家克里木
2019-07-20 14:12:00 发表 | 来源:解放军报




歌声永远为战士服务
——访歌唱家克里木

■本报记者 袁丽萍

1

克里木创作演出的很多歌曲都充满民族特色,体现边疆军民鱼水情深,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受到观众欢迎。图为克里木演唱《库尔班大叔您去哪儿》的场景。

2

克里木演唱《掀起你的盖头来》的场景。

克里木,维吾尔族,1940年出生于新疆,是中国著名歌唱家、优秀舞蹈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创作并演唱了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作品,2016年荣获第十届百花奖艺术大会“顶级艺术家”荣誉称号。他演唱的《日夜想念毛主席》《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阿凡提之歌》等歌曲,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全国各族人民,产生广泛影响。他创作的《库尔班大叔您去哪儿》《颂歌献给亲爱的党》《塔里木河》等歌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边防军人。

记者:我看资料中说,您是11岁时参的军。当时是怎样的情况?

克里木:1950年国庆那天,我爸爸到北京参加民族团结晚会。他回家后就说:“共产党好,毛主席好,我们当兵!”我爸爸外号“金唢呐”,我妈妈是舞蹈演员,他们都顺利加入了部队。文工团领导问我这个小孩会什么,我就现场唱了一首民歌《牡丹汗》,又打了一段手鼓,表现还不错,这才入了伍。我们一家人参军到了民族军第五军文工团。我们去部队演出,经常一行军就是一百多里,路上我走不动了,战士们就抱着我、背着我。到了演出的地方,我就跟着去唱歌跳舞。就这样,我开始了文艺兵的生活,现在我快80岁了,我觉得我还是个文艺战士。

记者:您演唱的歌曲非常多,第一首产生影响力的歌曲是什么?

克里木:我17岁时调到新疆军区文工团。1958年,团里的词曲作家王洛宾知道了库尔班·吐鲁木大叔到北京见毛主席的事情,他连夜写了《日夜想念毛主席》这首歌,并点名让我来唱。怎么才能唱好这首歌呢?我觉得要进到歌里去,要带着感情唱。演唱时,我就穿上新疆民族服装,尽力揣摩一个边疆少数民族农民兄弟对党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在舞台上,我就是库尔班大叔。这首歌首次演唱就很成功。因为歌曲本身写得好,写出库尔班大叔的内心感受,反映新疆人民解放后过上幸福生活的激动心情,再加上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这首歌1959年到北京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活动和全军第二届文艺汇演,我还获了奖。

记者:这首歌跟您后来创作的《库尔班大叔您去哪儿》有什么关系吗?

克里木:我唱《日夜想念毛主席》获奖后,就被调到了原总政歌舞团。1963年冬天,团里的作曲家陈克正老师、词作家彦克老师想为参加全军文艺汇演写首歌。陈老师想到了一个题材,一个边疆农民热爱解放军战士,披星戴月上哨所送哈密瓜、葡萄,慰问战士们。他知道我是新疆的,就让我一起创作。我们决定还是用库尔班大叔这个人物。彦克老师没去过新疆,我就提供新疆音乐的素材,把小时候看父母表演和听到的民歌旋律唱给两位老师听。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创作。

记者:这首歌可谓经久不衰,现在您还经常演出。

克里木:这首歌出来后,我到部队唱,非常受欢迎,因为它里面有生活、有故事。你想,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想着去慰问解放军,想着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拿上,说明我们解放军太可爱了。每次演唱完,我根本下不了台,就被战士围着。前段时间,我参加一个活动,碰到一个在阿里当兵30多年的女同志。她很激动,说我们那条件非常艰苦,当年听了您唱的这个歌,就一直想着库尔班大叔的葡萄、核桃、哈密瓜。我就给她现场唱了一遍这首歌。表演完了,观众都鼓掌,场景令人非常感动。

记者:创作《库尔班大叔您去哪儿》之后没多久,您又创作了《塔里木河》这首歌,受到部队官兵尤其是边防军人的喜爱。

克里木:《塔里木河》这首歌融合了维吾尔、塔吉克、哈萨克三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还是我和陈克正老师一起写的。1964年我们到阿里慰问,返回时在马兰基地一边慰问演出,一边休整。我和陈老师向部队申请了一部车,沿着塔里木河体验生活。我们与边防战士一起巡逻,一起在河边烤鱼。有了生活经历,我们就要写歌。陈克正老师有了思路,高兴得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一早就把歌词给我了。我一看,“骑着骏马天山巡逻”“紧握钢枪保卫你,母亲河”,写得非常棒。我也很激动,想着一定要把曲作好,要让老百姓喜欢、战士喜欢。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首歌唱的就是边疆军人保家卫国的生活,再加上曲调悠扬抒情,符合艺术规律,所以能受到大家的喜欢。

记者:我们说“生活是创作的最大源泉”,您的这段经历就说明这个道理。

克里木:对的,我写《羊肉串香又香》也是这样,那声吆喝和旋律就来自我的日常生活。还有电影《阿凡提》的主题曲《阿凡提之歌》,可以说生活是那次创作成功的最大保证。那部电影当时试唱的第一版主题曲,导演不满意,非常着急。我跟导演聊,说我觉得这首歌不应该是歌颂型的,阿凡提是幽默的、智慧的、跟老百姓在一起的,我们要往这个方向想。导演说:“就这个感觉,那就你写!”但说得容易,写起来难,时间要求又紧。我苦思冥想之际,突然想起来,1957年我去和田县慰问边防部队时,早上7点多钟,在街上看到一群农民老人。他们扎着腰带,带着瓜皮帽,在小毛驴屁股上坐着,唱着维吾尔语歌就过来了。歌的大意是:“干部来到了我们公社,我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觉得那个旋律非常好,翻箱倒柜找到了那时记下的谱子。根据那个旋律我越写越顺,很快就写出来了。所以说,还是“生活万岁”。灵感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

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您创作了《颂歌献给亲爱的党》,引起非常大的反响。到现在,每逢“七一”,很多音乐会上还会唱这首歌。

克里木:当时刚改革开放,部分人思想出现一些混乱,有的老百姓对党的认识不够。我是1966年在云南前线慰问边防部队时入的党,我从小受党的教育,受党的培养,我觉得我应该写一首歌去歌颂党。这首歌是高峻写的词,我作的曲。1984年,我在北京的一次演出上唱这首歌。“有了你,草原牛羊肥壮”“有了你,毡房奶茶飘香”,一开始观众愣住了,马上就开始“哗”地鼓掌。这首歌是在歌颂党,但这种歌颂是非常生活化、非常实在的,不是口号化的。这首歌流传开来后,有一年“七一”,喀喇昆仑山边防哨所的战士给我打电话。战士说今天是党的生日,您能不能教我们唱《颂歌献给亲爱的党》,我们一起过一次党的生日。我马上说:好!然后就一句一句,把这首歌教给了战士们。我觉得还是这首歌唱出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所以才能受欢迎。

记者:您是一名老文艺兵,经常下部队演出,您对当前的文艺轻骑兵们有什么想说的?

克里木:能成为一个军队文艺工作者,我非常自豪。前段时间,解放军文工团的一些年轻孩子来看我,说他们刚下部队回来,去了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我说这个就是方向。什么叫为兵服务?就是要直接跟战士们联系,把文化艺术送给战士,把祖国和人民的爱送给战士。

我们当年到云南边防部队演出,一去就是9个月。我们走过的那些路线,蚂蟥、蛇很多。我们在原始森林里走一天,再爬上去一座山,山上有一个班的战士等着我们。气灯一挂,也不用话筒,就开始演出。演完连饭都不吃,因为战士们的那些粮食运上山很不容易。就只喝一点水,饿着肚子返回。我觉得这些都不算苦,而且我们多吃一点苦,才更加知道战士的不容易。

我跟年轻人说,战士们太辛苦、太淳朴、太可爱了,我们的歌声就是为战士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要永远为人民和战士歌唱。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尊重战士,爱战士。不妨经常问自己几个问题:穿了这身军装,成了文艺兵,位置应该摆在哪?我的业务应该怎么为战士服务?通过我的歌声,战士能得到什么教育?

(照片均由克里木提供,文字由吴昊、庆洋整理)

采访手记

文艺战士的初心

■袁丽萍

克里木老师的采访地点,是在他京郊的家里。

退休后,他跟夫人古兰丹姆住在这片接地气的房子里,种树、养花,跟邻居闲聊,平常得很。

但一有演出任务,他都积极报名参加,依然还是那股登上5000米高原哨所为战士演出的精气神。

从11岁,到79岁,克里木一直走在为兵服务的道路上。聊起下部队、到前线、走边防的那些事儿,他双眼放光,手舞足蹈,充满活力。

“为战士唱歌,他们高兴,我就高兴。”岁月悠悠,文艺战士的初心不改,本色不变。


解放军报 记者 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