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西洋乐 > 最新资讯 > 正文
行走在理性与浪漫之间,旅德钢琴博士金瀚文钢琴独奏音乐会北京上演
2023-11-29 17:53:37 发表 | 来源:音乐周报

 

文 | 施齐

 

11月26日晚,旅德钢琴博士金瀚文钢琴独奏音乐会于北京音乐厅上演。作为国内为数不多钻研巴赫的专家,他为北京观众呈现了两首巴赫与一部舒曼经典大型钢琴杰作。当晚,恢弘的结构与烂漫的气质在同一时空交融,在场观众也有幸聆听了一场难能可贵的高水准“复调的艺术”。

 

 

音乐会以听众熟稔的巴赫《C大调前奏曲与赋格》(BWV846)拉开帷幕,金瀚文的演奏有着令人信服的新意。这部前奏曲于技巧层面并不复杂,踏板与分解和弦的组合,极易让音乐产生一种如流行曲般甜美动人的气质。然而,金瀚文的踏板使用十分节制。他将左手低音发挥出一种手指踏板的功能,处理重心倾注于右手的十六分音符上,通过句法与气息的律动,带我们重返十八世纪作品诞生的原境。紧随其后的赋格在笔者看来是演奏大型键盘作品前的极佳预备。对于一首没有一致对题的简单赋,作曲家往往需要丰富的紧接段来吸引听者的注意。而该二十七小节的作品中,巴赫设法塞进了二十九个主题、答题与八个密接和应(不含转位),这极大考验了演奏者对前后文关联、上下文层次的把握。幸而,当晚演奏家紧扣自由华彩对位中材料与主题动机的关联,赋格中间部分对一系列紧凑出现的密接和应,他也以提琴般的连贯与歌唱,奏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诠释,全曲逻辑透过织体展现出内在统一。至于中间部分与对呈示部的承接,音乐由a小调完全变格终止折返原调性直接起奏,金瀚文选择对前三小节进入的、导向这一终止的男高音声部进行深描,由细节处体现出其对结构感的深切关照。

 

 

当晚,金瀚文全方位的掌控力在巴赫《b小调法国序曲》(BWV831)中得到集中体现。第一乐章序曲部分,他便以较大尺度的Rubato(弹性速度)放任自己发挥,颇具戏剧性的颤音与变幻的倚音、附点音符时值或许会令不少音乐“本真主义”者为之诧异。然而仔细推敲,附点之于巴洛克时期的意义本就是为主要音符增加些许时长,而非一丝不苟地增加主要音符时值的一半。因而,金瀚文将几处附点演绎成双附点,尔后再由三十二分音符将时值补回,二次创作的新意中更为慢速的序曲平添了几分“法式”宫廷气息。乐谱由第21小节后转入赋格,速度变快,与后面依次出现的舞曲一样,金瀚文都以精湛的声部控制、强弱起伏体现了自己的音乐思考。他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吃透”巴赫原作的同时把握了现代钢琴的性能,抓住其特点为自己的表情服务。譬如,他对萨拉班德舞曲节奏型的深描绝非一种矫揉造作,而是视乐句如同语言,对特定修辞的强调即抓住关键处凸显音乐的独特性格。

 

或许正如金瀚文自己所说,巴赫之于他,隐藏于绝美比例背后的是人性的方方面面——有强烈的热忱,有如歌的倾述,也有难言的苦衷。作为录音泛滥时代的钢琴家,金瀚文是重拾经典作品时为数不多“有话要说”的人。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开篇便展现出极具个性的诠释,本作品反复乐段,他却不特意加入各种花俏的装饰,以求如今演奏巴洛克音乐时那普遍追求的新颖、戏剧性的强反差效果。

 

 

中场休息后,金瀚文又为听众带来了舒曼的《C大调幻想曲》(Op.17)。这是一部舒曼自传式的作品,据作曲家本人所言,第一乐章是他“以往所作最热情的乐曲”。音乐以C大调属九和弦为背景开头,金瀚文的演奏清晰呈现了看似简单的主部主题背后的五个旋律线条。这些隐匿于伴奏织体中的旋律不单是和声色彩的丰富,更是预示随后新材料的铺垫。尤其在第三次主部的重复段中,左手副部主题的材料动机在颇具冥想气质的“克拉拉主题”的映衬下清晰可感,演奏家对纵向声部的掌控力也由此再次得到印证。发展部中,“传奇主题”跌宕起伏的新材料、新织体的穿插与发展,在金瀚文的坚实挺拔的触键中逐渐走向悲剧色彩。经过上半场深沉端庄的音乐洗礼后,这部作品如同与其进行的一场跨越百年的深情对望,令在场观众思绪久久不能平息。

 

演出结束,金瀚文在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返场,加演了巴赫《G大调第五法国组曲》(BWV816)中的萨拉班德(Sarabande),也似作为这场跨时空对话的再度回应。