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乐家 > 音乐访谈 > 正文
抱朴含真 大家之范 ——专访著名声乐教育家刘建华教授
2016-09-12 19:17:20 发表 | 来源:音乐生活报

刘建华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声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从教三十多年来,刘建华教授见证了中国音乐学院的发展历程,也亲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声乐人才。三十年弹指间,在刘建华教授的心中,三尺讲台就是他毕生的热爱,他将他的青春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这个职业。
凉爽的夏末初秋,我们得以有机会拜访刘建华教授,在刘建华教授的引领下,回溯这绵延三十载的艺术之缘。
 
忆往昔讲台是更大的舞台
    刘建华1969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系,在校期间他曾师从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王福增、魏呜泉先生。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被分配到中央乐团,也就是现在的中国交响乐团工作。在团里,刘建华表现出色,很快得到了团里的认可。从1969到1979,十年间刘建华走向了领导岗位,表演也日趋成熟。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次机遇降临到他的身上。当时即将成立中国音乐学院筹建组,由当时中国交响乐团的团长,原中国音协副主席李凌担任负责人,于是李凌团长找到了刘建华,邀请他加入这个团队。“下定决心离开我们团对我来说是很难抉择的事情。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团里工作了十年,我和同志们一起唱歌一起演出,走遍了祖国许多地方,我们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关系非常融洽。突然地离开是很不舍的。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组建起一所学校是一件大事业,对我意义重大,所以最后我决定加入中国音乐学院筹建组。”就这样,刘建华走上了讲台,成为了我国声乐教育领域开拓者中的一员。1980年底他正式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工作,曾任院办副主任、系党支部书记、声乐系、歌剧系、声乐歌剧系副主任二十余年。
    从教三十余年,刘建华老师在声乐教育的战线上勤勉钻研,他崇高的师德和受人尊敬的敬业精神影响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谈到自己的学生,刘建华老师显得格外高兴。“可以说对每一位老师而言,学生就是心头的肉,在老师心中,学生的分量总是最重的,有时对他们的关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孩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刘建华老师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总是让学生受益匪浅,在刘建华老师的点拨之下,无数的困惑都能够豁然开朗。学生崔泉馨、钟恒金、高盛海、张玮、侯樱等一批人先后在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及各种省、部级比赛中荣获各项大奖。学生王君卓、张荣英等人毕业后考入英国皇家音乐院和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院攻读了硕士研究生。他们的许多人毕业之后先后考入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民族乐团、总政歌舞团等国家级文艺团体,更有一些留在大专院校从事着和刘建华老师一样的工作。
刘建华老师告诉我,他的学生中较早毕业的一批人很多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小的成绩,有的也已成为了专业团体的骨干,有的成为舞台上的中流砥柱,更有人像他一样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人生的精彩。然而学生们即使离开学校多年,仍不忘时常惦记着老师,因此,探望老师也成了学生们的习惯。“我和学生们的关系特别好。我有一个传统,凡是我的学生回来看我,不论多大岁数,我都要求学生们称他们为师哥、师姐。他们都是我的学生,虽然从年龄上论大一点的学生都可以称得上叔叔辈,有的也当上了系主任,但是来到我这就还是师哥、师姐。”
谈教学·独立思考 用心歌唱
“对于老师而言,学生的进步和成才是最值得欣慰的。声乐的学习和其他门类有所不同的是它要求学习者有一定先天条件,天赋是成才的一个前提条件。”刘建华老师认为成才的人大概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天赋好后天也很努力的人,其二是天赋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后天非常努力的人。“如果说这个人天份特别好再加上后天的努力他就会更好;天赋不算好的人中也有最后成绩特别突出的,那么这种人一定是付出了巨大的后天努力。如果天赋特别好,但就是不努力,最后结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不能成才。”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里刘建华老师总结出一系列独特的教学方法,因而他被称为具有特殊教学方法的声乐专家。对此刘建华老师笑着说其实他的方法一点也不神秘。“我的特点就是不死板。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和他们的音乐感觉、艺术表现能力来因材施教。我反对填鸭式的教学,一般会先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情况,然后保留其优点修正其不足,发挥出学生最富于特色之处,挖掘学生的潜力。”刘建华老师打破了旧有教学思维模式,改变“老师——学生”的单向传授,更多的挖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的用脑唱歌、用心唱歌。“我不会要求学生都用同一种方法来唱歌。我会鼓励学生唱作品前先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之后,再进行教学,不要让他们过于被动的学习。当老师的就应该教会他正确的演唱方式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学会几首歌曲。时代在发展,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学生们很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
在学生眼里刘建华老师不仅有着渊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舞台经验和卓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具备了朴实无华、勤勉谦逊的师表风范。“我要求也是很严的,对自己也是对学生,在保证课时量和课堂质量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的学习更多更全面的歌唱方式方法,为他们日后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不能耽误孩子。”
重理论·音乐需要真知灼见
注重教学实践的同时刘建华老师更是把理论知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曾在一些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对歌唱演员喉部肌能的训练》、《比较声乐学研究范围探索》、《声各有形论绎》、《歌唱气息与混声的训练》、《表象的特征及其在声乐艺术中的作用》、《声乐演唱中的自觉表象运动》等多篇论文。他还在北京音乐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上发表过十几篇音乐杂文、短评。此外,刘建华老师还与他人合作编辑出版了《美声唱法实用教材》、《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考级全国通用教材》美声卷。
20世纪九十年代,通俗唱法异军突起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然而一方面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另一方面,通俗唱法这一新生事物在学界尚未定论,“不够主流”的质疑声也此起彼伏,因此针对当时的情况刘建华老师第一时间抛出了自己的观点。1989年他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谈民族、美声、通俗三种唱法”专题讲座,多次播放,听众纷纷来信积极参与讨论。“当时,我发表了很多关于三种唱法的文章和评论,发表这些文章的初衷主要是针对当时学界和音乐界已经开始针对三种唱法而产生的各种争论。我认为对于通俗、民族、美声这三种唱法而言,不能压制,特别是那个时候通俗唱法方兴未艾,我提出对于这样的唱法既然它拥有那么多观众能够广为传唱就应该保护发扬并不断发展它。”刘建华老师的真知灼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褒贬之声也相继随之而来。“当时针对我发表的这些论文也收到了很多观众和读者的来信,其中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甚至声讨。我们应该解放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样一种新兴的唱法。其实当时的通俗唱法是有些备受争议的,能够发展到今天的程度也显示了这种唱法的优越性和巨大影响力。通俗唱法最先是被广大的老百姓所接受,娓娓道来、旋律很美、表现力强,这当然应该成为一种艺术表现门类,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过于保守,所以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我就提出了许多这方面的观点。不同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很多新的艺术门类,这是很正常的。”
从舞台到讲台,刘建华老师把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和最富于活力的时代都奉献给了他的教学生涯,正如刘建华老师所言,讲台是一方更大的舞台,在这里有我所有的光荣与梦想,学生就是我艺术生命的延续,从这个意义上讲,从这里开始,艺术人生变得更加饱满多彩。
 
对话刘建华:
记者:您认为我国目前的声乐现状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误区?
刘建华:我认为从过去到现在,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展应该说在民族声乐唱法方面形成了以学院派为主的教育流派,这对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有其成就的。这一流派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是最大的。然而,民族声乐并非只有学院派,我们的民歌可以分为七大民歌色彩区。每个色彩区都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唱出了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特色的民歌。而这些民歌色彩区的优秀民歌和唱法都应该有人去进一步的研究搜集和整理,很多口口相传的民歌如果没有人去继承发扬它的话可能就此失传了,那样就是一个极大的遗憾,而对于民族声乐事业也是一个损失。当前的误区就是有的地区忽略了自己本地区的特色,而一味的去跟随学院派的唱法,这样就顾此失彼了,我们应该走出这样一个误区,更多的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深入的搜集、整理和研究,让中国的民族声乐真正的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记者: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影响不断扩大,您认为我国的声乐事业就世界而言是什么样的地位?
刘建华:美声方面,近二十几年来我们有很多学生到国外学习声乐,包括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多在国外的音乐大赛中拔得头筹。这说明我们已经走向世界舞台,并且取得了成效,也得到了国外声乐界的认可。我们中很优秀的学生在国外比赛时候已经能够把外国歌曲演绎的非常纯熟,这说明我们的美声唱法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准。民歌方面,各个地区近年来着力发展民歌事业,很多民歌地区都显示出了对于各地方传统民歌艺术的极高重视,把传承和发扬放在一个非常高的位置上。我相信未来的声乐舞台上美声唱法将更多的融入到我们自己创作的作品中来,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包括我们现在很多国内的歌剧作品都运用了美声唱法,比如《张骞》等歌剧作品都取得了很大的反响。
记者:您想对刚踏入校门,充满梦想的孩子们说些什么呢?
刘建华:首先祝贺他们能够如愿走进自己心中的高等学府,其次,从他们进入学校课堂的那一刻起,一整年的繁忙的学习生活也就开始了,这几年首先要要求自己按照一个好学生的标准要求自己。要认真的上课,不要旷课,不要缺席。这是必须要做到的。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不要好高骛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几年要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为以后的艺术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一开头就没有把握好自己,那么以后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这几年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习。此外,同学间要互相尊重,彼此信任,生活中相互友爱,学习上互相帮助,同学间的帮助是进步最快的。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能够走到一起就是缘分,要珍惜这段美好的时光。
记者:近期有没有其他的计划?
刘建华:2011年里我想举办一个培训班,是为基层服务的。我觉得当前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基层声乐教育。我走过许多的基层单位,各个基层都有群众文化馆,但是他们的师资却远远不够。很多的音乐爱好者都非常渴望能够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老师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我想从这方面着手来做一些实实在在有意义的事情。
采访后记:
每一次采访老一辈艺术家总是被他们的精神所打动,艺术上求真务实、为人谦逊和蔼,他们总是饱含着对艺术最虔诚的尊敬和对事业不竭的动力,抱朴含真,他们用最真诚的态度面对艺术、面对人生,也用最简单的语言书写下最荡气回肠的光辉岁月,这,就是大师的风范。
 

    
记者:郭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