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访谈 > 正文
专访|阎维文:《耳畔中国》用诚意唤醒民族记忆
2017-03-22 20:12:10 发表 | 来源:娱乐独角兽

   这几年国内卫视平台的音乐节目无外乎五大类型,素人音乐选秀类(中国新歌声),明星音乐竞技类(我是歌手),明星音乐游戏类(蒙面唱将猜猜猜),星素结合音乐互动类(我想和你唱),这几类节目有个共性就是唱的基本都是流行音乐,夹杂着民谣、摇滚的曲风,但完完全全展示传统民族音乐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而近期一档以民歌为主打的音乐节目气质独特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2017年初以来,音乐类综艺节目普遍有所降温。能从2016年红海中脱颖而出,还保持一定话题度的几档,其共同点就是:追求高品质的音乐态度。于2月17日开播的《耳畔中国》以更为活泼的民族音乐作为着眼点来讲述中国故事,传播歌声背后悠久的中国文化,为文化类节目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音乐向来是中国传统文艺中具有着最直接感染力的艺术类型,《耳畔中国》邀请蔡国庆担任“耳畔召集人”,著名歌唱家阎维文、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作曲家王黎光、著名歌唱家雷佳担任评委,《中国好歌曲》等节目的音乐总监捞仔领衔顶尖乐队担纲现场演奏及制作,为节目音乐呈现保驾护航。

《耳畔中国》能否借助此次“传统文化热”的东风,用传统民歌的独特魅力在音乐类综艺节目中突围有待瞩目。此次,娱乐独角兽来到了节目录制现场,采访到在节目中担任评委的著名歌唱家阎维文,谈谈关于传统民乐以及《耳畔中国》背后的故事。

“原以为年轻人‘嫌弃’民歌,原来是我们不懂年轻人”

不论何种艺术形式,只要一沾上“民族”、“传统”等字眼,我们就容易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与时尚、年轻人“绝缘”。惊喜的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介质、传播手段多样化,一些新元素的加入为传统视频内容带来有趣的化学反应。以二次元起步逐渐满天飞的“弹幕”为例,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想到2016年初在央视遇冷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会突然在年轻人聚合的B站大火,点击率高达221.5万,片中出现的主要人物也持续受到关注;近期央视一系列纪录片如《航拍中国》等也在90、00后掀起一阵热潮。

由此可见,年轻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来都不像过去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冷漠,以当代视角展现的传统文化在技术的加持下似乎在重焕生机。《耳畔中国》目前已经播出五期,最新一期的视频全网点击量高达1886.69万,五期节目全网总点击量突破9185.43万;#耳畔中国#话题在新浪微博阅读量超过1.4亿,讨论量过65.9万,关注度可见一斑。

“中国还有人诗心不死”,传统民歌必然能够培养出更为广泛的受众,如阎维文先生说的“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听到了那么多不同民族优秀选手的演唱,我觉得不光是选手们在竞技,其实也丰富了我们评审,将来在电视上播出也丰富了广大观众对这些地区、对这些民族,对他们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的认识,我觉得非常好,也算是一个普及音乐的平台。”

文化类节目爆红激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空前热情,搭上这一股风潮的《耳畔中国》占尽先机。但若想在如今的综艺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其本身的质量和内容尤为重要。这就必须权衡民歌元素和年轻观众接受度的问题。

阎维文在采访中谈到“民歌是今天的人在唱,那么一定要有今天的时代感,如果你原汁原味一点不动的把东西搬过来的话,它听的人会很少,但是如果你又把它改得很多,它又不是民歌了,这也不是我们真的要的民歌,我觉得应该是在继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要发展”。

阎维文“给民歌提供一个平台”

既然传统民歌极具生命力,仍可为年轻观众所喜爱,那么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它需要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来演绎辉煌。  

刚刚落下帷幕的两会上,著名作家冯骥才提到“文化类节目是一个开始和尝试,真正让传统文化融合到生活里,需要长期潜移默化的工作,可以采取很多灵活多变的方式,比如像过去一样号召人们到农村收集一些民歌、谚语,放到现在还可以在自媒体传播出去,从民间来挖掘传统文化。”

由于模式创新的风险性,国内节目制作习惯于扎堆、跟风;某一档综艺走红,观望者一拥而上,造成此类型综艺市场过度饱和,实质上是对节目资源和内容空间的浪费。 《耳畔中国》则另辟蹊径,用当代的娱乐形式来展现传统民歌风貌,从丰富多彩、积淀浑厚的中国风音乐中汲取能量,为民歌提供良好的展示机会。

阎维文就在采访中谈到:“说实话,近几年我们的电视节目,民歌占的比重应该说越来越小,火的一些节目全是一些真人秀,各种比赛包括声乐比赛,全是流行歌手,我们作为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人,当然期盼有一个能够给民歌唱法、给中国的民歌的一个平台。”

而安徽卫视的《耳畔中国》不仅仅向观众展示了中国风音乐的魅力。它将五十多个民族的传承歌者汇集一堂,让那些专业音乐院校出身的歌手和未经任何培训的“原生嗓”同台竞技,实际上促进了民歌创作领域的交流和进步。

“在这个舞台上看到这么多优秀歌手的演唱,有些纯粹是来自民间的歌手,我说我们不单单是评了,对我们三个评委来说更多的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和音乐采风的机会。”阎维文感慨道。

《耳畔中国》能否借传统艺术的民间传承在音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突围?

2016年整个综艺市场过度饱和,音乐类节目更是过剩,大众审美趋近疲劳。而2017年开年以来,传统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耳畔中国》一反流行音乐的趋势,为传统民歌提供了一个大众平台,既是对传统文化节目新形式的一种尝试,也为音乐类型节目带来新的内容。国内音乐节目众多,但完完全全展示传统民族音乐的节目却是少之又少,无甚火花。

喧闹之后的综艺市场终究要学会理智和反思。在天王、天后、小鲜肉满屏横飞而不见收视提振的时代,不妨静下心来挖掘优质素人的吸睛之处。阎维文先生分析《耳畔中国》的选手时谈到“我个人理解它是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纯来自民间的歌手,像扎西尼玛是西藏的、苏文是来自西北的,带着那种淳朴的乡土气息,完全是自然的一种歌唱状态,来这个舞台展示他们民族的内容;”

“另一类像龚爽、杨西音子等这一批学院派的,他们有非常扎实、非常深厚的基本功,毕毕竟是经过长期训练的,他们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的演唱,那么同时他们用这种方法来展示各民族的音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还有一类是像毛南组合那对夫妻,还有内蒙古这对大象哥哥和小羊妹妹组合,他们其实年龄都很小,都把民歌、本民族的音乐唱法,这种传承的重任担在肩上,有的是从南闯到北,有的是卖了房子卖了什么来搞音乐。”

在音乐竞技类节目整体表现不佳的大背景下,《耳畔中国》或许能够借“传统文化热”的东风,以独特的文化基调和普通人的文化传承情节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