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名家 > 正文
指挥家的背影——访中央歌剧院院长俞峰
2015-06-01 13:11:00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序曲

  笔者在采访俞峰院长前,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由他指挥的“纪念理查·施特劳斯诞辰150周年”的交响音乐会,印象极为深刻。作为整场演出的指挥,俞院长的指挥跌宕起伏,充满激情,那根小小的指挥棒完美地处理了每一个细小的音符,引领观众们的感官、心灵完全融入极具古典美感的歌剧及交响乐演出。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就是最好的说明,演员、乐队连续谢幕四次,观众们都迟迟不愿散去。

  7月底,在一场夏雨后的一个凉爽的上午,笔者如约来到了位于朝阳门内的中央歌剧院。正在和一位同事商讨工作,中等个头,皮肤白皙,面容温和,气质儒雅的男士,就是这次要采访的对象——俞峰院长。
 

    第一乐章·例外

  很多人说起宁波人,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商业,甚至认为宁波只有商业巨子或者名企业家。其实不然。宁波自古以来诗书耕读、怡情养性的氛围也颇为浓厚。若认为宁波只有商业文化,是有失偏颇的。俞峰就是那个典型的“例外”。

  俞峰是家中的长子,他的艺术细胞是完全自由生长出来的。他们家的邻居因为要去参军,就把自己的二胡送给了俞峰,俞峰的父亲有一些二胡基础,就开始教他。父亲还自己装配了一个无线电,俞峰就天天听,天天跟着它练。就这样跟学加自学,却没想到越学越好,越学越有兴趣。

  1976年-1978年,在姜山中学系统地学习了3年的二胡之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当时全国流行争当少年大学生,俞峰追求进步,也向往更好的音乐殿堂,于是选择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时报考的学生非常多,仅二胡专业就有800余人,但只招收8-9人,可以说是真正的百里挑一。而俞峰凭着娴熟的二胡技能,最终被录取,进入了这个培养音乐艺术人才的摇篮。

  正式走上音乐之路后,俞峰对自己未来的道路进行了认真地思考:若继续走正统的民乐道路,势必会越走越窄,选择会越来越少。所以,俞峰毅然决定改学指挥。他认为指挥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专业,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作曲功底、钢琴基础,还要有艺术鉴赏力和理解力,会是一个适合自己又很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1978年,对俞峰来说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转折,也开启了全新的艺术大门——正式调整专业到指挥系。现在回忆起来,俞峰仍然认为当时这个决定做得大胆而正确。由于之前学习的是民乐,改学西洋音乐的指挥有很多东西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都要从头学起。为了将各个课程学好,学扎实,俞峰晚了两年才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当然,这也成就了俞峰比别人扎实、深厚的功底。

  为了考中央音乐学院,俞峰不知从哪里设法借来一架风琴,他用船把风琴运回了老家,后来又买来一台旧钢琴,每天就是埋头练琴。在风琴中,他练出了巴哈创意曲和平均律赋格,在旧钢琴中练出了肖邦练习曲和大量奏鸣曲,还获得了宁波首届钢琴比赛第一名。 那时,一台小录音机和厚厚的交响乐总谱是他形影不离的伙伴。练钢琴、练指挥、读总谱、背总谱,他到了如醉如痴、废寝忘食的地步。好友有时会挑出一个乐句来考考他,而他总能把乐句所在的页码、不同声部的旋律、节奏、甚至哪种乐器的音,都说得一清二楚,实在让人为之惊叹。

  一分付出一分收获,1985年,俞峰顺利考上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要知道,那一届中央音乐学院的指挥班在全国只招收了4名学生。

  在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学习期间,俞峰师从徐新教授。由于悟性高、底子好,加上本人十分刻苦,即使在这样一个要求严苛、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俞峰依然保持着优异的专业成绩。1989年,俞峰提前一年本科毕业并被保送本校研究生(指挥系本科是5年制的)。研究生时期的导师是郑小瑛教授。跟随这样一位才华横溢、荣誉颇丰的老师学习,俞峰不负众望,后生可畏,青出于蓝。1991年,俞峰获得指挥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第二乐章·任教

  俞峰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重视,荣誉也接踵而至:1990年起俞峰被聘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常任指挥、艺术总监;尤其在1991年的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得金奖后毅然报效祖国,更进一步得到了文化部和中央音乐学院的重视。1992年担任指挥系的系主任助理;1993年破格晋升指挥系副教授,当时他年仅28岁,成为了学院里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副教授;1992年俞峰成功地指挥意大利那波里乐团参加欧洲现代音乐节,同年应邀指挥葡萄牙新交响乐团,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巡回演出, 赢得了很高赞誉;1993年应邀赴加拿大温哥华进行了交流访问;1994年获德国DAAD奖学金留学柏林音乐学院,师从著名指挥迪特鲍姆教授,获最高指挥艺术家博士文凭,这样的殊荣之前连欧洲籍的学生都鲜有获得,俞峰俨然成为了柏林音乐学院指挥系的标杆;在德期间,俞峰多次应邀指挥了柏林交响乐团、柏林乐团、普鲁士爱乐乐团、德意志电影乐团、柏林音乐学院、柏林艺术大学等乐团的交响音乐会。
 


 

  1996年回国后至今,俞峰一直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也是该校在任时间最长的系主任。作为由中央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指挥家,又长期工作在指挥教学的第一线,俞峰始终对指挥系充满了感情。他说,中央音乐学院的指挥系可以说是全世界专业领域内最好、最先进的指挥系,指挥系有史以来培养的学生中“文革”以后就有16人拿到了国际指挥比赛的第一名,每年都有很多国外的指挥或者指挥系学生前来交流和学习。

  说了这么多,也许,大家对指挥这个职业还比较陌生和好奇,到底具备怎样的素质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家呢?面对笔者的疑问,俞峰院长将指挥这个职业简单扼要地总结为以下四点:第一,具备敏锐的听觉系统,做好排练演出的监测器。指挥就相当于导演和教练,整个演出哪里有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第二,必须会作曲。历史上的指挥家其实是由作曲家担当的。这不难理解,因为只有作曲家本人最能理解曲子的立意、起伏和情感表达。后来由于分工的细化,才出现了指挥家。但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表达作品,会作曲仍然是指挥的最基本要求之一。第三,指挥技术。这是指挥的看家本领,必然是经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之后具备的基本素质。第四,综合素质,如人格魅力、艺术素养、个人特色等。指挥作为整场演出的组织者、领导者、音乐艺术作品的诠释者和灵魂人物,若具备优秀的综合素质,会使演出的前期排练、磨合更加顺畅,演出中更好地将作品呈现给观众。 
 

    第三乐章·传承

  俞峰院长的儿子俞极,也正在学习指挥。说起儿子,俞院长的慈爱和骄傲溢于言表。儿子三岁半开始学习钢琴,各种乐器是他小时候最好的玩具。但是俞峰并不强求儿子一定要走音乐道路。俞极一路从实验二小到了人大附中,直到高一都是一条与普通孩子类似的成长轨迹。但是到了儿子高二那年,一次与耶鲁大学的一名指挥系教授的交谈引起了俞峰关于儿子前途的思考:儿子就算高考发挥到极致也就是考上清华、北大,但是如果用自己这么优厚的家学资源教儿子,将来必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其实,儿子一直到高中前都没有想过要走指挥这条道路,但是与父亲深谈后,也让他做出了学习指挥的决定。因此,俞极高一念完就休学回家读起私塾,跟着父亲到中央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指挥。可能是从小的音乐底子和耳濡目染,俞极迅速地展现出了作为一名指挥的优势,并最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俞峰院长办公室里那幅书法“登峰造极”不仅蕴含了父子俩的名字,更是对这对父子的最好映照。

  值得一提的是,俞峰院长的侄子俞潞,从小受到大伯的影响,3岁就展露出指挥天分。俞院长也很重视对侄子的培养,俞潞早年就来到北京学习音乐及指挥,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大学,并被报送为研究生。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业指挥,与郎朗同属一家经纪公司。真可谓一门三杰!
 

    尾声

  虽然离开家乡已30余年,但是俞峰院长作为宁波之子,始终心系家乡,为宁波歌剧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他与宁波市鄞州区政府合作的舞台剧《鄞地九歌》,与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的《红帮裁缝》(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都是极具宁波地域元素与人文特色原创歌剧,曾在北京、宁波、上海等地公演,好评如潮。俞峰院长还担任了宁波的文化顾问。今年10月,第六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在宁波举办。评委由9名国际评委和2位中国籍评委组成,而俞峰院长担任此次比赛的评委会主席。

  采访中,俞院长态度谦和,侃侃而谈,笑的时候,眉梢和眼角都会弯成月牙状,好像说什么都带着快乐的味道。

  而且,笔者注意到俞峰院长喜欢抽比较烈的外烟,喝的却是家乡的绿茶。外国香烟的浓烈霸道配上江南绿茶的清新婉约,看似是一种强烈的矛盾反差,但想来又似俞峰指挥时留给观众的那个背影:时而跌宕,时而细腻,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