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访谈 > 正文
胡文阁:师父始终没离开我--写在梅葆玖先生逝世1周年之际
2017-04-28 15:07:30 发表 | 来源:戏聚圈

   原标题:胡文阁:师父始终没有离开我   文:廖振刚

 

    京城的四月,已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一片春意盎然。光阴似箭仿佛瞬间,我们敬崇的梅葆玖先生已仙逝一周年了。近日,笔者有幸与“玖爷”的唯一男旦弟子胡文阁相约,倾听了他对师父的深情怀念。

 

   文阁说:一年来自己始终感觉师父并没有离开我,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谈,真是魂牵梦萦,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像以往那样看着我排戏、演出。

  

    在师父离去后,自己最大的感受变化,是突然觉得应该有很多的责任和担当,反而与师父心境上更近了。最近《中国唱片》公司在给我录制三出梅派戏《太真外传》、《穆桂英挂帅》、《生死恨》的唱片,每天我都要看师父的影像资料,对照回顾师父点点滴滴的指教。不同的是,过去我可以立刻用电话或去家中向师父当面讨教,现在只有靠自己琢磨思考,在心灵上向师父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里不断求索。

 

   师父的那种待人谦和、海纳百川的宽大胸怀之品德和融贯梅氏家风之作为,自已深受其陶冶感化万千。自2001年11月30日拜师进梅门至今,十几年来,师父从来没有向我生气发过火,也从没像旧艺人使唤徒弟那样,让我干这干那的事情。凡是到师父家,每次都是师父亲自给我沏茶倒水,夏天端上冰镇柠檬茶,冬天捧着热咖啡。师父家中有好吃的,也想着我去品尝,生活上处处关心我,真是疼爱如子。

 

 

   在学戏时,对师父的点拨,我有时不开窍,师父极有耐心永远不急不躁,等我去领悟。平日里我外地朋友较多,他们来京想见师父,最初我不懂事,有时事先不打招呼,就带人去见师父。即使这样,师父仍亲切接待,合影、签名一一满足客人要求,从没批评过我。后来我知道错了不懂礼,向师父道歉,师父只是一笑,说外地朋友来京一趟不容易,想看看,说明他爱咱京剧,爱咱梅派艺术,怎能有不见之礼。

 

  师父看我演出或把场,只要发现我的问题,师父会讲道理让你明白其中之妙处。告诫我:舞台上演员不能砸夯,要有人物,要显大气,从唱腔小处细腻入口,丝丝入扣,让观众听后能久久回味,这才是艺术。不是光给观众听觉刺激,为要好而唱,会唱的比起能唱的演员才是艺术家!

 

   师父并不保守,能与时俱进不停地探讨梅派艺术的发展。师父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行腔速度可以加快一点,声腔的爆发力再足一些,但不能洒狗血,要让观众听着悦耳舒服,并将戏中人的喜怒哀乐有层次地表现出来,达到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

  

  关于男旦如何演女人的问题,自己也是跟着师父,在一个从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理解过程。2006年,我曾演过《御碑亭》的孟月华,当时有观众、专家提出我在舞台上演得不够妩媚、不柔。师父听到后对我说:那是因为你艺术还不成熟。要记着,男旦演女人,决不能娇柔造作,令观众反感。要成为让观众认可的男旦演员,必须不断打磨自己,提高艺术水平。其一,要打好四功五法的基础;其二,等你技术环节解决后,对戏中人物就得有全面、深厚的理解,弄清所扮角色的年龄、身份、心境、情绪及与同台演员的关系(夫妻、君臣等)。师父举例,演《挂帅》的穆桂英就得有三分武生的刚阳和三分老生的沉稳内在劲儿才行。其三,等把戏演判到一定程度后,就要靠自身的文化修养,舞台经验,阅历等综合素质的展现,达到艺术升华,观众就认可你了。经过师父的拨点又经自已的琢磨,果然,去年我和谭正岩再演<<御杯亭>>的孟月华,就获得了观众专家的一致好评认可。

 

   追想自己受师父锤炼打磨这十几年,跟着师父和姜凤山、王志怡、李玉芙等老师修行这十几年,用时间和汗水一点点沉积领悟梅派艺术的神韵与真谛,得到了京剧界及观众的认可,全托梅大师的福!

 

   笔者问胡文阁,一年有多少时间跟师父在一起,他说最少也在200多天以上。文阁说:比起师父的其他弟子,自己感到稍微宽慰的是,在师父生前最后的时刻,2016年3月19日下午,我陪着师父在“二外”进行讲座,庆寿他老人家82岁生日,当晚8点40离开学院,然后开车送师父回家,途中师父拿喷雾器喷了两下,说了声:“今天有点累了。”谁也没想到,这竟是师父对我讲的最后一句话,不到24小时,师父突发昏迷再也没醒过来。

 

   在协和医院守护师父的20多天里,自已每天晚上,都是送走前来探望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之后,再等师娘睡下之后,夜里1、2点再回到医院地下车库车里休息几个小时。师父生前从没离开过我,如今师父在抢救之中,我更不能离开师父。

  文阁谈到自己在5岁时父亲去世,15岁时母亲病归,由于年龄小,对父母的离世还感受不到深度的悲痛。直到师父驾鹤西去,失去最疼爱自已的师父时,才感到那种离别慈父般撕心裂肺的痛!

 

   2016年8月7日上午9时,在北京京剧院领导和京剧界及社会各界人士的送行中,让我捧着师父的骨灰,安葬于香山梅大师的陵园中,与师父的全部弟子,向他老人家传承梅派艺术一生,终魂归父母作最后的告别。

 

   送别师父之后,自己一时也没从悲痛中走出来,只有想到师父生前的“一定要把京剧梅派男旦艺术传承下去”的嘱托,才逐渐振作起精神,今后必须要做些事情,除了坚持练功、学戏、演出,已收了12岁的巴特尔为徒,尽自己最大的精力培养他。另外,要像师父那样,对80后、90后的小师妹们倾心地传授自己的舞台积累,决不辜负师父的精心栽培,以此告慰梅大师和师父的在天之灵!


文/廖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