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音论曲谱 > 音乐百科 > 正文
被误读的乡土乐器:唢呐其实 来自西域
2016-06-01 13:32:00 发表 | 来源:北京晚报

  吴天明导演生前执导的《百鸟朝凤》成为热门的电影之一,它讲述了两代唢呐艺人对于唢呐这门传统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师徒之间的真挚感情。

电影中,焦三爷抚摸着珍藏的一个小唢呐,自豪地讲唢呐悠久的历史,说它一直可以追溯到清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也会觉得唢呐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乐器,是中国传统器乐的代表。

有趣的是,这个在我们眼里已经中国化到“老土”的乐器,并不是起源于中国,它是从西域传过来的“洋乐器”,而且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唢呐还因为外来者的身份,受到诸多挑战。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唢呐在清朝时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它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流行乐器。

来自西域的唢呐最终成为中国民间流行的乐器,这也折射出不同形态文明的相互影响。

起源于西域明朝用于军队

关于唢呐的起源,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他的著作《东亚乐器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 乐器苏尔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唢呐这个名字是波斯语zourn¨a 的音译。美国出版的《世界乐器》(见附录) 一书中也讲道:“shawm (即唢呐——笔者) 家族的乐器可追溯到古代中东和欧洲文明。”

于是,这个在《百鸟朝凤》里看似“土得掉渣”的乐器,追究其来源竟然也是来自“西方”。只是那时的西方,是西域而非西洋。

唢呐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学术界还有争论。但从一幅唐代骑马俑的照片中,我们看到俑人手里举着的乐器,正是管身比较短粗的一支唢呐。或许,在唐代的时候,唢呐这件来自于中东地区的乐器,已经随着丝绸之路的漫漫黄沙,传入了中国。那时,在长安城的街边,跳着胡旋舞的异域女子,身旁或许就有一个吹唢呐的乐师在伴奏。

明代的中国人,依然把唢呐视为外族的乐器。徐渭在《南词叙录》中所说:“至于喇叭、唢呐之流, 并其器皆金、元遗物矣。”在徐渭的眼中,唢呐是金朝、元朝的遗物,是女真人、蒙古人带到中原来的乐器。徐渭进而愤愤不平地说道,琵琶、古筝、笛子这些中华传统的乐器,现在存不下来几首完整的曲子了。唢呐、喇叭这些“胡人”的乐曲盛行,中华正音不在。

在徐渭的抱怨中,我们似乎看到了400多年前的一场对决。一边是以古筝、笛子等为代表的本土乐器,一边是以唢呐、喇叭等为代表的外来乐器,那时的唢呐犹如《百鸟朝凤》里的管弦乐,站在台上睥睨地望着太师椅上的本土乐器们。这个似曾相识的场景,仿佛是历史的轮回一般。

虽然在民间受到诸多质疑,但在明代军队,唢呐却有特殊的用途。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号笛就是唢呐的别称,用于传递军事训练的信号。明代龙正《八阵图合变说·八阵号令》记载:“闻中军号笛响,马步官骑诣,中军听发放讫,回还各队,传令示众,不许喧哗及错乱队伍。”形象说明了唢呐在军队中的作用。

清朝时婚丧嫁娶都用唢呐

清朝时期,唢呐迎来自己的繁荣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清朝文献通考·乐一》记载:“‘御前仪仗内乐器’:上命酌量裁减,寻议准:锣二、鼓二、画角四、箫二、笙二、架鼓四、横笛二、龙头横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铜钹四、小铜锣二、大铜锣四、云锣二、唢呐四、乐人绿衣。”在这里,唢呐成了清朝皇帝倚仗的组成部分,在重要的国事活动中,充当着王朝正乐的代表。唢呐这个原本传自于西域的乐器,一跃而成了中华乐器文化的象征。

被误读的乡土乐器:唢呐其实 <wbr>来自西域

清朝时唢呐非常流行。

 

清代民间唢呐的繁荣是全方面的。唢呐不仅登堂入室,成为王朝正乐。在民间的婚丧嫁娶、节庆仪式及戏曲歌舞中,唢呐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在少数民族的嫁娶活动,也要用到唢呐。当初徐渭眼中作为胡乐代表的唢呐,已然成为了传统乐器中影响广泛的一种。于是,这才有了《百鸟朝凤》中端坐在太师椅上吹奏乐曲的唢呐匠,有了黄河岸边不能没有唢呐匠的自豪感。焦三爷追溯了清代唢呐匠的历史,那时,正是唢呐最为辉煌的日子。

同样,《百鸟朝凤》中唢呐班子与管弦乐班子的对决,或许在400年前也出现在明朝中国的宅院里。只不过,当时来自异族文化的唢呐获得了胜利,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沉淀,它深入到中国民众的生活,人们忘掉了它最初的来源,成为中国的民俗乐器。

唢呐在中国的兴盛,反映了一个“外族”乐器本土化的历史,它的衰落也正是新一批西方乐器的传入。在唢呐兴盛与衰落的过程中,最值得让人们思考的地方在于:我们该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看待西方文化。

补白

传入中国的其他外来乐器

汉朝,西域的曲项琵琶以及竖头箜篌传入中国,逐渐演化成中国传统乐器;明清时期,钢琴、小提琴等西洋管弦乐器则传入中国,大大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

曲项琵琶

《隋书·音乐志》载: “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 非华夏旧器也。”这种琵琶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叫“乌德”,后经龟兹传入中原。

在秦汉至唐代,我国琵琶为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 有多种形制。如汉代有圆形、直柄、四弦十二柱的汉魏式琵琶, 也就是今天所说的阮咸。

后来曲项琵琶与中国本土的琵琶发展而形成今天还有保存的唐代琵琶,琵琶也在隋唐时代出现了一个高峰。

被误读的乡土乐器:唢呐其实 <wbr>来自西域

北齐时期徐显秀墓的壁画中,男子拿的正是西域的曲项琵琶。

 

竖头箜篌

《隋书·音乐志》提到的竖头箜篌则是古竖琴的一种,最早存在于古代巴比伦、埃及、希腊的音乐中,东汉时由波斯传入我国。《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22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

竖头箜篌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演奏和弦,是中国古代皇室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从我国大同云冈石窟的浮雕上和敦煌壁画中的许多乐舞场面都可以看到弹奏箜篌的人像。盛唐时期,竖头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

二胡

二胡最早的雏形是奚琴,它是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奚部落所使用的一种乐器,奚琴也因此而得名。唐代奚琴传入中原后,被称为嵇琴。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成为用马尾毛制成琴弓来拉奏的胡琴。“胡”是中原人对游牧民族的泛称,同时表明这种乐器源于草原,后来汉族又根据胡琴的两弦称之为二胡。

管风琴

元中统年间(1260年-1263年),管风琴传入中国,当时它被称为“兴隆笙”。元代陶宗仪《辍耕录》中说到:“兴隆笙在大明殿下,凡宴会之日,此笙一鸣,众乐皆作,笙止乐亦止。”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西洋教士毕方济向朝廷进贡了管风琴一台;清初,德国教士汤若望也曾将管风琴带到中国。但是管风琴的这两次传入在当时均未得到重视。

康熙十年(1671年),葡萄牙人徐日升奉召入京,也进贡了管风琴一台。后来这台管风琴由徐日升改造后装在北京西什库天主堂,并时常演奏,引来不少国人观看。

钢琴

钢琴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1年),由天主教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入北京。明神宗皇帝对此琴颇有兴趣,遂命内臣学习该琴的弹奏法及相关知识,还让利玛窦译出《西琴曲意》八章。

清朝康熙皇帝曾有学习钢琴的记载,清朝高士奇的《蓬山密记》记载,“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烨领士奇来到一室,见有‘内造西洋铁丝琴,弦一百二十根’”,而且这天康熙在“铁丝琴”上弹奏了《普咒》一曲。

小提琴

小提琴由法国传教士南国光(汉名)在1699年传入中国。目前可见最早出现在北京的小提琴乐谱就是意大利的传教士德理格所作的十二首小提琴奏鸣曲。

清朝中期,德国的魏继晋(1739年来京)、波西米亚的鲁仲贤(1708-1741年来京)等传教士在宫中组织小太监学习音乐,出现了中国人演奏小提琴,并且还组建了乾隆朝的宫廷西洋乐队。

竖琴

清代《张诚日记》载:康熙皇帝通过葡萄牙传教士闵明我从荷兰使臣那里找来一名年轻的竖琴演奏家,此人听力极好,在任何乐器上演奏的曲调,他只需听一遍就能在竖琴上弹奏无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