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百科 > 正文
我在张世祥现代小提琴教学法中的助教角色
2016-10-27 14:52:03 发表 | 来源:中国音乐网

小时候,总会做很多很多的梦,会有很多很多远大的理想,“长大了,我要当科学家”;“长大了,我要当演员”;甚至会跟爸妈说,“长大了我的照片会印在钞票上哦。”儿时诸多的梦中,唯独音乐这两个字没有进入我梦想的笔记本,不是因为不喜爱,而是因为对一个农村孩子来说,钢琴、小提琴…….都是太奢侈的字眼,从小拮据的生活让我明白她的可望不可及的,感觉那是另一个世界的梦。
带着这些稚气的梦,不知不觉我长大成了一名很普通的幼儿园老师,教着咿呀学语的小朋友们学英文,A for apple, B for banana, C for car…心里曾经的那些理想小火花只在某个角落悄悄闪烁,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护着,生怕一阵风就给吹熄了。
2010年11月24日,这一天,一位老爷子让我平淡的生活泛起了层层涟漪,另一个梦开始悄然升起,这位老爷子,正是世界知名的小提琴教育家张世祥,他带着他毕生教学研究的心血结晶——多媒体小提琴教学法走进了我所在的幼儿园——武幼。我至今记得,他在讲座中跟我们说,“感谢大家愿意一起参与进来,帮我这个老头子完成此生的夙愿。”那种谦和打动了我,他在太太的搀扶下给我们鞠的那一躬,让我记到了今天。这个平凡而又不同凡响的古稀老头,对梦想的炙热追求让我的心开始剧烈地跳动。他还说:“如果这套小提琴教学法推广了那么小提琴就不再是富人的教育,农村里的孩子也能通过这种办法学习小提琴了,这样小提琴就能普及起来了。”我的心为之颤动,我想到了我的小时候,是啊,乐器什么的那是城镇小孩子才能享受的“高级玩具”。如果将来农村家里条件不好的孩子也能学琴,该是多么美好的一幕,这不就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化吗?参与其中,这里头意义多深远啊,这是项多么伟大的事业啊。我的心已经开始跃跃欲试了,可是我又没有任何音乐基础,都说小提琴是最难的乐器,而我现在这个年纪再从零开始,行吗?一直很自信的我突然觉得困难重重,于是在提问环节我举起了手, “张老师,我从小就没有学过音乐,没有学过任何乐器,连五线谱也不认识,我能当好一名小提琴助教吗?我该从何开始努力呢?”他看着我说:“你知道吗?你现在身上有最宝贵的东西,有我愿意用我现在拥有的一切来交换的东西,那就是你的年轻。”一语道破,只要开始,永远不会晚!他坚定的话语、坚毅的眼神让我心里某处开始悄悄滋长出一股力量。他还说:“在我的教学法的帮助下,小朋友一定能学好,是你带着小朋友在跟我学,你不会没关系,是我在教。”
当时,我并不是很明白这句话,带着几分自信、新鲜、好奇、疑问以及十分的热情一头扎进了多媒体小提琴课程的开展中,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提琴助教。到如今,两年过去了,我才开始逐渐领悟到其中的意义,开始对小提琴助教的角色有了逐渐清晰的定位:
一、            连接者的角色。
连接,就是把学习主体(孩子)和学习对象(音乐)连接到一起,让孩子们和音乐发生碰撞,产生奇妙的火花,这是一种活络的连接,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三种连接来实现:
1、上课——琴童与小提琴专业授课教师的连接。
在幼儿园开展多媒体小提琴教学难度有二:一是集体教学的模式不能像一对一教学那样满足每个琴童的发展需要;二是幼儿琴童年龄小,身心发展不稳定,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语言理解能力较弱。在这个时候,助教连接者的作用就尤为重要。助教不断帮助孩子与教师的教学产生连接,提醒孩子注意倾听老师示范演奏的音准、拍子,请孩子注意观察老师示范演奏时的姿势 ,手臂手指的动作等,所有做的一切都是帮助孩子与执教的小提琴教师进行连接。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能在助教的帮助下,再次与教学环境产生连接,跟上集体的进度和脚步。
2、陪练——琴童与多媒体小提琴光盘的连接。
每天陪孩子在园练琴,是小提琴助教的工作重点,而这个陪练不是传统概念上陪着孩子练琴的教师的角色,而是作为一种媒介存在,一种把孩子和多媒体小提琴教学光盘相连接的纽带。在做小提琴助教时我坚持一个原则,永远不为孩子做示范,因为最标准最高水平的示范都存在光盘里。光盘里有张世祥教授本人及世界一流水平的演奏家陈佳峰等人的演奏示范,这时,小提琴助教所要做的是,不断将孩子与光盘中的教学演奏视频相连接。比如在陪练的时候,我想让孩子演奏出谱子上的“音乐表情”,曾经我说“这里请你们渐强。”“这里请减弱。”但是这样的陪练效果却远不如将孩子与光盘进行连接来得快捷有效。后来,我请孩子先欣赏一遍光盘的演奏,在有渐强减弱等有“音乐表情”的时候请他们注意倾听并观察视频中演奏家的弓法弓段,然后请孩子试着跟着光盘练习,这样能收到非常直接有效的效果。
这是因为孩子们拥有与生俱来的强大的模仿力和吸收性心智,只要给予他们正确的示范,他们就能把这一切毫不费力地吸收、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小提琴助教要做的事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
二、            追随者的角色
谦逊的张教授来武幼几次后,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助教说:“拉琴我比你们会拉,但是教小朋友,和他们相处,我要跟你们学习。”我想可能这就是所谓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吧。张教授在小提琴教学上钻研了一生,有着许多宝贵的经验,这是我们望其项背的。然而,我们作为一名学前教育者,可能较专业的小提琴老师而言,优势在于更懂得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知道如何遵从、顺应孩子的生理、心理需求,去给他们更好的辅导和帮助,这就是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中“追随儿童”的理念。因为孩子有他自己成长的步调,在他应该学走路的时候,就不教他奔跑。
同样的,延伸到在辅导孩子们练琴的过程中,助教是去追随孩子成长的脚步,而不是让孩子追着成人的脚步跑。当他们弓子还握不稳的时候,那就暂时停下脚步;当他们弓都无法拉直的时候,就不给速度、技巧上的要求;当他们能像欢乐的小鸟一样拉一首曲子的时候,不让他们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地去练习所谓更难的曲子;当他们敏锐的小耳朵听到一首好听的曲子的时候,就在陪练的时候加入音乐欣赏;当他们对视频里演奏的哥哥在随着音乐轻轻晃动身体充满好奇的时候,就告诉他们可以加入自己情感的表达,用自己的心和身体共同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简而言之,就是去追随他们,发现他们内在的需求然后去满足。
三、            沟通者的角色
1、与专业的小提琴授课教师的沟通。
由于专业的小提琴教师一周只有一节课的时间在给孩子们上课,而且同时要面对的是6个以上的孩子,甚至更多。为了让教师对每个孩子的水平有个清晰的掌握,这个时候,助教就能起到一个很好的沟通者的角色。助教每天陪伴孩子们一起练琴,清楚地了解掌握每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水平。在每周授课时间,就可以一一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就会给助教相应的练习来帮助解决问题。如每周上课前我都会跟吕老师交流班上孩子的状况,这个孩子经常会抽弓,吕老师会建议,“在这周你给他多练习空弦,在要换弓的时候让他速度慢下来。”这个孩子的手臂有些僵硬,吕老师会建议“你给他多练习舵式动作的练习曲。”……简而言之,这个时候助教就像是吕老师的另一双眼睛,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发展,又像是吕老师的另一双手,时时刻刻帮助孩子们进行因人异议因材施教的练习。
2、与家长的沟通。
同样的,助教与家长的沟通也极为重要。将孩子们在园练习发现的问题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家中帮助一起辅导;同时,将孩子好的表现,进步的地方也要毫不吝啬地反馈,鼓励家长就是鼓励孩子,家长的积极性一旦调动起来,起到的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有个小女孩,是从别的进度较慢的班级转到我班上的,因为吕老师觉得她的学习能力和演奏水平更适合在我的班级。家长在知道了这个消息之后,显得有些焦虑,不知该如何着手。我告诉她妈妈:“其实你家里有最棒的老师,就是光盘,我们大人只需要起一个连接的作用,我们不需要很懂,只需要让孩子学会从光盘里面找答案,就像查字典一样。”我请这位妈妈来观摩了我的陪练课,如何跟着光盘唱谱,打节拍,如何请孩子从光盘中找出该如何用弓段弓法演奏出谱子上的“音乐表情”,通过一个寒假的努力,这个孩子在我班上适应得非常好,完全可以跟上集体的学习进度。在第一节课后,我就鼓励了她的妈妈,“你家女儿这节课的表现很棒,吕老师非常满意,我们都觉得很高兴。”后来她的妈妈给我发来消息:“我们全家都要老师鼓励,一鼓励我们就来劲。”是啊,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后的目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学得快乐学得好,鼓励和赞扬能帮助孩子和家长们到达那个地方,那我们为什么要用批评呢?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正面的、积极的、有效的沟通。
四、协助者的角色。
良性的师生关系对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帮助。良性的师生关系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说,在多媒体小提琴课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能主动学琴、练琴、爱琴,爱上音乐并享受她。这也就决定了小提琴助教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协助者”的角色,协助孩子们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通过具体实践,助教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协助:
1、协助孩子养成练琴的好习惯。
无数过来人的经验都告诉我们,要想学好一样东西,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练习,乐器更是如此。在幼儿园,我们每天固定练琴的时间、地点、和时长。把这一切都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模式和习惯,并努力维护使之不轻易被打破。这种习惯和模式帮助孩子感受到练琴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每一天,自然而然地,他们会要去把这个事情做完。而3~6岁的孩子是培养好习惯的最佳时间,我们甚至不需要费什么力气,要做到的只是每天在那个地点,把孩子们集合在一起练琴,一两周后,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习惯。也经常会有家长告诉我们,如果今天不去上幼儿园了,孩子们会问:“那小提琴怎么办?不能练琴了吗?”而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事实证明,在一开始的时候帮助孩子们培养一个好的练琴习惯,这个习惯会变得跟吃饭喝水看书一样顺其自然。
2、协助孩子安排好每天练琴的内容。
1)练习的目标:为每次练习定下一个目标。
可以是大的目标:从不会拉到会拉,从会拉到拉得好听。也可以是更小的目标:我要把音拉准,我要把拍子拉准,我要把“音乐表情”演奏出来。定下目标,孩子们的练习会更有方向,在练习完之后也比较容易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因为他们能充分地感受到每一次的练习对他们是有帮助的,每一次的练习后他自己都在进步。我经常跟孩子们说的一句话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明天比今天进步一点点,只要一点点,就够了,只要有一点点的进步,就要肯定。
2) 练习的内容:我们陪练都是从空弦基本功、音阶、曲子的顺序。
两批从零开始的琴童陪练经验告诉我,基本功尤其重要。在第一批琴童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忽视了基本功的练习,在第二批琴童开班的时候,重点加入了基本功的练习,事实证明,第二批的琴童到后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都更甚一筹。最简单最基本的是最重要的,当我们一步一步帮助孩子认真踏实地去走每一步路,在某一天我们不知道的时候,他们会健步如飞,快到吓你一跳。
3)练习的效果呈现:为孩子们创造表演舞台。
音乐的本质之一是与人分享,孩子们都渴望表演,渴望掌声。由园方组织的大型演出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助教可以发挥自己的协助者作用,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表演舞台。我认为表演舞台不在乎大小,观众不在乎多少,只要有一个观众在聆听,那么演奏便有了意义。所以在每周五的陪练时间,我会为班级的孩子们组织一个小小音乐会。这个小小音乐会,我会去邀请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小朋友来当观众,为了便于安全管理,人数我会控制在10个以内。这样的形式大大地激励了孩子们练琴的积极性,在平时每一次的练琴更加投入和专注。演出的时候看着孩子们在台上享受陶醉的表情,看到他们演出完毕后脸上露出的喜悦的表情,听到他们说“真想下个礼拜五快点到来”的时候,看到小小观众们认真倾听、充满敬佩的表情,听到他们说“我也好想学小提琴”的时候,我想我做对了,音乐的美在分享,更在传递。
4)音乐欣赏:为孩子们创造音乐欣赏的空间。
在陪练的时候,我也会把音乐欣赏加入到陪练课程中。这个音乐欣赏的内容保罗万象,有时候是音乐大师的作品,有时候是孩子们自己的演出视频,有时候是多媒体教学光盘比较后阶段的曲子……在给他们欣赏这些曲子之后,孩子们会很认真地倾听,去欣赏,我会告诉他们:“只要你们坚持练习,在未来的有一天,你们也可以演奏这么棒的曲子。”在欣赏完之后,孩子们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我在那些眼神里读到了憧憬和期待。其实这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会为了这个目标而不断努力。
同时,在播放曲子之前,我会告诉孩子们一些欣赏音乐的礼仪要求,并告诉他们,不仅在这里欣赏的时候要保持安静,用心倾听,在以后我们欣赏其他人的演奏,在欣赏音乐会的时候同样要保持优雅的礼仪。这是经验告诉我的事,以前在带第一批孩子的时候,观看演出的礼仪是在即将要参加音乐会之前才给出,收效甚微。细节决定成败,于是,我吸取经验教训,在第二批孩子开班的时候,在平时就给孩子观赏礼仪方面的要求,“尊重音乐,尊重每一个演奏者,这样在你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才会赢得更多的观众。”而这些平时的渗透,确确实实地帮助到了孩子们学会如何去优雅地欣赏音乐会。
五、            学习者的角色。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多媒体小提琴光盘那么好,而且助教只起“连接者”“追随者”“沟通者”“协助者”的作用,并没有“示范者”的角色,不需要助教老师来教小朋友怎么拉,那助教是不是可以不用学琴呢?在这里我无法给出一个肯定或者否定的答案,但是我想说的是,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如果助教坚持自己也在学琴,并且能走在孩子们的前面,对孩子们的学习是起到非常大的积极作用。
1)可以更有效地将孩子与光盘连接。助教自己跟着光盘学会之后,心里会更清楚,也可以更有效地引导孩子观察光盘中的演奏,来进行模仿、吸收和内化。
2)可以更快地发现问题。助教自己由不会到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往往也是孩子们会碰到的,这就有利用助教能够更好地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
3)可以更好地竖立勤练的榜样。通常情况下,我会每天下班后在办公室练完琴再回家,一开始我只是出于自己喜欢拉琴练琴而坚持,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每天练琴会对孩子们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后来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班上的一位家长说,她的儿子在放学时候经过我办公室听到我在拉琴,悄悄在门口听了很久,也没有进来打扰,回家后就很积极主动地开始练习。我想这就是榜样的作用吧,有时候你想让孩子勤练,告诉他一百遍,也许还不如你拿起琴练给他听一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助教可以是个示范者,示范的不是演奏的技巧和方法,而是对待练琴的一种认真,一种执着,一种坚持。
最后,我想感谢张教授,感谢胡老师,感谢吕老师,感谢多媒体小提琴教学光盘,感谢亲爱的武幼,因为是你们,让小提琴走进了我的世界,并让我的人生变得充实而丰盈。是你们,让我成为了一名小提琴助教,让我和孩子们在音乐的世界里一起慢慢地成长。
在过去的两年里,我遇见了可以陪伴我一生的乐器,遇见了可以让那么多的孩子们,甚至是我这个“高龄琴童”快乐学琴的教学法,遇见了我想穷期我精力去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我想这是我迄今为止最幸运的事。我想这份“琴”缘,这份幸运,值得我一辈子去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