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你可听见,我的心在动——访古琴名家袁中平
2016-10-31 17:31:04 发表 | 来源:中国台湾网

“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有变化,唯独琴音不变。魏晋古曲,到今天你听到的依然如故,琴音入心弦。”在唐岛湾依海而建的安澜书院中见到袁中平先生,一床古琴,一杯清茶,一袭道服,仙风道骨,淡定平和。
 
  数千年来,古琴与文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常用来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琴远远超越了音乐的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徵之一。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韵上,没有一件乐器可以与古琴相比拟。袁先生说:“古琴传承到今日,留下的是德。德既赋之于琴器,更是琴人的一种内在修为。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也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具有最优异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器。”
 
  很难想象,青少年时代的袁中平,在台湾是个家喻户晓的校园名歌手。他与著名音乐人童安格、邱岳原为复兴商工美工科的同班同学,三人都喜欢音乐艺术。袁中平是学校合唱团团长兼指挥,1978年三人组建合唱团“旅行者”,风靡万千歌迷。当时袁中平是“旅行者”中最受女孩包围和著迷的人物。袁中平年纪轻轻就已成名,走在街上经常被歌迷认出要求签名。他说,那时台湾的男丁都面临服兵役的问题,他因左眼弱视,免除兵役。在最当红之际,他毅然急流勇退,1983年来美留学。1989年,袁中平凭《逍遥游》唱片专辑,夺得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主办的最佳作曲金鼎奖。
 
  
 
  就在演艺事业最当红之时,袁中平却选择了去美国留学。在纽约,他迎来了人生重要的转折。此前专注于流行音乐的袁中平,第一次从一盘录音带中听到了古琴高古苍浑的天籁之音。纯净高妙的音色和那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从此深深地印入了他的内心。
 
  几经周折,袁中平打听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收藏有中国古代图书,他立刻启程从纽约赴波士顿觅琴谱。令他惊喜的是,燕京图书馆馆藏的古琴琴谱非常多,袁中平经院方同意,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图书馆影印了《松风阁》、《枯木禅》等琴谱运回纽约。他又托一位朋友从国内带来一床古琴,他清楚记得当日漫天微雨,正值清明节,于是以“清明”二字作为自己的斋号。而“清明”斋号的另一层意义则是为了纪念他的父亲,袁中平远赴美国前夕,父亲曾为他题字”清明在躬,志气如神”。
 
  
 
  青岛安澜书院
 
  那段以谱为师的日子,袁中平细致而耐心的摸索,却始终觉得离最初听到的琴音相去甚远。他决定寻访精通古琴的明师,便回到台湾拜在古琴家孙毓芹门下。先生收徒最初的三课,谈自己、谈禅宗、赏书画闻鸟鸣,却从未涉及“古琴”。这急坏了求学心切的袁中平。然而,在学琴的过程中,他却渐渐领悟了孙毓芹先生所授的前三课:学琴不仅在技巧上,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积淀和内心的修为。袁中平说:“琴之妙道,意境为上。琴之趣在于自然。”
 
  启蒙恩师孙毓芹去世后,袁中平又从纽约到苏州拜访吴兆基先生。这也是袁中平第一次到中国大陆。吴兆基受业于其父吴兰荪,后拜古琴大家吴浸阳为师,琴风兼容蜀、熟之长,并得太极名家秘传,创出太极拳、气功及道家思想合而为一的吴门琴道。袁中平到达苏州后,颇费一番周折才找到吴兆基先生的住处。 
 


 
相关阅读
 
古琴家袁中平来青举行音乐会 追忆往事与琴结缘
 
2015-01-14 08:55   来源: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1月16日晚,中国台湾著名古琴家袁中平将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会议中心举办“国士之风”公益音乐会。1月13日,袁中平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现在影视作品流行“穿越”,袁中平认为古琴就是带人穿越古今的“时光机”,“历史沧海桑田,在巨变中只有声音是不变的,哆的物理震动频率永远是440赫兹,通过古琴我们可以听到古代人听到的声音。”现在的袁中平总穿着粗布制成的长袍,他说:“我知道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但我这身打扮显然要比西装革履更适合坐在古琴后面抚琴。” 
 
  结缘古琴:纽约听到古琴被触动 
 
  年轻时的徐克在美国听到了京剧《智取威虎山》,从此念念不忘,数十年后终于将其改编成电影搬上银幕。袁中平也有类似的经历,“离开故土到了陌生的环境中,接触到传统文化时,更容易产生震撼和共鸣”。 
 
  在中国台湾长大的袁中平自幼喜欢音乐,曾与童安格、邱岳原组成“旅行者”乐团,是当时台湾家喻户晓的流行歌手。1983年在最当红之时他毅然去美国留学,“在我哥哥纽约的家中,我听到了一盘古琴曲的录音带,那种声音在表现力上胜过了我以前听的所有声音,一听如故,仿佛我在梦里或上辈子听到过那些声音。” 
 
  在美国想学古琴并不容易,他听说波士顿哈佛大学的燕京图书馆,收藏了很多中国古籍,他前去寻觅琴谱,最终在库房里找到了不少,而馆方也慷慨同意他影印,“后来我影印了松风格、枯木禅等两大箱琴谱,又让一个香港交响乐团的乐手帮忙带了把古琴来纽约”,袁中平自学了一段时间,发现古琴没法“无师自通”,于是先后拜台湾古琴家孙毓芹和苏州的一代古琴宗师吴兆基为师。 
 
  摒弃功利:师法于传统不刻意创新 
 
  袁中平说,自己最初是想用古琴创作出当代音乐,“我当时想国际乐坛上还没有人这样做,但后来随着学琴的深入,我的功利心日减,我总是感慨前人的智慧,相比那些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经典,我有什么能力做得更好呢?”袁中平认为古琴创作就像书法,“很多人都写汉碑、魏碑,但每个人写出来的都不一样,在写的过程中就已经是在传统的步伐上向前跨出了一步,所以不要害怕没有自家面貌。”他认为创作古琴新曲不能勉强,要在丰厚的积淀基础上自然生发,“我老师去世前一年,才跟我说他睡觉时会偶然出现一段旋律,是以前没听过的,‘哦 ,我现在可以开始创作了’。” 
 
  1月16日晚的演出,是袁中平首次在青岛举行音乐会,他透露将抚奏《渔歌》、《潇湘水云》、《楚歌》、《离骚》等曲目,他自己最爱的古琴曲是现存最早的曲谱《幽兰》,传自南朝梁代隐士丘明,“其高古意境让所有音乐望尘莫及”,但他轻易不演奏,要天时地利人和,有吻合的心境时才会奏此曲。现在流行“穿越”,袁中平认为古琴就是带人穿越古今的“时光机”,“历史沧海桑田,在巨变中只有声音是不变的,哆的物理震动频率永远是440赫兹,通过古琴我们可以听到古代人听到的声音。” 
 
  近年来各地都开始出现了古琴热,袁中平认为古琴是对人德性、内心和气度的一种磨练 ,让人不需要再用物质填永远填不满的欲望。现在的袁中平总穿着粗布制成的长袍,他说:“我知道有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过我,但我这身打扮显然要比西装革履更适合坐在古琴后面抚琴。” 
 
  文/图 记者 王法艳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